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的界面演化和可靠性研究

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的界面演化和可靠性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欧盟RoHS指令案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实施,电子产品的无铅化进程已全面展开。和传统的Sn-Pb焊料体系相比,尽管对无铅焊料合金、焊接和使用过程中焊点的界面反应及其可靠性的认识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焊点界面的演化行为和可靠性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无铅焊点的界面组织与焊料成分、界面耦合效应、温度循环可靠性以及低周疲劳的研究,将促进我国电子封装的无铅化进程。本文通过对Sn-Ag基、Sn-Zn基和自主研发的Sn-0.4Co-0.7Cu等多种无铅焊点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共晶Sn-3.5Ag和Sn-4.0Ag-0.5Cu与化学镀Ni(P)浸金镀层(ENIG)间的界面反应研究表明,Sn-3.5Ag焊点的界面产物为Ni3Sn4,Sn-4.0Ag-0.5Cu焊点中的为(Ni,Cu)3Sn4和(Cu,Ni)6Sn5两种三元金属间化合物(IMC):时效处理后Sn-3.5Ag对Ni(P)镀层的消耗较大,形成了较明显的富磷层,并可见“游离”Ni(P)层的Ni3Sn4IMC颗粒,而Sn-4.0Ag-0.5Cu焊料对Ni(P)镀层的消耗较少,三元IMC和Ni(P)层结合良好。Sn-0.4Co-0.7Cu和ENIG镀层的回流焊界面反应与Sn-4.0Ag-0.5Cu和Sn-0.7Cu的比较研究显示,Sn-0.4Co-0.7Cu焊点的母相中生成了两种亚稳态的三元块状大颗粒的(Co,Cu)Sn2和类似于Sn-0.7Cu焊点母相中Cu6Sn5的、颗粒尺寸较小的(Cu,Co)6Sn5IMC;三种焊料的界面产物均为(Cu,Ni)6Sn5,其IMC层的厚度差别不大。基于Flip Chip和BGA器件焊点结构,研究了Ni/Sn-3.5Ag-3.0Bi/Cu和Ni/Sn-8.0Zn-3.0Bi/Cu三明治结构焊点的液态界面反应。在Ni/Sn-3.5Ag-3.0Bi/Cu焊点中,Ni层与焊料的界面形成了(Cu,Ni)6Sn5IMC,生长速率为3.80×10-10cm2/s:在Ni/Sn-8.0Zn-3.0Bi/Cu焊点中,焊料与Ni层的界面生成了由Sn、Ni、Cu、Zn四种元素组成的、难以确定结构的IMC,其生长速率为2.93×10-12cm2/s;两种焊点中焊料和Cu层的界面产物分别为Cu6Sn5和Zn5Cu8,生长速率分别为1.44×10-10cm2/s和1.36×10-10cm2/s;240℃下液态焊点中Ni和Cu两界面间Cu原子的浓度梯度导致在焊接过程中Cu原子自Cu层向Ni层一侧扩散,Cu原子在Sn-3.5Ag-3.0Bi焊点中的扩散系数大约为1.1×10-5cm2/s。定量研究了回流焊接过程中三明治焊点的界面耦合效应对界面IMC形成的影响。Sn-3.8Ag-0.7Cu焊膏组装的无铅塑封BGA器件的温度循环可靠性研究表明,无铅塑封BGA器件的焊点失效机理为热机械循环导致的焊点疲劳失效,失效裂纹主要集中在器件一侧的焊点内;经历-55℃~100℃温度循环的塑封BGA焊点Weibull特征寿命为5415周;0℃~100℃温度循环下的焊点Weibull特征寿命为14094周,超过预期。界面(Cu,Ni)6Sn5IMC的生长受扩散机制控制,-55℃~100℃温度循环试验中塑封BGA器件Sn-Ag-Cu焊点和印刷电路板Ni(P)镀层一侧的界面IMC的生长速率为3.43×10-15cm2/s;0℃~100℃测试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为2.30×10-16cm2/s;研究了Sn-8.0Zn-3.0Bi焊点在位移加载条件下的等温低周疲劳行为并藉FEM分析了焊点中的应力应变状态。在±40μm位移加载条件下的Sn-8.0Zn-3.0Bi焊点的低周疲劳寿命略高于Sn-37Pb焊点,在±60μm位移加载条件下的寿命反而低于Sn-37Pb;疲劳裂纹主要在焊点与界面连接的角部起裂,失效模式其主要集中于焊点中部直径较小区域的贯穿型和沿焊点界面的扩展型裂纹。基于3D FEM的动态硬化模型,推导获得了单剪切结构Sn-8.0Zn-3.0Bi焊点的Coffin-Manson方程,Nf=0.0294(△γ)-2.833,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子封装技术概述
  • 1.1.1 电子封装的定义和层次
  • 1.1.2 焊料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
  • 1.1.3 电子封装的焊接方法
  • 1.2 电子封装无铅化的研究背景
  • 1.2.1 锡铅焊料的性质
  • 1.2.2 无铅焊料的驱动力
  • 1.2.2.1 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2.2.2 封装无铅化的相关提案与指令
  • 1.3 电子封装无铅化的研究进展
  • 1.3.1 无铅焊料的性能要求
  • 1.3.2 主要的无铅焊料体系
  • 1.4 电子封装的可靠性研究
  • 1.4.1 温度循环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 1.4.2 等温机械循环的焊点低周疲劳试验
  • 1.5 无铅电子封装的界面反应
  • 1.5.1 Sn-Ag-Cu和铜焊盘之间的液相反应
  • 1.5.2 Sn-Ag-Cu和铜焊盘之间的固相反应
  • 1.5.3 三元Sn-Ni-Cu IMC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 1.6 有限元模拟
  •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表面贴装电阻的时效实验
  • 2.3.1 Sn-Ag和Sn-Ag-Cu焊点的制备
  • 2.3.2 焊点的时效处理
  • 2.4 SN-CO-CU焊点的制备
  • 2.5 三明治结构焊点的制备
  • 2.6 塑封BGA器件的温度循环实验
  • 2.6.1 实验用塑封BGA器件与印刷电路板
  • 2.6.2 温度循环实验条件
  • 2.7 单焊点的剪切低周疲劳实验
  • 2.7.1 单焊点的制备
  • 2.7.2 低周疲劳实验过程
  • 2.8 焊点金相样品制备和微观结构分析
  • 第三章 SMT的SN-AG系/NI(P)/CU焊点的界面组织及其时效演化行为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Sn-3.5Ag焊点的界面微观组织及其演化
  • 3.2.2 Sn-4.0Ag-0.5Cu焊点中界面微观组织的演化
  • 3.2.3 界面IMC和基板的结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N-CO-CU/ENIG焊点的液相界面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Sn-0.4Co-0.7Cu焊点的微组织
  • 4.2.2 三种焊点的界面微观结构比较
  • 4.2.3 三种焊点中IMC的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明治结构焊点回流焊过程中的界面反应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三明治样品的宏观结构
  • 5.2.2 Sn-3.5Ag-3.0Bi焊点中界面微结构分析
  • 5.2.2.1 Cu/Ni(P)/焊料界面的IMC
  • 5.2.2.2 Cu/焊料的界面IMC
  • 5.2.2.3 界面扩散动力学分析
  • 5.2.3 Sn-8.0Zn-3.0Bi焊点中界面微结构分析
  • 5.2.3.1 Cu/Ni(P)/焊料界面的IMC
  • 5.2.3.2 Cu/焊料界面的IMC
  • 5.2.3.3 界面IMC的生长行为
  • 5.2.4 Cu原子通透型扩散对三明治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球栅阵列(BGA)SN-AG-CU焊点的温度循环可靠性
  • 6.1 引言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回流焊接后焊点界面微组织结构
  • 3Sn颗粒'>6.2.2 焊点中的Ag3Sn颗粒
  • 3Sn颗粒的粗化'>6.2.3 温度循环高温持续过程中Ag3Sn颗粒的粗化
  • 6.2.4 温度循环等温过程中界面IMC的生长动力学
  • 6.2.5 温度循环失效焊点的微组织结构
  • 6.2.6 Weibull疲劳寿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无铅SN-8ZN-3BI焊点低周疲劳性能和有限元分析
  • 7.1 引言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焊点微观结构
  • 7.2.2 焊点的低周疲劳寿命
  • 7.2.3 失效焊点的观察
  • 7.3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7.3.1 屈服条件
  • 7.3.2 硬化条件
  • 7.3.3 建立模型前的假设及理论和数据基础
  • 7.4 二维有限元分析与讨论
  • 7.4.1 前处理
  • 7.4.1.1 材料性质的确定
  • 7.4.1.2 元素类型的选定
  • 7.4.1.3 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 7.4.2 求解
  • 7.4.2.1 边界条件的确定
  • 7.4.2.2 加载条件的给定
  • 7.4.3 后处理
  • 7.4.4 二维模拟结果
  • 7.4.5 二维模拟存在的问题
  • 7.5 三维有限元分析与讨论
  • 7.5.1 前处理
  • 7.5.1.1 元素类型的选定
  • 7.5.1.2 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
  • 7.5.2 求解
  • 7.5.3 三维模拟结果与讨论
  • 7.5.3.1 各向同性硬化模型(MISO)
  • 7.5.3.2 动态硬化模型(KINH)
  • 7.5.3.3 实验和模拟的滞后回线比较
  • 7.5.3.4 模型中的焊点解析应变量
  • 7.5.3.5 模型中的焊点模拟应变量
  • 7.5.3.6 Coffin-Manson方程
  • 7.5.3.7 印刷电路板翘曲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的界面演化和可靠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