探讨现代岭南人中医体质对风温、湿温病证型的影响

探讨现代岭南人中医体质对风温、湿温病证型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现代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外在环境、思想理念等诸多条件均同以前大不相同,人的中医体质也和古代大不相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决定两个因素,一为外因,即外界因素,二是内因,即人的体质情况,如《内经》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不同的人,致病的外因可以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是有差异的,这导致了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差异性,也是中医疗效不可重复的最主要原因。这对中医疗效的提高和中医中药的普及和推广是不利的。现在有着许多相关的临床研究、临床观察,都是主要从外因的角度来研究,以期去异求同,能以某药某方或数方可以统治某病,如青蒿素治疗疟疾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鲜有人从个体体质方面着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即使有提及,亦是只言片语提出个大概,未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未说明哪种人就有逆传的可能性,哪种人会顺传,现代的研究也大多是提出疾病的大略发生发展过程,而未深究为什么会有症状和疗效的个体性差异。因此本课题拟以岭南地区最常见的外感热病为切入点,以大量的临床观察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风温、湿温病患者症状,归纳出现代风温、湿温病的证型;通过中医体质分类表,归纳出现代岭南人体质的特点;探讨现代岭南人中医体质对风温、湿温病证型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疗效,找寻出中医疗效可重复性,为现代中医的发展尽一份绵力。方法本课题中风温、湿温病例,均为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急诊患者。经中医辨证属于外感风温、湿温病患者共175例。采集了每个病例在发病早期的症状共17个观察项目及未发病之前的症状共18个观察项目。根据病机的传化趋向归纳出常见风温病、湿温病的证型,及患者未患病前的体质特点,探讨风温病、湿温病症候与岭南人体质的关系。结果1.风温病、湿温病四种证型出现的比例:有伤气趋向的比例高达98%,化火趋向的比例为81%,从湿化趋向的比例为22%,阻滞气机趋向的比例为22%。2.四种中医体质出现的比例:气虚体质的最多95%,蕴热体质次之75%,湿气体质为42%,气郁体质为27%,结论1.高科技用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凑、饮食结构的多变导致现代岭南人多气虚兼蕴热的体质。2.现代岭南人多气虚多蕴热的体质特点,是风温病、湿温病病机中耗气和火热的特点突出一个重要因素。人体感受外邪后,气虚体质者,耗气的表现显著;蕴热体质者,化火的趋向明显;湿气体质者,湿化的趋向多见;气郁体质者,多表现为气机阻滞。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对湿温病、风温病的认识
  • 1.1 风温病的病因、病机
  • 1.2 湿温病的病因、病机
  • 2 中医体质理论的相关论述
  • 2.1 中医体质的定义
  • 2.2 中医体质的研究与分类
  • 2.3 影响中医体质的因素
  • 3. 中医体质影响疾病的理论
  • 3.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3.2 同气相求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符合风温病、湿温病的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症状研究
  • 4 症状分型标准
  • 5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 6 数据处理
  • 7 研究结果
  • 7.1 分组资料分析
  • 7.2 风温病、湿温病常见症状出现频数
  • 7.3 风温病、湿温病四种证型出现的频数及百分比率
  • 7.4 四种中医体质出现的频数及百分比率
  • 7.5 证型与中医体质的频数的对应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1 风温、湿温病的外在病因
  • 2 岭南人的中医体质特点
  • 3 中医体质对风温病、湿温病症候的影响
  • 3.1 中医体质对发病起重要作用
  • 3.2 风温病、湿温病与中医体质相互影响
  • 4 中医体质影响疾病的转归
  • 5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同"与"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湿温病源流考[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08)
    • [2].《务存精要》湿温病辨治思想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1)
    • [3].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4)
    • [4].麻黄在湿温病中的运用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10)
    • [5].附子在湿温病中的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 2008(07)
    • [6].李聪甫湿温治验[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26)
    • [7].范文虎活用化湿治疗湿温病经验[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2)
    • [8].从湿温论治肝功能异常合并发热、皮疹、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验案一则[J]. 环球中医药 2019(05)
    • [9].以误治辨湿温“三禁”[J]. 中医药通报 2018(02)
    • [10].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80例[J]. 中医研究 2008(06)
    • [1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新安医家王仲奇治疗湿温病用药经验[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9(03)
    • [12].湿温病用汗法忌宜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04)
    • [13].论湿温病救阴与通阳[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02)
    • [14].三仁汤临床应用探讨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01)
    • [15].从“三焦”论温病“通阳”[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22)
    • [16].浅谈湿温病下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8)
    • [17].国医大师段富津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发热验案举隅[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4)
    • [18].湿温浅议[J]. 四川中医 2012(10)
    • [19].湿温病新型病因及治疗[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2)
    • [20].湿温病理论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6)
    • [21].运用清热祛湿法治疗寻常型痤疮32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0(12)
    • [22].三仁汤与湿温病证治刍议[J]. 中医杂志 2014(03)
    • [23].丁甘仁湿温医案中药对运用及辨治特色初探[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10)
    • [24].彭胜权辨治湿温验案1则[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07)
    • [25].湿温病用药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0(03)
    • [26].贾维刚主任用甘露消毒丹巧治湿温病经验[J]. 黑龙江中医药 2018(03)
    • [27].丁甘仁治疗湿温病新法探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2)
    • [28].温病验案3则[J]. 山西中医 2010(08)
    • [29].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21)
    • [30].湿温病发热的治疗探讨[J]. 光明中医 2010(07)

    标签:;  ;  ;  ;  ;  

    探讨现代岭南人中医体质对风温、湿温病证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