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谦抑性的法理分析

刑法谦抑性的法理分析

论文摘要

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深刻而又理性地反省法律尤其是刑法的角色和定位,对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统一的认识促使人们强烈反对严刑酷法,反对刑罚擅断残酷,而主张刑罚轻缓的思想便成为了现代刑法谦抑思想的理论之源。刑法也开始找回了失落的权威和尊严,刑法的谦抑思想开始得到宣扬。从那之后,刑事法治不断地朝着文明的方向迈进,刑法谦抑性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并开始在刑事法律制度中逐渐得以体现。刑法谦抑性的理念对我国这样一个历来主张重刑主义的国家而言,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弥补我国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的不足,能够使刑法人权保障的功能得到实现,并能推动我国刑法科学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刑法更趋于人性化,同时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构建。对此,本文拟将对刑法的谦抑性作初步研究。本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刑法谦抑性的概念。学者们对刑法谦抑性的含义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撷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然后在对各种观点简单评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刑法谦抑性所应具有的内涵。其次介绍了刑法谦抑性的历史渊源,分别从我国和西方国家两个方面阐述刑法谦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国最初的“慎刑”、“恤刑”思想就闪耀着谦抑的光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重刑主义思想还是较浓重,但是谦抑的刑法思想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中还是有所体现的。在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博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思想的相继出现,使得刑法谦抑性思想的产生有了深刻的理论渊源。进入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刑法谦抑性思想已被人们系统地表述和普遍地认可。第二部分:本部分对刑法谦抑性背后的法理予以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我国目前提倡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刑法不能过于严厉,尤其是对于轻微刑事犯罪。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及我们对刑法地位、机能的深入了解,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保障法地位的刑法不仅是保护社会的,还应当注重人权的保障。同时因为犯罪是不可避免的,犯罪的产生不仅有犯罪人自身的原因,还有许多其他复杂原因,再加上刑罚本身也具有负面性,不适当的刑罚适用只会加大国家的投入,但却可能达不到法律效益的最大化。……这些背后的法理基础决定了刑法必须是谦抑的。第三部分:本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刑法谦抑性的现状进行考察,分别从我国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阐述。在立法上,我国的刑罚体系设计不太合理,种类相对单调。在处罚范围上,我国刑事处罚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存在过于广泛的现象。同时在刑罚的设置上,部分犯罪刑罚设置过重,呈现出重刑色彩的问题。司法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有:量刑时,一些不需要评价的因素被考虑,变相加重了犯罪人的刑罚;没有正确执行犯罪人从宽的规定;面对犯罪后果,不愿意运用非刑罚措施;适用刑罚时重监禁刑而轻非监禁刑。最后,刑罚执行阶段存在申诉不减刑、假释适用率低、缓刑适用太少的问题。第四部分:本部分是回到我国现实,研究当前我国实现刑法谦抑性的途径。我国实现谦抑性的途径有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及轻刑化这三种途径。非犯罪化可通过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来实现。实现非刑罚化可通过免刑制度和免除处罚情节的规定、非刑事制裁措施、缓刑制度来实现。实现轻刑化就要转变传统的重刑思维,树立刑罚轻缓化的科学观念,重视轻刑情节的兑现和重刑情节的酌量,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刑法谦抑性内涵方面的文献综述
  • (二) 刑法谦抑性的法理基础、实现途径等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刑法谦抑性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 一、刑法谦抑性的概念
  • 二、中国的刑法谦抑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一) 慎刑、恤刑思想起源
  • (二) 奴隶社会刑法谦抑性思想的表现
  • (三) 封建社会刑法谦抑性认识的表现
  • 三、外国的刑法谦抑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一) 古代西方刑法的特点
  • (二) 启蒙时期的刑法谦抑性理念
  • (三) 近代的刑法谦抑性理念
  • (四) 现代的刑法谦抑性理念
  • 第二章、刑法谦抑性的法理基础
  • 一、刑事政策基础
  • 二、刑法地位、功能认识的转变之要求
  • (一) 刑法的保障法地位要求刑法具有谦抑精神
  • (二) 对刑法机能认识的转变决定了刑法的谦抑性
  • 三、降低刑罚负面性的需要
  • (一) 刑罚的有限性
  • (二) 刑罚的负面性
  • (三) 刑罚的昂贵性
  • 四、犯罪的不可避免性和相对性使刑法谦抑性成为必要
  • 第三章、我国刑法谦抑性运用的现状
  •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 刑罚体系构建严厉,种类相对单调
  • (二) 刑罚处罚的范围太广
  • (三) 有些犯罪刑罚配置过重,重刑色彩较浓
  • 二、司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 一些无需评价的因素在量刑时被考虑,加重了犯罪人的刑罚
  • (二) 利于犯罪人的从宽规定没有正确执行
  • (三) 重监禁刑的适用而轻非监禁刑适用,非刑罚措施适用率低
  • 三、刑罚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 存在申诉不减刑现象
  • (二) 假释适用率不高
  • (三) 缓刑适用太少
  • 第四章、我国刑法谦抑性的实现途径
  • 一、非犯罪化
  • (一) 非犯罪化的概念
  • (二) 非犯罪化的理论基础
  • (三) 非犯罪化的实现方式
  • 二、非刑罚化
  • (一) 非刑罚化的概念
  • (二) 非刑罚化的理论根基
  • (三) 非刑罚化的实现方式
  • 三、轻刑化
  • (一) 轻刑化的概念
  • (二) 轻刑化的理论基础
  • (三) 轻刑化的实现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醉驾一律入罪与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冲突[J]. 法制与社会 2020(04)
    • [2].以“考试作弊入刑”问题为例探究刑法谦抑性的内涵及其实现[J]. 法制博览 2018(11)
    • [3].刑法谦抑性应成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03)
    • [4].论刑法谦抑性的价值与整合[J]. 河北法学 2016(12)
    • [5].我国刑法谦抑性的多维度理解与价值研究[J]. 法制博览 2016(35)
    • [6].有关刑法谦抑性原则的思考[J]. 侨园 2019(08)
    • [7].法经济学视野下的刑法谦抑性[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0(02)
    • [8].从刑法谦抑性角度论安乐死的非犯罪化[J]. 法制博览 2015(01)
    • [9].刑法谦抑性思想再探[J]. 才智 2013(12)
    • [10].刑法谦抑性视角亲属相犯行为的定罪量刑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8(31)
    • [11].刑法谦抑性原则的法律应用创新研究与分析[J]. 大家 2012(17)
    • [12].在和谐社会视野下探究刑法谦抑性的适度问题[J]. 人民论坛 2013(29)
    • [13].在人性观视野下对刑法谦抑性的诠释[J]. 人权 2010(02)
    • [14].立法扩张与司法限缩:刑法谦抑性的展开[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4)
    • [15].刑法谦抑性及其边界[J]. 理论探索 2011(05)
    • [16].和谐社会视野下看刑法谦抑性[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7)
    • [17].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司法逻辑——基于106件裁判文书的考察[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8].犯罪圈的扩大与刑法谦抑性的关系浅析[J]. 法制与社会 2014(04)
    • [19].从刑法谦抑性看酒后驾驶“入刑”[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20].从刑法谦抑性看“恶意欠薪”入罪问题[J]. 现代商业 2010(30)
    • [21].刑法谦抑性新论[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4(02)
    • [22].刑法谦抑性与和谐社会建设[J]. 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4(05)
    • [23].税收刑法谦抑性的困境与出路[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 [24].风险社会对法益的挑战[J]. 法制博览 2017(06)
    • [25].论刑法谦抑性与能动司法之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13(31)
    • [26].论现代刑法的谦抑性[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 [27].论刑法谦抑性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契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4)
    • [28].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以《刑法修正案(九)》为契入点[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8)
    • [29].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刑法谦抑性原则之考量[J]. 学术交流 2012(06)
    • [30].妨害安全驾驶行为不宜独立设罪[J]. 法制博览 2019(10)

    标签:;  ;  ;  ;  ;  

    刑法谦抑性的法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