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住(驻)人群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空间认知的实证研究

关于常住(驻)人群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空间认知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选择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为调研地块,旨在通过笔者对常住(驻)人群空间认知的实证调研,对经典建筑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的运用进行反思,并关注“日常生活”,将空间物质性与社会性结合。《城市意象》出版至今已有40年之久,其理论早已被广泛运用在城市设计当中,但在今日将其置于一个更大学科背景以及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背景下进行探讨,就显得不仅不过时,而且极为必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设计及规划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章选择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这块尤被国外文化研究学者关注,却为国内规划学界少有提起的特殊基地进行空间认知的意象分析。文章研究对象选择的是陆家嘴金融区的常住(驻)人群,实证调研采用了问卷调研、入户采访、办公室访谈及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文章的命题性假设作互补性论证。尽管本课题是属于专业的学科研究领域,有自身的侧重点,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哲学概念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关于“社会分层”概念的引入,让论文的实证研究迈进了另一个广度以及深度。我们会发现处于不同社会层级的人群对于物质空间的认知都是不同,同时他们对空间的感知、使用和创造都是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实践中。只有将空间的物质性与社会性充分结合起来,三维立体的进行思考与探索,才能真正的理解空间,理解人们生存的环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德利克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文化研究
  • 1.1.2 空间认知
  • 1.2 研究课题
  • 1.2.1 空间认知的实证研究
  • 1.2.2 "空间"认知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界定
  • 1.3.2 调研人群样本选择
  • 1.4 研究方法
  • 1.4.1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的两种基础分析方法
  • 1.4.2 社会研究方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 1.5 研究意义
  • 1.5.1 对《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探讨
  • 1.5.2 反思我圈当前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及其存在的普遍问题
  • 1.5.3 对国外文化研究学者命题的回应
  • 第二章:论文研究相关理论定义及研究基础
  • 2.1 城市意象研究概述
  • 2.1.1 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
  • 2.1.2 其他学者关于城市意象研究
  • 2.2 研究的哲学基础
  • 2.2.1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的阐释
  • 2.2.2 列斐弗尔的空问理论
  • 2.3 社会学向度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特征
  • 第三章:调查研究
  • 3.1 调查研究模型
  • 3.2 调查研究的几个组成要素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内容的确立
  • 3.3 分项调查内容及其数据统计分析
  • 3.3.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2 问卷人群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建筑与环境的主观评价
  • 3.4 办公室采访记录及认知地图分析
  • 3.4.1 采访问题及时间、地点、人物
  • 3.4.2 采访记录总结
  • 3.4.3 认知地图分析
  • 3.5 办公室采访记录及认知地图分析
  • 3.5.1 问卷总结——从样本人群住(驻)留的不同空间分析对陆家嘴金融区的空问认知的影响
  • 3.5.2 问卷调研与办公室采访的论证互补性
  • 第四章:调查后的思考
  • 4.1 从案例分析看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
  • 4.1.1 局限性的探讨
  • 4.1.2 理论点扩展
  • 4.2 日常生活空间(表征空间)VS规划空间(空间表征)——反思大尺度空间设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 4.3 对文化研究的思考
  • 4.4 结语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办公室人群访谈记录
  • 附录B 关于常住人群对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空间认知状况调查表
  • 附录C 关于常驻人群对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空间认知状况调查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关于常住(驻)人群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空间认知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