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中药OTC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宋霁翔[1](2015)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服务贸易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大国,但是距离欧美发达强国还是有一定差距,需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务贸易类型,改变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而中医药服务贸易作为我国拥有完整独立知识产权的服务项目,已进入国家战略发展范畴,通过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开展可以改善我国服务业出口整体技术含量不高的状况,同时对中医药全球化进程及改善中药出口的困境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中医药服务贸易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整合自身资源,并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以最优姿态拓展海外市场,因此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对于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目的:汇总目前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进展情况,并搜集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相关的数据,同时结合政策法规、海外情况、行业动态发现在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发展策略,为进一步开展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提供参考,并为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汇总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并结合有WTO及国内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报告、年鉴等资料作为参考依据;运用SWOT分析等方法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对统计数据进行校正和分析,总结其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并对专业法规的内容进行提炼,分析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动态。研究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进而对世界服务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析并和总结,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有限,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高科技服务贸易类型出口的结论。而后从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概念、内容、提供方式、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我国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意义,并得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是解决我国服务贸易困境并带动中医药国际化的最佳方式的结论。在中医药服务贸易现状研究部分,通过总结中医药医疗旅游的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和中药出口相关性,中医药国际教育现状、中医药国际认知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国内基础设施、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为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意义及中医药海外从业人数共8个方面的内容,全面汇总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目前开展情况,并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规律和注意事项。在综合分析总结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后,对于现阶段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出了总结,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政策不配套、中医药海外地位需提高、GATS对于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限制、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储备匮乏、中药海外出口受限制的问题。最后针对中医药服务贸易遇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主要是从政府决策、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为即将大规模展开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帮助。研究结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应采取的策略和方式:1.中医药立法工作势在必行;明确发展顺序、确立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完善政府性保障;加强与WTO组织的沟通。2.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进程;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统计平台。3.明确“教育优先”原则;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水平;发展中医药远程教育;培养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型人才。4.提高中医药海外服务质量;扩展服务范畴;发挥品牌效应。
罗克松[2](2013)在《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中医的博大精深和中药资源的丰富多彩,加上数千年华夏民族的探索、发展、完善,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中医药体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天然植物药在全球倍受关注和重视,带动了中药市场迅速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中医药发展,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中药饮片行业作为中药行业最重要的子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正处于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转折期。渝和堂药业位于重庆巴南区,是一家尚在建设中的现代化中药饮片企业,由重庆铭维投资公司于2011年投资筹建,预计2013年正式投入生产。重庆铭维投资是一家以专业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公司,旗下有一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三家药品批发企业、一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渝和堂药业作为一家专业的中药饮片企业,将更进一步完善铭维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中药产业链,使其旗下的医药产业向集团化迈进。目前,中药饮片行业进入门坎低,竞争逐渐白热化,加上政策监管才刚刚跟进,市场秩序较混乱。本文希望通过对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营销策略的研究,为该企业进入市场提供策略帮助,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中药饮片行业有较系统的了解和分析,为推动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本文从中药饮片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阶段中药产业链结构入手,分析了中药饮片在整个中药行业中的位置和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分析了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规模以及竞争态势,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能清晰地了解中药饮片市场目前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接下来文章对重庆铭维投资公司做了分析,梳理了铭维投资公司旗下的其他企业的营销状况以及与渝和堂药业相互的关联性。并运用波特“竞争五力模型”对中药饮片市场的竞争环境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优劣势和市场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中药饮片区域市场竞争激烈,全国性的领导品牌还没有形成;处方市场竞争激烈,OTC市场和药膳市场有待挖掘;工业原料供应市场的需求与民用消费市场需求切然不同,工业原料市场受原产地影响较大。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STP分析法,对中药饮片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并有效选择了渝和堂药业的目标市场,确定了渝和堂药业的市场定位。最后,详细探讨了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的市场策略,主要研究了产品组合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这些策略的研究为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进入和启动市场提供了理论方向。
宋田芳[3](2012)在《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特别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和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但即便如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体上看,市场集中度不高、研发力量薄弱、企业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行业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许多生物医药企业陷入财务僵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最为依赖资金推动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如何抓好财务管理工作,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培育财务竞争力,对于提高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领域上。首先,结合财务管理理论和关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然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遵循一定的原则,建立一套基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50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财务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强,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②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好。③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成长能力和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很弱,亟待进一步提升。最后,论文根据评价结果从有针对性地分别从理财环境的完善、财务能力的提升、新的盈利思路、融资渠道的拓宽和研究创新的加强等多个角度,提出生物医药公司财务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实现了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多元化。
张建武[4](2010)在《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动中药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发展。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国家适时提出中药标准化战略与中药知识产权战略,但就两大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一问题学术界思考的并不多。即使涉及二者的关系,也只是谈及其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一面,很少谈及相互牵制、相互矛盾的一面。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忽视,使得我国在推进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进程中出现了管理体制严重脱节、政策内容不交融、信息资源不共享、矛盾与冲突频发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两大战略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缺乏协调机制。因此,如何协调好两大战略的关系,使其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和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协调、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最终取得“1+1>2”的战略效果,是当今中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解决上述关键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基本原理,研究了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构成及其相关性,梳理和探析了中药标准化涉及知识产权的关键问题及应对策略,设计了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最终提出了“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期为相关部门解决中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依据与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2章,分别综述了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新进展,国际视野下的药品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新进展;第3章,在梳理中药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性;第4章,系统研究了中药标准化过程中出现的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版权、知识产权滥用等关键问题;第5章,选取国内外较为典型、成熟的中药品种进行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个案研究,分析了中药标准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典型案例。第6章,探讨了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了中药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第7章,总结了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及文章展望。本论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①中药领域的标准化与知识产权问题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中药标准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特点决定了中药领域该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不同于其他行业,中药的质量控制模式及其标准体系的复杂性又决定了中药领域该问题比西药领域更为突出,更具理论和实用研究价值。②目前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并不协调,中药标准化组织的政策模糊、角色定位不清以及部门协调性差是其重要原因。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使二者达到统一与和谐、协调与同步发展,从而实现“1+1>2”的战略协同效果,将成为历史的必然。本论文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①政府层面:充分发挥政府在两大战略协同发展中的引导职能;构建基于知识产权的中药标准形成机制;构建中药标准制定中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中药标准实施中的知识产权许可制度;构建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中药标准提高激励机制;构建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基于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中药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构建基于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中药技术创新战略。②行业层面:充分发挥协会在两大战略协同发展中的协调职能;构建基于企业联盟的中药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组建基于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中药技术标准联盟”。③企业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在两大战略协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构建符合中药企业发展规律的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处理标准化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机制。④公众层面:充分发挥公众在两大战略协同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对于中药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知情权的保障机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①首次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探讨中药标准化战略的科学内涵;②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中药标准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政策设计;③首次提出了“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陈弘[5](2009)在《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二十一世纪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支撑体系,以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等。加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提升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提高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途径选择。论文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中药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指出新形势下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与提升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详细论述现阶段我国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对产业集群、中药产业与中药现代化以及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我国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意义;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等理论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建立逻辑分析框架。3、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方式与过程以及形成的内在动力等;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并通过对我国中药产业集群产生、成长的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中药产业集群的主要形成模式;根据产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从宏观角度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几种主要组织形式及其特征。4、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的建立。根据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具体特点,设计并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和基础运行平台:综合考虑信息流、物流、人力资源流等诸多方面因素,构建一套高效、敏捷、完整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运行模式;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合作、技术学习与交流等内部机制,改善企业间协作与竞争行为,促进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5、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健全的外部支持体系是提高并发挥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以“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为依据,研究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支持体系,包括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政府支持体系。6、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发展模式;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并详细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以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研究选择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各阶段最适宜的发展模式。界定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理论依据及目标定位;以“竞争力模型”为框架,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战略、营销整合战略、创新整合战略、产业整合战略等方面研究选择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型;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机制。7、案例研究。运用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深入剖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雏形,总结其成功经验,探寻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对于促进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对策与措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有关结论。关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探索性的研究。论文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初步构建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性强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逻辑分析框架,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其竞争力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才妮[6](2009)在《对话中国新药研发》文中认为 新药研究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从选题立项开始,到临床前研究(化合物合成、结构确证、分析检验方法的建立、剂型选择、处方工艺、放大实验、标准制订、稳定性考察、药理毒理、安全性评价等),再到临床方案的制定、临床试验的实施、药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最后申报生产、药品上市推广。在上述复杂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两个品种所遇到的问题会相同,尽管成功的代价会有所差异,药品最终上市绝对需要所有因素有利的叠加,其中任何一项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新药研发的高端性可见一斑。
陈学良[7](2008)在《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贵阳市制药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中成药制造行业销售收入5强城市之一,在西部地区名列第一。2007年,全市制药企业7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1.80亿元,工业销售额53.43亿元。制药业成为全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仅次于烟草和有色金属冶炼。但是,在国内外医药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贵阳制药业开始进入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的重要转折期,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的矛盾逐步显现,多数制药企业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制药企业集团,加快医药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是贵阳制药企业、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正在思考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通过对企业集团化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借鉴国内外制药企业发展启示经验,分析贵阳市制药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贵阳市制药企业在当前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集群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集团化发展,已成为贵阳制药企业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本研究说明了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贵阳市制药企业为什么要选择集团化的原因,并结合贵阳市制药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目标,积极探索适宜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有效途径、策略等。
尹义红[8](2008)在《四维制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司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民营经济的发育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无论从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公司的战略规划上来说,都比原来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和国外的大型公司相比,在对战略管理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民营企业的弊端不是不能克服的,解决的办法是提出好的战略,建立好的制度。山东四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制药)是一家民营高新技术公司,公司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通过深入研究,笔者了解到该公司在战略管理方面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从公司所处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潜在的机会和存在的风险或威胁。然后从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入手,界定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以确定公司的战略性资源及战略性投资方向。最后通过内外环境分析,框定可选择的战略类型,确定战略方案,并在公司经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和改进,以保证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期望通过战略分析、制定与实施方案,对公司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帮助。
吴建文[9](2006)在《中国制药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背景、行为、绩效的研究视角》文中提出制药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中国制药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但同时也面临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市场秩序混乱、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等困境。随着中国全面加入WTO,尚不足够强大的中国制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要想迎头赶上,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同时,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因素也对制药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变数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因此,制药产业是深受政策影响的产业部门,研究制药产业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归纳出该产业技术落后和制度变迁两个主要特征,依托这两个特征对现行制药产业政策进行了有侧重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缺陷提出了完善建议。全文的结构建立在BCP范式之上。BCP范式是对经典的产业组织分析方法SCP范式的运用和拓展。其中B代表产业政策背景(Background),C代表产业政策行为(Conduct),P代表产业政策效果(Performance)。产业政策背景包括:①产业的特殊经济属性和发展现状;②相关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③既有产业政策措施的时滞效应;④相关政策措施的影响作用。产业政策行为包括:①产业技术政策措施及企业反馈;②产业组织政策措施及企业反馈(含部分产业内结构调整政策、产业布局政策);③其它政策措施及企业反馈。产业政策绩效则可以通过本文针对制药产业特征设定的双重指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在本文的核心章节中,第三章是对中国制药产业政策背景的分析,内容包括制药产业的特殊经济属性、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医院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影响、中国既有制药产业政策措施的时滞效应、医疗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影响作用等。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现行中国制药产业技术政策和中国制药产业组织政策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制药产业政策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缺少政府政策部门和产业界的有效对话机制。这一缺陷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的负面影响是:政府技术推进政策与企业技术发展需求的脱节,企业研究发展行为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其中后者又被前者强化。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的负面影响是:中国制药产业组织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隐性博弈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现实中的市场行为扭曲和市场结构混乱。第六章和第七章围绕制药产业政策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的实现程度,从前文对现行政策缺陷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本文作者关于完善制药产业政策的补充建议。在这些补充建议中,特别设计了为中国制药产业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的产业保护模型、遏制制药企业违规倾向的双边博弈模型、以及针对用药安全事故频发的药品安全保证模型,进一步夯实了部分产业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这些措施的现实依据。
周晶[10](2006)在《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与政府政策支持研究》文中认为本篇论文以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政府应给予的政策支持为研究对象,以促进中药产业标准建设,增强中药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采用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据标准的特性来探讨中药产业标准的发展方向。其中重点探讨政府在中药产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结合政府参与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现状,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论述了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现状,阐明了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三个影响因素,即网络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速率。分析了在这三个影响因素作用下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发展方向,指出中药产业标准应一部分借鉴西药的技术标准,另一部分产业标准应自主制定。在标准建设中必须强调专利与标准建设的结合,在“技术专利化”阶段注意专利保护、在“专利标准化”阶段注意专利技术与现有产业标准的融合、在“标准许可化”阶段注意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此外在中药产业标准建设过程中,必须让技术创新速率与标准建设协同发展。随后在对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多元参与主体的探讨中,从理论层面,明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中介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并分析了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作用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从实践层面,阐述了政府参与标准建设的现有政策,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三个影响因素角度,提出可促进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从中药OTC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药OTC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设计 |
一、服务贸易与中医药服务贸易概述 |
1 世界服务贸易的定义及现状研究 |
1.1 GATS对服务贸易的定义 |
1.2 服务贸易统计 |
1.3 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比例 |
1.4 世界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趋势 |
1.5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区域 |
2 我国服务贸易现状 |
2.1 我国服务贸易历年进出口情况 |
2.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研究 |
2.3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
2.4 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
2.5 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的问题 |
2.5.1 服务贸易竞争力弱 |
2.5.2 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
3 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概念的研究 |
3.1 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定义 |
3.2 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内容 |
3.3 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 |
3.4 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
3.5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 |
3.6 发展中医药服务的意义 |
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
1 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的SWOT分析 |
1.1 医疗旅游的定义 |
1.2 中医药医疗旅游的发展 |
1.3 中医药医疗旅游的SWOT分析 |
1.3.1 S-优势分析 |
1.3.2 W-劣势分析 |
1.3.3 O-机遇分析 |
1.3.4 T-威胁分析 |
2 中药出口与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性研究 |
2.1 中医药类各种出口数量的历年统计 |
2.2 中药出口国分析 |
2.3 中药出口产业类别分析 |
2.4 中药整体产业竞争力分析 |
2.5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中药出口协同发展 |
3 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研究 |
3.1 来华中医药留学生 |
3.1.1 来华留学生人数统计 |
3.1.2 提供留学服务院校 |
3.1.3 中医药留学生情况分析 |
3.2 海外中医药孔子学院 |
3.3 中医药大学海外联合办学 |
3.4 小结 |
4 中医药国际认知度 |
5 中医药标准化国际进程提升 |
6 中医药服务贸易国内基础 |
6.1 国内医疗接待能力 |
6.2 国内制药企业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 |
7 我国远程医疗的开发情况 |
7.1 远程医疗的概念 |
7.2 我国远程医疗井喷式发展 |
7.3 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作用 |
8 中医师海外行医人数统计及中医机构发展情况 |
三、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1 国家相关政策不配套 |
2 中医药海外主体地位流失 |
3 GATS对于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限制 |
4 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储备匮乏 |
4.1 我国中医师海外执业困难较多 |
4.2 缺少服务贸易专业人才 |
5 中药海外出口的法规限制及贸易壁垒 |
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
1 政府政策需积极跟进 |
1.1 中医药立法势在必行 |
1.2 明确发展顺序,确立多元化的发展主体 |
1.3 政策性保障应完善 |
1.4 加强与WTO的谈判 |
2 完善科技准备 |
2.1 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进程 |
2.2 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统计平台 |
3 加强人才培养 |
3.1 明确“教育优先”原则 |
3.2 提高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水平 |
3.3 开展中医药远程教育 |
3.4 培养专业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型人才 |
4 提高中医药服务贸易品质 |
4.1 提高中医药海外服务质量 |
4.2 扩展服务范畴 |
4.3 发挥品牌效应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问题提出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五力模型 |
1.2.2 SWOT分析法 |
1.2.3 4P营销组合理论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中药饮片发展历史及产业链概述 |
2.1 中药饮片概念 |
2.2 中药饮片分类 |
2.3 中药精品饮片的发展历史 |
2.3.1 传统手工切制的发展 |
2.3.2 中药精品饮片的产生 |
2.4 中药饮片相关产业链分析 |
2.4.1 中药饮片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 |
2.4.2 中药饮片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
第3章 中药饮片市场需求与行业竞争分析 |
3.1 行业概况 |
3.2 市场规模与产业规模 |
3.3 国际市场 |
3.4 产业政策 |
3.5 行业机会点 |
3.6 需求分析 |
3.7 行业竞争分析 |
第4章 渝和堂药业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
4.1 渝和堂药业内部环境分析 |
4.2 渝和堂药业五力模型分析 |
4.3 渝和堂药业SWOT分析 |
第5章 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市场细分与选择 |
5.1 识别细分市场 |
5.1.1 市场细分的含义与作用 |
5.1.2 市场细分的有效性 |
5.1.3 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 |
5.1.4 中药饮片行业市场分析 |
5.2 两个目标市场的比较 |
5.3 渝和堂药业目标市场选择 |
5.4 渝和堂药业市场营销目标 |
第6章 渝和堂药业的营销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1.1 中药厂原料市场产品策略 |
6.1.2 中药养生市场产品策略 |
6.2 定价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渝和堂药业主要渠道规划 |
6.3.2 主要渠道冲突解决办法 |
6.4 促销策略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概述 |
2.1 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 |
2.2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内涵 |
2.3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现状 |
2.4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3.2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4章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 |
4.3 样本公司财务竞争力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5.1 良好的理财环境是基础 |
5.2 产业链整合是盈利的新思路 |
5.3 拓宽融资渠道是获取现金的源泉 |
5.4 研发创新是成长的动力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与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4)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新进展 |
2.1.1 标准化战略概述 |
2.1.2 知识产权战略概述 |
2.1.3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性 |
2.2 药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国际研究新进展 |
2.2.1 药品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 |
2.2.2 知识产权相关的药品标准管理制度 |
2.2.3 国际条约在药品标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中的适用 |
2.3 小结 |
第3章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及其相关性研究 |
3.1 中药标准化战略体系的构建 |
3.1.1 中药标准的内涵 |
3.1.2 中药标准的特征 |
3.1.3 中药标准的作用 |
3.1.4 中药标准体系的构成 |
3.1.5 中药标准的管理体制 |
3.1.6 中药标准的形成机制 |
3.1.7 中药标准化简史 |
3.2 中药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构建 |
3.2.1 中药知识产权的内涵 |
3.2.2 中药知识产权体系的构成 |
3.2.3 中药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 |
3.2.4 中药知识产权的形成机制 |
3.2.5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简史 |
3.3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性 |
3.3.1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比较 |
3.3.2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性 |
3.3.3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
3.4 小结 |
第4章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冲突与融合的理论研究 |
4.1 中药标准化涉及的专利问题探析 |
4.1.1 专利技术纳入中药标准的必然性 |
4.1.2 专利技术纳入中药标准的条件 |
4.1.3 专利技术纳入中药标准的模式 |
4.1.4 专利技术纳入中药标准的原则 |
4.1.5 中药标准类证据对专利的影响 |
4.2 中药标准化涉及的保密问题探析 |
4.2.1 中药标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科学内涵 |
4.2.2 中药标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探析 |
4.2.3 中药标准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协调机制 |
4.3 中药标准化涉及的标识问题探析 |
4.3.1 中药标准涉及的标识的类型 |
4.3.2 中药标准与标识战略冲突的原因 |
4.3.3 中药标准与标识战略冲突的协调机制 |
4.4 中药标准化涉及的着作权问题探析 |
4.4.1 中药标准着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
4.4.2 中药标准着作权的主体与客体一 |
4.4.3 中药标准着作权保护的协调机制 |
4.5 中药标准化涉及的知识产权滥用及法律规制探析 |
4.5.1 中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的认定 |
4.5.2 中药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
4.5.3 现有法律体系对中药标准中专利权滥用的规制 |
4.6 小结 |
第5章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冲突与融合的实证研究 |
5.1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冲突的案例研究 |
5.1.1 中药标准中[制法]项涉及的专利纠纷 |
5.1.2 中药标准中[处方]项涉及的专利纠纷 |
5.1.3 中药标准中[适应症]项涉及的专利纠纷 |
5.1.4 中药标准中[药品名称]项涉及的商标纠纷 |
5.2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案例研究 |
5.2.1 银杏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研究概况 |
5.2.2 典型企业的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 |
5.2.3 银杏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启示 |
5.3 小结 |
第6章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 |
6.1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科学内涵 |
6.1.1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思想的阐述 |
6.1.2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3 中药标准化组织与知识产权组织的角色与功能 |
6.1.4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构架设计 |
6.2 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的政策设计 |
6.2.1 构建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药标准形成机制 |
6.2.2 构建中药标准化战略中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 |
6.2.3 构建中药标准化战略中的知识产权许可制度 |
6.2.4 构建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药标准提高激励机制 |
6.2.5 构建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利益协调机制 |
6.2.6 构建基于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中药贸易壁垒体系 |
6.2.7 构建基于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中药技术创新战略 |
6.2.8 "中药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及其知识产权政策设计 |
6.2.9 构建中药企业的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展模式 |
6.3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7.3 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集群化:培育与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1.1.3 中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产业集群内涵与分类相关研究 |
1.3.2 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研究 |
1.3.3 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相关研究 |
1.3.4 产业集群战略相关研究 |
1.3.5 中药产业及中药产业集群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集群 |
2.1.2 中药产业与中药产业现代化 |
2.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2.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理论支撑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2.2.2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
2.2.4 产业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
2.3 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
2.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 |
2.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 |
2.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外在支持体系 |
2.3.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要素的关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组织形式 |
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方式与动力 |
3.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
3.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与过程 |
3.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 |
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
3.2.1 资源因素主导型 |
3.2.2 传统文化因素主导型 |
3.2.3 本土大企业主导型 |
3.2.4 园区优势主导型 |
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 |
3.3.1 “中卫型”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3.3.2 依托产业集群的“小巨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3.3.3 “网络式”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
3.3.4 空间聚集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
4.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与运行平台 |
4.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构成 |
4.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设计 |
4.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运行平台分析 |
4.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运行模式的构建 |
4.2.1 集群信息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4.2.2 集群技术联盟的建立与运作方式 |
4.2.3 集群物流运作中心的设立 |
4.2.4 契约机制与信任机制的建立 |
4.2.5 “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
4.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合作与技术学习机制的建立 |
4.3.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合作机制 |
4.3.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的构建 |
5.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 |
5.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中介组织的培育 |
5.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
5.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 |
5.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 |
5.2.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 |
5.2.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选择 |
5.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载体——中药产业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
5.2.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发展机制的建立 |
5.2.5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建设 |
5.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政府支持体系 |
5.3.1 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中政府支持的理论依据 |
5.3.2 政府在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原则 |
5.3.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中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
6.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
6.1.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基本发展模式 |
6.1.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6.1.3 基于生命周期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
6.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6.2.1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界定及目标定位 |
6.2.2 基于“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的集群发展战略选择 |
6.2.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模型的构建 |
6.2.4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 |
7.1 运用“竞争力模型”分析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 |
7.1.1 要素条件 |
7.1.2 需求条件 |
7.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7.1.4 企业间协作与竞争行为 |
7.1.5 人文环境与机遇 |
7.1.6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
7.2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7.2.1 湖南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7.2.2 生物医药园: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 |
7.2.3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模式 |
7.2.4 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提升湖南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战略选择 |
7.3.1 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
7.3.2 打造现代中药物流基地,构建中药营销“大网络” |
7.3.3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
7.3.4 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
7.3.5 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
7.3.6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
7.3.7 加强领导与政策支持,保障发展中医药战略的实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创新之处 |
8.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国内对企业集团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企业、企业集团和企业集团化的概念 |
1.4.2 企业集团化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形成动因 |
1.5 论文的主要章节和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制药企业发展特点分析和启示 |
2.1 国外制药企业发展主要特点和进入中国市场原因分析 |
2.1.1 国外制药企业发展主要特点 |
2.1.2 国外制药企业在中国发展简述和原因分析 |
2.2 国内制药企业概况及发展特点分析 |
2.2.1 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
2.2.2 国内制药业并购重组现象、模式及原因分析 |
2.2.3 区域大企业大集团的格局基本形成 |
2.3 国内外制药企业发展现状的启示 |
第三章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贵阳市制药企业基本情况 |
3.1.1 历史和现状 |
3.1.2 主要特点 |
3.1.3 知名企业介绍 |
3.2 贵阳市制药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3.2.1 SWOT分析的内涵 |
3.2.2 贵阳市制药企业 SWOT分析 |
3.3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必然性分析 |
3.3.1 贵阳市制药企业选择集团化的内涵 |
3.3.2 贵阳市制药企业选择集团化的原因 |
3.3.3 企业集群为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奠定了基石 |
3.4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可行性分析 |
3.4.1 集团化已完成第一次整合 |
3.4.2 集团化的第二次整合步伐已初现端倪 |
第四章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目标、策略和保障措施 |
4.1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原则和目标 |
4.1.1 集团化的原则 |
4.1.2 集团化的目标 |
4.2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模式、途径和策略 |
4.2.1 集团化的模式和途径 |
4.2.2 集团化的策略 |
4.3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应注意的问题 |
4.3.1 并购重组目标企业的选择标准 |
4.3.2 集团化整合阶段的原则和内容 |
4.4 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的保障措施 |
4.4.1 拓宽投融资渠道 |
4.4.2 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
4.4.3 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服务 |
4.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8)四维制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宗旨与目的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 |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 |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的内涵 |
2.2 发展战略的特征与作用 |
2.2.1 发展战略的特征 |
2.2.2 发展战略的作用 |
2.3 战略研究相关理论 |
2.3.1 PEST分析 |
2.3.2 竞争分析——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 |
2.3.3 SWOT分析 |
2.3.4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3 四维制药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因素分析 |
3.1.2 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分析 |
3.1.3 政治及法律因素分析 |
3.1.4 技术因素分析 |
3.2 制药及相关行业分析 |
3.2.1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发展预测 |
3.2.2 药品消费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 |
3.2.3 药品流通行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五种竞争力模型 |
4 四维制药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资源状况分析 |
4.1.1 产品结构情况 |
4.1.2 人力资源状况 |
4.1.3 生产工艺的技术现状 |
4.2 公司自身能力分析 |
4.2.1 公司管理能力 |
4.2.2 销售能力分析 |
4.2.3 公司财务状况 |
5 四维制药公司的战略分析与战略规划 |
5.1 四维制药公司的战略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遇 |
5.1.4 威胁 |
5.1.5 战略匹配与选择 |
5.2 四维制药公司的战略规划 |
5.2.1 四维制药公司的使命与愿景 |
5.2.2 四维制药公司的战略定位 |
5.2.3 战略目标 |
5.2.4 业务发展目标(五年) |
5.2.5 销售收入 |
5.2.6 销售利润 |
5.2.7 资本运作 |
6 战略实施 |
6.1 调整组织机构 |
6.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6.3 优化资产管理 |
6.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
6.5 加强营销管理 |
6.6 加强研究与开发管理 |
6.7 重视财务战略问题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中国制药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背景、行为、绩效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百舸争流的全球制药产业 |
1.1.2 成长和规范中的中国制药产业 |
1.1.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所在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对制药产业的界定 |
1.2.2 对产业政策的界定 |
1.3 全文逻辑思路:产业政策研究的BCP范式 |
1.3.1 SCP范式的产生与发展 |
1.3.2 从SCP范式到 BCP范式的逻辑 |
1.3.3 BCP范式三要素的内在关系 |
1.4 结构、方法与创新 |
1.4.1 全文结构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可能成立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产业政策研究 |
2.1.1 产业推进政策研究 |
2.1.2 产业规制政策研究 |
2.1.3 制药产业政策研究 |
2.2 卫生经济学与药物经济学文献 |
2.2.1 卫生经济学的代表性研究 |
2.2.2 药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2.3 评述 |
第3章 中国制药产业政策背景分析 |
3.1 制药产业的经济特征 |
3.1.1 技术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
3.1.2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 |
3.1.3 特殊的政府—产业关系 |
3.1.4 制药产业在医药卫生部门中的地位 |
3.2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困境 |
3.2.1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
3.2.2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困境 |
3.3 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作用 |
3.3.1 中国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 |
3.3.2 国外制药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
3.4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制药产业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制药产业技术政策分析 |
4.1 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
4.1.1 制药产业研发的主要阶段 |
4.1.2 中国制药产业研发现状 |
4.2 现行制药产业技术政策分析 |
4.2.1 基础研究支持政策 |
4.2.2 技术创新政策导向:仿创结合 |
4.2.3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
4.2.4 规范质量技术标准 |
4.3 分部门的技术政策措施 |
4.3.1 生物制药产业技术政策 |
4.3.2 中药产业技术改造政策 |
4.4 中国制药产业技术政策的欠缺 |
第5章 中国制药产业组织政策分析 |
5.1 中国药品市场格局 |
5.1.1 中国制药产业业态 |
5.1.2 中国制药产业的生产流通链条 |
5.1.3 医院的双边垄断地位 |
5.2 现行制药产业组织政策分析 |
5.2.1 药品分类管理政策分析 |
5.2.2 药品价格政策分析 |
5.2.3 药品招标政策分析 |
5.2.4 反商业贿赂政策分析 |
5.2.5 制药产业布局政策分析 |
5.2.6 涉外贸易政策分析 |
5.2.7 制药产业并购政策分析 |
5.3 对中国制药产业组织政策的评价 |
第6章 中国制药产业政策完善建议Ⅰ: 经济目标的实现 |
6.1 产业政策失灵的一般原因 |
6.2 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补救措施 |
6.2.1 推动制药企业技术研发 |
6.2.2 推动制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 |
6.3 落后条件下的产业保护政策设计:一种非技术措施 |
6.3.1 政策设计的理论依据 |
6.3.2 模型与求解:最优补贴政策和最优税收政策 |
6.3.3 合理保护促进制药产业发展 |
第7章 中国制药产业政策完善建议Ⅱ: 社会目标的实现 |
7.1 违规与查处:制药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博弈 |
7.1.1 模型设计与求解 |
7.1.2 模型的政策含义 |
7.2 建立有助于制药产业发展的医改取向 |
7.2.1 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 |
7.2.2 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
7.2.3 制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7.3 建立药品安全保证制度 |
7.3.1 制度设计的依据 |
7.3.2 模型设计与求解 |
7.3.3 模型的政策含义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与政府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中药产业标准和天然药物产业标准的国际比较 |
2.1 国外天然药物产业有关标准 |
2.2 我国中药产业的现有标准 |
2.3 中药产业标准与天然药物产业标准的区别 |
3 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影响因素 |
3.1 标准的网络效应对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影响 |
3.2 知识产权保护对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影响 |
3.3 创新速率对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影响 |
4 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中的多元参与主体 |
4.1 政府在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4.2 企业在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4.3 中介组织在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
5 政府参与中药产业标准建设发挥主导作用的现状分析 |
5.1 中药产业标准建设的政策环境优势 |
5.2 政府参与中药产业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
6 中药产业标准建设过程中的政策选择 |
6.1 从发挥标准的网络效应角度,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 |
6.2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 |
6.3 从提高技术创新速率的角度,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 |
结束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主要科研课题 |
四、从中药OTC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 宋霁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2]渝和堂药业中药饮片营销策略研究[D]. 罗克松.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3]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实证研究[D]. 宋田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4]中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协同发展研究[D]. 张建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5]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D]. 陈弘. 中南大学, 2009(02)
- [6]对话中国新药研发[J]. 才妮. 健康大视野, 2009(01)
- [7]贵阳市制药企业集团化研究[D]. 陈学良. 贵州大学, 2008(02)
- [8]四维制药发展战略研究[D]. 尹义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9)
- [9]中国制药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背景、行为、绩效的研究视角[D]. 吴建文. 复旦大学, 2006(02)
- [10]中药产业标准建设与政府政策支持研究[D]. 周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