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暴雨论文-何光碧,肖玉华,师锐

持续性暴雨论文-何光碧,肖玉华,师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持续性暴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持续性暴雨,高原低涡,热带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

持续性暴雨论文文献综述

何光碧,肖玉华,师锐[1](2019)在《一次伴有高原低涡和热带气旋活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考察持续性暴雨发生机制,针对2010年7月下旬川、陕、甘地区的一次持续暴雨过程,应用MICAPS资料,FY-2E辐射亮温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NCEP每6 h 1°×1°分辨率的分析资料,主要分析了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暴雨直接影响系统-高原低涡、热带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冷暖平流等对持续性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东退西进,热带气旋登陆西行,高原低涡东移受阻,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生消的有利条件下。(2)高原低涡与热带气旋相互作用使两者移速减缓,涡区切变流场加强,正涡度平流输送使低涡加强与维持。(3)低涡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使降水期间涡区呈现较强的正涡度和辐合上升运动,降水最大值出现时间对应辐合上升运动最强时,降水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为垂直正螺旋度,有利于低涡系统维持和降水持续,垂直正螺旋度大值区及出现时间对强降水发生及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性。(4)对流层低层暖平流输送使暴雨区能量持续积累,同时也使暴雨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生肖不断,降水得以发生和持续。(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李晔[2](2019)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振荡特征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54~201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主振荡型分析(POP)方法和合成分析研究4~8月全球大气10~20 d低频主振荡型及其在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 hPa环流存在两个10~20 d主振荡型,即南半球绕球遥相关型(SCGT型)和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型(SPSA型)。SCGT型与南半球热带外地区大气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有关,反映了南北半球环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东亚夏季风的气候变化;SPSA型与El Nino等影响有关,反映了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低频扰动的径向和纬向传播对东亚季风区的影响。"双阻型"过程发生在SCGT虚部正位相的概率为77.8%,"单阻型"过程主要发生在SCGT实部正位相、SPSA虚部负位相概率为66.7%,利用POP型位相合成分析两种类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环流特征为持续性暴雨过程预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红专,叶成志,陈静静,罗植荣[3](2019)在《2017年盛夏湖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了2017年6月下旬至7月初湖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然后引入NOAA的轨迹模式HYSPLIT,分阶段定量分析了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以及区域水汽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的有效配置和稳定维持是强降雨持续的主要原因,持续性暴雨与全球范围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相联系,低空急流的演变和进退与暴雨落区和强度的演变关系密切。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通道主要有叁支,第一支由索马里越赤道急流经孟加拉湾和我国西南地区输入暴雨区,第二支由印度洋中东部越赤道气流经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输入暴雨区,第叁支由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自南海南部一路北上输入暴雨区,第叁阶段还有一支水汽由赤道西太平洋穿越菲律宾进入南海后再北上输入暴雨区。过程第一、二阶段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其次是南海,第叁阶段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包括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各占一半。受地形影响,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主要输送至暴雨区700 hPa,其他来自低纬洋面的通道水汽主要输送到850 hPa及以下各层。暴雨区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和西边界,且主要由低层输入暴雨区,以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形式在暴雨区上空低层大量汇聚,经由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积累和凝结,从而导致降水的产生,降水的强弱与边界水汽输入和区域水汽辐合的强弱变化一致。(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9期)

陈为德[4](2019)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和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多种资料对福建省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雨特点、环流背景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大范围的暴雨需要稳定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抬升条件和水汽供给,不稳定的能量和层结条件是使其持续发展的内因,不同形式的回波列车效应是造成强降雨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周映[5](2019)在《我区紧急部署强降雨防御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南宁讯 (/周映)7月6日,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全区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议,进行紧急部署。据气象部门预报,7-10日,受偏南急流、冷空气和低涡切变影响,全区有一次持续性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预计,7-8日,桂林、柳州、(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9-07-08)

李伟,杨力[6](2019)在《全力迎战持续性暴雨洪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李伟通讯员杨力)7月5日下午,副市长、市防指副指挥长汤瑞祥主持召开今年第27次防汛会商会,研究部署防汛抗灾工作。据气象预报,未来10天我市为降水集中期,降水最强时段为7日至8日白天、9日晚和12日。水情预测,9日前后,资水柘溪水库可(本文来源于《益阳日报》期刊2019-07-07)

戴泽军,蔡荣辉,彭莉莉,柏峰,张超[7](2019)在《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暴雨落区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61—2016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及NCEP再分析数据,利用突变分析、聚类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对暴雨落区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近56年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平均出现2次,最长持续日数为5天;夏季发生次数最多占73%,冬季未发生,出现较多的月份5,6,7和8月分别占16%,38%,20%和14%;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次数在1993年发生了均值突变,年平均过程次数从1961—1992年的1.4次增加至1993—2016年的2.8次。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均发生0.9次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湘中以北,湘中以北较湘南年均次数偏多。持续性区域暴雨强度全省区域平均值为82.5 mm·d-1,大于85 mm·d-1的台站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及湘东南。暴雨日强降水落区可分为4类空间分布型即湘西北型、湘中偏北型、湘中偏南型及湘东南型,4类空间分布型的累计暴雨日数占总持续性区域暴雨日数的百分比依次为25.6%,30.1%,21%和18.4%,湘西北型与湘东南型的降水强度较湘中偏北型与湘中偏南型的降水强度大,且强降水落区相对更集中;对应4类暴雨落区分型合成的925 h Pa风场切变及水汽辐合大值区的位置、走向与4类暴雨空间分布型的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对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指示性。(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崔恒立,李康丽[8](2019)在《2016年6月湖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6年6月湖北出现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该次过程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梁靖琳,雒佳丽,田红瑛,张诗妍,张如华[9](2019)在《“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一周,暴雨区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日本南部的位涡异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我国中纬度沿海一带至日本的高位涡带向华南延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位涡升高,对流层顶下降。在环流场中,本次暴雨发生前低纬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东风与1991~2010年平均值相比偏强偏北,华南地区上空平流层东风场也偏强,平流层低层东风在暴雨发生前第9天提早向下传播;位势高度场中,"05·6"华南暴雨发生前中低纬度100h Pa上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偏南;华南地区UTLS区域有较强的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在暴雨发生前随时间出现两次明显的加强,但在暴雨发生后减弱。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的偏移、东风信号的提早下传、高位涡空气入侵华南均有利于降水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廖燕珍,何秀恋,庄毅斌[10](2019)在《漳州市2018年8月28-31日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等常规资料,运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漳州市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前期的气候特点和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对农业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槽北抬、低层辐合明显,是这次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西南急流维持时间长、明显的湿对流的不稳定结构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成因。同时此次暴雨导致了漳州市沿海地区的旱涝急转。对于农业大市的漳州,如何避免大旱大涝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今后气象部门服务的重要领域。(本文来源于《福建热作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持续性暴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1954~201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主振荡型分析(POP)方法和合成分析研究4~8月全球大气10~20 d低频主振荡型及其在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 hPa环流存在两个10~20 d主振荡型,即南半球绕球遥相关型(SCGT型)和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型(SPSA型)。SCGT型与南半球热带外地区大气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有关,反映了南北半球环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东亚夏季风的气候变化;SPSA型与El Nino等影响有关,反映了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低频扰动的径向和纬向传播对东亚季风区的影响。"双阻型"过程发生在SCGT虚部正位相的概率为77.8%,"单阻型"过程主要发生在SCGT实部正位相、SPSA虚部负位相概率为66.7%,利用POP型位相合成分析两种类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环流特征为持续性暴雨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续性暴雨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光碧,肖玉华,师锐.一次伴有高原低涡和热带气旋活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J].高原气象.2019

[2].李晔.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振荡特征与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陈红专,叶成志,陈静静,罗植荣.2017年盛夏湖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分析[J].气象.2019

[4].陈为德.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和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5].周映.我区紧急部署强降雨防御工作[N].广西日报.2019

[6].李伟,杨力.全力迎战持续性暴雨洪水[N].益阳日报.2019

[7].戴泽军,蔡荣辉,彭莉莉,柏峰,张超.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暴雨落区分型[J].高原气象.2019

[8].崔恒立,李康丽.2016年6月湖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19

[9].梁靖琳,雒佳丽,田红瑛,张诗妍,张如华.“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10].廖燕珍,何秀恋,庄毅斌.漳州市2018年8月28-31日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福建热作科技.2019

标签:;  ;  ;  ;  

持续性暴雨论文-何光碧,肖玉华,师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