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魔的猎人”—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精神追求

“着魔的猎人”—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精神追求

论文摘要

俄国小说家弗拉基米亚·纳博科夫的杰出代表作《洛丽塔》于1955年和1958年先后在法国和美国出版。出版之初,因其乱伦和恋童的主题,该小说曾倍受争议,但所有读者在通篇阅读后,均被小说的魅力所征服,完全接受其性怪癖的爱情,甚至同情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本文着眼于该小说达到的这种奇妙艺术效果,通过分析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如着魔的猎人般疯狂的精神追求,力图阐述并解答该小说在恋童外衣下所蕴涵的真正主题,并通过从内容到形式的分析,探析出该小说是如何通过多种手法达到这一效果和深邃主题的。通过对作者纳博科夫生平的分析,本文第一部分探索出纳氏的流亡生涯和在昆虫学研究上的巨大斩获都极大的影响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精神世界,是亨伯特他者意识的根源,也造成了他对自我身份的无意识追求。第二部分运用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理论,揭示出亨伯特童年生活经历是导致其成年后性怪癖的诱因;并解析了亨伯特将无意识的自我身份追寻一步步投射到多洛蕾丝身上的过程,以及该投射的不可避免性。最终亨伯特就如着魔的猎人一样展开了对猎物多洛蕾丝至死不渝的疯狂追寻。第三部分探讨亨伯特精神追求的结局。最终亨伯特的精神追求走向了毁灭,而这一毁灭从各方面分析都早已蕴涵其中,无法避免。通过对悲剧结构的分析,可探析出该小说的悲剧内涵由三层结构组建,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最终达到令人窒息的毁灭效果。而亨伯特精神追求毁灭的标志是他最终意识到在他的疯狂追求下他亲手毁灭了洛丽塔,亲自毁灭了他追求的目标。小说由此达到艺术高峰,将全文推向高潮。第四部分的研究重点从内容转向形式,更进一步探讨这种看似疯狂且不道德的精神追求是如何打动读者并引起读者共鸣的。运用斯坦泽尔的叙事学理论,可从结构上解析出该小说运用了一系列叙事手法美化了亨伯特的精神追求,即对于前言中真实性的虚构,以及第一人称叙事策略的运用。通过对《洛丽塔》从内容到形式的分析,本文最终获得了该小说恋童外衣下,蕴涵的真正主题,即现代流亡者在自我追求的朝圣之旅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对主流文化的疏离。而现代流亡者并非仅限于地理意义上的流亡者,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是他者,人人都在现代文明的压制下被迫放弃部分的自我而屈从于主流文化。然而不管他如何放弃,其自身的印迹永远无法消失。尽管对《洛丽塔》的主题研究从未停止过,但本文得出的结论尚无人触及。且区别于之前的单一研究,本文综合了多种理论,包括他者、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斯坦泽尔的叙事学理论等,这也是对《洛丽塔》和纳博科夫研究的一大推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0.1 Vladimir Nabokov
  • 0.2 Lolita and "The Enchanted Hunter
  • 0.3 Literature Review
  • 0.4 Theoretic Basis
  • 0.5 Layout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1 Nabokov's Influence on Humbert's Spiritual Pursuit
  • 1.1 Nabokov's Life in Exile
  • 1.2 Nabokov's Study on Entomology
  • Chapter 2 Projection of Humbert's Spiritual Pursuit on Dolores
  • 2.1 Accomplishment of Projection
  • 2.2 Inevitability of Projection
  • Chapter 3 Doom of Humbert's Spiritual Pursuit
  • 3.1 Doom Prophesied in Humbert's Childhood
  • 3.2 Doom Predestined in Humbert's Marriage or Companionship
  • 3.3 Doom Implied in the Parody of Characters
  • 3.4 Levels and Essence of the Doom
  • Chapter 4 Narrative Factors to Beautify Humbert's Spiritual Pursuit
  • 4.1 Artificial Reality in Foreword
  • 4.2 Strategies of the First-person Narrator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Appendix B 详细中文摘要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洛丽塔》[J]. 英语广场 2020(11)
    • [2].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J]. 戏剧之家 2019(14)
    • [3].“风格”与“结构”——对《洛丽塔》的叙事学解读[J]. 名作欣赏 2017(35)
    • [4].《洛丽塔》——一曲时间幻想的悲歌[J]. 才智 2015(31)
    • [5].《洛丽塔》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审美内涵[J]. 电影评介 2016(14)
    • [6].论《洛丽塔》中的原罪意识[J]. 青年文学家 2020(20)
    • [7].两部《洛丽塔》电影中奎尔蒂在场方式的比较与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20(01)
    • [8].《洛丽塔》中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特征解析[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5(01)
    • [9].试论《洛丽塔》中人物的疯癫[J]. 语言教育 2016(03)
    • [10].分析“诙谐模仿”在《洛丽塔》中的体现[J]. 北方文学 2016(20)
    • [11].那些年一起话剧的朋友[J]. 大学生 2016(24)
    • [12].《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J]. 北方文学 2017(05)
    • [13].《洛丽塔》——汉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7(05)
    • [14].论《洛丽塔》的叙事结构与主题[J]. 人文论谭 2016(00)
    • [15].戏仿——《洛丽塔》中的镜像游戏[J]. 校园英语 2017(21)
    • [16].《洛丽塔》中不可靠的叙述者之探究[J]. 青年文学家 2017(09)
    • [17].被看的洛丽塔——试论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两版电影改编[J]. 参花(下) 2017(04)
    • [18].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从《洛丽塔》(片段1-3)看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J]. 北方文学 2017(17)
    • [19].色彩构成的《洛丽塔》[J]. 赤子(下旬) 2017(01)
    • [20].接受美学下的《洛丽塔》翻译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7(27)
    • [21].意识形态对《洛丽塔》在中国的译介影响研究[J]. 芒种 2017(10)
    • [22].论《洛丽塔》的言语张力[J]. 山花 2014(04)
    • [23].解读《洛丽塔》之爱与恨的交融[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9)
    • [24].论《洛丽塔》原作中陌生化手法在译作中的不可译性[J]. 青年文学家 2012(17)
    • [25].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J]. 作家 2010(02)
    • [26].《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J]. 飞天 2010(10)
    • [27].《洛丽塔》的悲剧解读[J]. 考试周刊 2011(20)
    • [28].《洛丽塔》文学与电影隐喻比较研究[J]. 电影评介 2017(22)
    • [29].《洛丽塔》中后现代主义研究[J]. 才智 2018(04)
    • [30].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洛丽塔》[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着魔的猎人”—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精神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