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黄培杰
导师: 林树中
关键词: 唐代工笔仕女画,六法论,笔色论
文献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唐代工笔仕女画是中国人物画高峰时期民族传统绘画的典范之一,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六法论”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笔”与“色”是唐代工笔仕女画独特面貌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技法与观念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由“技”而“道”地探释“笔”与“色”在唐代工笔仕女画历史原生态中的作用,提出:“笔色论”是其绘画观念,“热逸”之品位是其暗循的色彩标准,以此来加深对唐代工笔仕女画历史原生态的认识、对“六法论”这一愈久弥新的理论的理解,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之道,以古鉴今。
论文目录:
绪论
1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界定
2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代表作品示例
3 选题缘由和写作目的
4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5 研究方法的评价与运用
6 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的意义
7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考辩
7.1 工笔形式为主的唐代仕女画
7.2 “工”和“笔”之考辨及理解
7.3 “士”、“仕”与仕女画
8 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继续探索的空间
9 本论文研究思路
1、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绘画风貌
1.1 现存的唐代工笔仕女画
1.2 见于著录的唐代工笔仕女画
1.3 唐代工笔仕女画年表
1.4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气貌”
1.5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分期及风格特点
1.5.1 初唐时期(公元618——713 年)
1.5.1.1 《历代帝王图》初唐仕女形象的演变痕迹
1.5.1.2 阎立本《锁谏图》中的工笔仕女形象
1.5.1.3 《胡服美人图》时代精神的辨析
1.5.1.4 《弈棋仕女图》
1.5.1.5 《侍女图》
1.5.2 盛唐时期(公元713——765 年)
1.5.2.1 《送子天王图》盛唐工笔仕女的形象
1.5.2.2 《树下美人图》
1.5.2.3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1.5.3 中晚唐时期(公元766——906 年)
1.5.3.1 《宫乐图》等中晚唐时期的工笔仕女画
1.5.3.2 《引路菩萨图》中的仕女像
1.5.3.3 《说法图》
1.5.3.4 《引路菩萨和女供养人》
1.5.3.5 《吉祥天女》
1.6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模特——唐三彩女俑
2、张萱和周昉的工笔仕女画
2.1 张萱和《捣练图》
2.1.1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2.2 周昉与《簪花仕女图》
2.2.1 周昉的《挥扇仕女图》
2.2.2 周昉的《调琴啜茗图》
2.2.3 周昉的《内人双陆图》
3、唐代壁画中的工笔仕女
3.1 寺庙壁画《观世音像》
3.2 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工笔仕女
3.2.1 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的仕女像
3.2.1.1 《观鸟捕蝉图》
3.2.1.2 《三宫女》
3.2.2 懿德太子墓室壁画中的仕女
3.2.3 永泰公主墓室壁画
3.3 唐代墓室石刻线画
3.3.1 李寿墓石刻线画
3.3.2 永泰公主墓石刻线画
3.3.3 懿德太子墓石刻线画
3.4 唐代敦煌及新疆石窟壁画中的工笔仕女
3.4.1 《经变图》天女的色彩
3.4.2 《反弹琵琶的伎乐天女》
3.4.3 西域画风的《龙女图》
3.4.4 《养蚕西渐传说图》
3.4.5 《树下女孩》与现代感
3.4.6 《乐庭瓌夫人供养像》及其他世俗女像
3.4.7 《菩萨》
3.4.8 《佛说法图》中的菩萨
3.4.9 《双菩萨》和显得有智慧的《菩萨》
3.4.10 《飞天》——色彩写意的形象
3.5 唐代壁画与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经典性
3.5.1 两大类型的画家是基础
3.5.2 民俗文化性质的壁画与唐代工笔仕女画
4、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历史成因
4.1 唐代工笔仕女画生态因子和绘画因素的追溯
4.2 战国时期工笔仕女画的初步面貌
4.3 春秋两汉时期有关仕女画的理论
4.4 魏晋南北朝的工笔仕女画和绘画理论
4.4.1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
4.4.2 “魏晋风度”和“以形写神”
4.4.3 “气”——中国画核心理论的形成
4.5 中国画创作与品鉴标准——“六法论”
4.5.1 关于绘画中的“气韵”
4.6 儒、道、释思想观念与仕女形象塑造
4.7 顾恺之的工笔仕女画
4.8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中的工笔仕女
5、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社会成因
5.1 儒家思想观念与唐代仕女画的风格
5.2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画家队伍
5.2.1 书画收藏的社会风尚与唐代工笔仕女画
5.3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历史背景
5.4 唐代女性社会身份与仕女画
5.5 唐代女性社会生活与仕女画
5.6 武则天和杨玉环对唐代工笔仕女画的促进
5.7 唐代工笔仕女画服饰的特色
5.8 唐代工笔仕女画中的性美感
6、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影响
6.1 对中晚唐及五代工笔仕女画的影响
6.2 对宋、元两代工笔仕女画的影响
6.3 对明代工笔仕女画的影响
6.4 对朝鲜和日本绘画的影响
6.5 对清代和近现代工笔仕女画的影响
7、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本体发展辨析
7.1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本体特征
7.1.1 从工笔仕女画的概念上看
7.1.2 从工笔绘画性上看
7.1.3 从人文价值上看
7.1.4 从历史性上看
7.1.5 从绘画的简括性上看
7.2 从“六法论”看唐代工笔仕女画
7.2.1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本体发展与“六法论”
7.3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色彩效果
7.4 “气韵生动”与唐代工笔仕女画的线条
7.4.1 “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线条的韵律美
7.5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色彩观
7.5.1 “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与色彩的“气韵美”
7.6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光”与“动彩”
7.7 “光”与“动彩”为内涵的“笔色论”
7.7.1 “笔色论”及其学术价值
7.7.2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色彩品格解析——“热逸”论
结语
致谢
附表
唐代画史年表
典籍所见唐代佛寺绘画简表
唐佛寺文化史寺观附表资料出处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新兴百美图研究[D]. 刘秋兰.南京艺术学院2016
- [2].秋风纨扇[D]. 李秀霞.上海大学2012
- [3].唐代仕女画分类研究[D]. 陈友升.中国美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