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刘宇阳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刘宇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巨噬细胞,信号传导,模式识别受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阳[1](2019)在《基于聚合物结构的佐剂配伍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信号传导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婴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会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目前没有针对RSV的许可疫苗上市销售。作者以前曾报道过,用RSV候选疫苗(ΔF/TriA dj)对啮齿动物和羔羊进行鼻内免疫可诱导产生具有良好安全性的保护性免疫应答。ΔF/TriA dj疫苗通过局部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促进体内呼吸道黏膜组织中的先天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张璐婧[2](2018)在《甲醛灭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构象的影响及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可引起严重下呼吸道疾病的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易感人群为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均感染过RSV,每年有2.5-4%的婴幼儿因感染RSV而住院,给全球卫生医疗事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RSV至今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Palivizumab(Synagis(?))是唯一一株经过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用于RSV预防药物。但是由于其效价不足、使用剂量高、价格昂贵,该抗体仅仅被用于免疫缺陷及先天性心脏病等高危新生儿预防RSV的感染。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为预防RSV的感染向一部分婴幼儿使用了针对RSV的福尔马林灭活全病毒疫苗(FI-RSV)。然而当受试儿童再次暴露于RSV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显着增加并最终导致受试者中两名幼童发生死亡,这种增强的RSV疾病称之为ERD(enhanced RSV disease)。之后的数十年间,各种疫苗设计策略被应用于RSV疫苗研究中,许多亚单位、减毒、基因工程备选疫苗纷纷进入临床,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在RSV病毒表面的两个主要膜蛋白G蛋白和F蛋白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诱导中和抗体应答的免疫原,其中G蛋白在不同型别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F蛋白则较为保守,因此F蛋白一直是疫苗研究的最主要的靶标,针对F蛋白的抗体Palivizumab的成功应用也进一步的支持了这一观点。随着对F蛋白结构的深入解析,研究者发现RSV的F蛋白存在两种构象,即pre-fusion构象和post-fusion构象,Palivizumab所识别的表位在两种构象上均有分布,而特异性识别pre-fusion构象的抗体则展示出比Palizivumab高10-100倍的体外中和效价,这表明pre-fusion构象的F蛋白是诱导中和抗体应答的更为主要的靶构象。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较为稳定的pre-fusion F蛋白免疫后的诱导的中和抗体应答也明显优于post-fusion F蛋达2-4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二十世纪60年代失败的FI-RSV疫苗,其病毒表面F蛋白则主要为post-fusion构象,这表明FI-RSV无法有效诱导出针对RSV的高效中和抗体,因此推断FI-RSV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免疫后所诱导的弱中和抗体无法有效抑制RSV的感染,同时这些弱中和抗体结合复制产生的病毒产生了大量的免疫复合物并堆积在呼吸道引起疾病增强。相比于其他疫苗类型,全病毒灭活疫苗呈递的抗原表位最全面且最接近天然状态,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尝试探索出合适的灭活条件和疫苗保存条件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病毒表面pre-F蛋白。结果显示出在天然RSV病毒表面,pre-fusion构象的F蛋白的极不稳定的,在4℃下放置72 h后病毒表面的大部分pre-fusion构象会消失,F蛋白主要以post-fusion构象存在。而当使用浓度为0.2667%-0.0156%的甲醛灭活12h后,病毒表面有40%-60%的pre-fusionF蛋白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放置72h后检测依然维持这一比例。而在未经甲醛灭活病毒表面,pre-fusionF蛋白在相同条件下保留不足20%。这表明在合适的浓度下,甲醛在灭活病毒的过程中,能够同时稳固病毒表面的pre-fusion F蛋白。我们同时发现在FI-RSV的处理条件下(甲醛终浓度为0.01%)无法稳固pre-fusion F蛋白,72 h灭活后病毒表面的F蛋白主要为post-fusion构象。此外,我们还发现在330mM以上的盐离子溶液中也有利于病毒表面pre-fusionF蛋白的稳定,但不会稳固pre-fusionF蛋白,去除高盐溶液后pre-fusion F蛋白依然会逐步降低,这表明330mM以上的盐离子溶液可以作为有效的保藏条件使用。因此本研究结合优选的灭活条件和保存条件最终获得的灭活病毒最终能够维持表面80%-90%的pre-fusion F蛋白。进一步的小鼠免疫评估结果显示,从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中发现,相同免疫剂量下优选条件的中和抗体水平大约是FI-RSV组4-5倍升高,并且所有免疫剂量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均能达到保护感染的有效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随后的攻毒结果也显示出,阳性组和FI-RSV组在攻毒后第7天均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大约下降了 20%左右,而优选条件组除了在低剂量免疫组第2天有轻微的体重下降外,其余免疫组体重均保持95%以上;同时在攻毒后鼻肺部病毒滴度检测结果中也显示,除了对照组其余均没有明显的病毒检出;后期我们还对小鼠肺组织进行炎症病理评估,从肺部病理切片以及肺部炎症量化结果来看,优选疫苗组的炎症均弱于对照组和FI-RSV组,这表明优选疫苗免疫后能够很好地保护小鼠抵抗RSV感染,减轻RSV感染造成的肺部炎症。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希望将探索得到的优选条件和评估结果可以为RSV疫苗的研发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01)

瓦晓霞,朱传凤,高雪军[3](2018)在《基于融合蛋白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易感人群为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预防疫苗。RSV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其诱导的抗体可同时抑制A型和B型两个亚型的RSV感染。因此,以F蛋白作为靶抗原的RSV亚单位疫苗、颗粒样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策略。现就基于F蛋白的RSV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曹健力,张伟,夏宁邵,郑子峥[4](201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蛋白)结构及中和表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造成全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岁前的幼儿几乎全部感染过RSV[1],造成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2]。0~2个月的婴儿在感染RSV后易出现严重的病症[3]。而在最新的全球疾病死亡率分析中,1月到1周岁的儿童死亡中约有6.7%是由RSV感染造成的[4]。青壮年人群感染后病症较轻,但在老年人群中会出现严重病症及死亡病例[5]。人体被RSV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王瑞博,井申荣,曾韦锟,黄芬[5](2013)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TB10.4-F1的免疫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融合蛋白TB10.4-F1,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将重组工程菌TB10.4/pET28a/BL21和TB10.4-F1/pET30a/BL21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蛋白的表达形式;表达的融合蛋白TB10.4和TB10.4-F1经His TrapTMHP层析柱进行亲和层析一步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小鼠分为TB10.4(30μg/只)、TB10.4-F1(30μg/只)及PBS(200μl)组,分别于0、2、4周免疫小鼠,于每次免疫前1 d经尾部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水平;于末次免疫2周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G水平及中和抗体滴度。结果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TB10.4和TB10.4-F1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13 300和59 600,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53.9%和12%;纯化后的重组融合蛋白TB10.4和TB10.4-F1纯度分别可达95%和80%;与TB10.4组相比,TB10.4-F1组IgG水平明显升高,IgG1/IgG2a值明显降低,但仍大于1;TB10.4-F1组小鼠血清中RSV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可达log102.699。结论融合蛋白TB10.4-F1免疫原性强,能激发出较为平衡的Th1/Th2反应,并产生抗HRSV的中和抗体。融合蛋白TB10.4-F1有望成为预防HRSV感染的候选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傅生芳,安静,朱传凤,寇桂英,陈汉泉[6](2012)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1和截短F1蛋白的表达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1和截短F1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它们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用DNAstar软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F1蛋白进行亲疏水性和抗原表位可能性分析后,将其两端的疏水区域截去之后与pET-42b(+)构建表达载体,同时用相同的表达系统构建F1蛋白的表达载体并将2种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实验对2种蛋白在Rossata/pET-42b(+)菌株中的表达难易度、表达形式及初步洗涤的包涵体纯度进行了比较。结果与F1蛋白相比,截短的F1蛋白相对更容易表达,表达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更高,洗涤纯化后的包涵体纯度也更高。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F1蛋白截去两端疏水氨基酸后更容易表达,为后期蛋白的大量制备及其免疫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2年01期)

朱传凤,陈汉泉,余黎,周旭[7](2012)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片段原核表达、纯化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并表达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兰州株的融合蛋白(F)基因片段。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HRSV兰州株的融合蛋白基因片段,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42b(+),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经IPTG诱导表达,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反应原性。结果 PCR扩增得到951 bp的DNA片段,重组质粒pET42b-F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质粒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 710,表达的重组蛋白占总菌体蛋白的7%,纯化后蛋白纯度达80%。经Western-blot分析,重组蛋白与抗RSV的单抗呈专一性强阳性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HRSV兰州株F基因片段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获得了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反应原性和特异性,为HRSV感染引起的疾病血清学诊断以及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了材料。(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2年01期)

岳婷婷[8](2011)在《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融合蛋白F2的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已研制的RSV疫苗在使用中常常会出现Th2型免疫极化现象和免疫病理损伤,本文将呼吸道合胞病毒F2蛋白与结核分枝杆菌ESAT-6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并与LT佐剂共同免疫,诱导机体产生Th1/Th2平衡免疫反应的同时,在呼吸道产生粘膜保护性抗体。本论文将呼吸道合胞病毒F2蛋白与结核分枝杆菌ESAT-6蛋白的基因用PCR方法连接在一起,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后,ESAT-6-F2和ESAT-6蛋白均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分子量分别为21kDa和10kDa,免疫印迹法证明表达的蛋白为ESAT-6-F2和ESAT-6,尿素变性后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纯度均达到90%以上。最后通过梯度透析复性成功复性于PBS缓冲液中。免疫共分5组,分别为:PBS组、LT组、ESAT-6组、ESAT-6-F2+LT组、ESAT-6-F2组,每组5只小鼠。实验结果显示,ESAT-6-F2+LT组、ESAT-6-F2组和ESAT-6组总IgG抗体效价比PBS高(P<0.05),说明两个蛋白免疫原性较好,都倾向于Th2型免疫反应,而LT佐剂的加入削弱了ESAT-6-F2蛋白的免疫极化现象。同批免疫的小鼠末次免疫两周后开始攻毒,连续叁天,剂量为每天每只小鼠攻毒5×105pfu,以未攻毒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攻毒后小鼠体重均大幅下降,ESAT-6-F2+LT组小鼠减重明显少于PBS组,说明ESAT-6-F2蛋白与LT共同免疫,对小鼠产生一定的保护效果。抗体检测和肺部病理切片结果显示,ESAT-6组Th2型免疫极化现象加剧,肺部病变严重,而ESAT-6-F2+LT诱导较为平衡的免疫应答,肺部病变较轻,安全性较好。本论文初步评价了ESAT-6-F2蛋白的免疫原性,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0)

王瑞博[9](2011)在《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融合蛋白TB10.4-F1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容易诱发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导致死亡。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RSV感染。在本研究中,将呼吸道合胞病毒F1蛋白与结核分枝杆菌TB10.4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融合表达,并辅以粘膜佐剂无毒型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E.coli 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后免疫BALB/c小鼠,以此来分析和评价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其安全性。为获得重组TB10.4-F1融合蛋白,构建了TB10.4-F1/pET30a重组载体,同时构建TB10.4/pET28a载体以作对照。转化大肠杆菌后成功表达出了含有His标签的TB10.4-F1蛋白和TB10.4蛋白。anti-His作一抗Western-blot鉴定重组蛋白正确。大量诱导表达并获得目的蛋白的包涵体之后,在变性条件下用镍亲和层析的方法一步纯化,纯化后TB10.4-F1和TB10.4的纯度分别达到80%和95%。将纯化后的TB10.4-F1蛋白、TB10.4蛋白分别与LT混合后免疫BALB/c小鼠,设立PBS组;LT组;TB10.4组;TB10.4-F1组;TB10.4-F1+LT组,共5组,每组5只,按照0、2、4周免疫程序免疫。免疫周期结束后处死测定各项指标。结果表明:1)TB10.4-F1组和TB10.4-F1+LT组的特异性IgG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对照组,说明融合蛋白可以刺激产生高水平的血清抗体;2)与TB10.4组相比,TB10.4-F1组和TB10.4-F1+LT组的IgGl/IgG2a比值更接近1,T细胞免疫反应较为平衡;3)肺组织病理切片表明,TB10.4-F1融合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会造成肺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嗜酸粒细胞增多;4)TB10.4组IgG1/IgG2a比值大于1,代表Th2型反应占优势。随后按同样分组免疫小鼠,免疫周期结束后,用3×105pfu的RSV滴鼻攻击免疫后的小鼠,5天之后处死测定各项指标。结果表明:1)攻毒后,TB10.4-F1+LT组和TB10.4-F1组小鼠体重下降迅速,特别是TB10.4-F1+LT组小鼠在处死前由于呼吸衰竭已死亡3只;2)TB10.4-F1+LT组和TB10.4-F1组的呼吸道灌洗液中均有IgA反应,并且TB10.4-F1+LT组IgA值又明显大于TB10.4-F1组(P<0.05),说明LT的加入可以促进呼吸道粘膜处产生分泌型IgA;3)肺组织病理切片表明,攻毒后TB10.4-F1+LT组和TB10.4-F1组小鼠机体会引发严重的免疫毒理反应,说明重组TB10.4-F1蛋白存在免疫毒性,不仅没有保护作用,反而会加重小鼠病情。本实验初步探讨了融合蛋白TB10.4-F1的免疫原性及其安全性,为以后新型RSV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0)

卜选运[10](2011)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G_(CTL)-Ag85B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婴儿、免疫低下者和老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目前仍然没有安全有效的RSV疫苗上市。本实验将GCTL基因(RSV G蛋白基因130-230片段,其中用CTL表位替换了CX C模序)与AgB5B基因(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蛋白Ag85B基因)融合表达并辅以黏膜佐剂后免疫昆明种小鼠,来分析和评价蛋白的免疫原性。PCR获得GCTL和Ag85B基因,构建表达载体GCTL-Ag85B-pET30a、Ag85B-pET28a,将这两个载体与已经设计好的载体GCTL-pET22b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应用His-Tag与Ni离子的亲和力对GCTL-Ag85B、Ag85B蛋白进行纯化,通过透析复性可直接得到纯化的GCTL。将纯化后的GCTL-Ag85B、Ag85B、GCTL叁个蛋白分别与无毒型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 enterotoxin, LT)混合后免疫昆明种小鼠,免疫共设5组,分别是:GCTL-Ag85B+LT、Ag85B+LT、GCTL+LT、LT、PBS,免疫在0、2、4周进行。免疫结束以后,针对血清IgG、IgA、IgG2aIgG1、呼吸道sIgA用ELISA进行测定,对血液和肺灌洗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进行计数。用106pfu/ml RSV滴鼻攻毒免疫后的小鼠,连续3天。攻毒结束后处死小鼠,再次针对血清IgG、IgA、IgG2aIgG1、呼吸道sIgA用ELISA进行测定并对血液和肺灌洗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GCTL-Ag85B、Ag85B、GCTL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大量表达,在37℃下诱导4h表达分别占到总蛋白的20%、40%、30%以上,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明所表达的是目的蛋白GCTL-Ag85B、GCTL、Ag85B蛋白。利用His-Tag与Ni离子的亲和力纯化后GCTL-Ag85B、Ag85B蛋白纯度达到90%,GCTL直接透析复性纯化以后纯度达92%。免疫检测结果表明:血清IgG在第二、叁次免疫后,GCTL-Ag85B+LT、GCTL+LT组抗体滴度高于Ag85B+LT、LT、PBS组(P<0.05);对于第叁次免疫后血清IgA和免疫后肺灌洗液中的slgA GCTL-Ag85B+LT、GCTL+LT组抗体滴度高于Ag85B+LT、LT、PBS组(P<0.05);在免疫后测血清IgGl/IgG2a,结果证明GCTL-Ag85+LT组相对于GCTL+LT、Ag85B+LT组的免疫极化趋于平衡;同时LT也有平衡Th1/Th2调节免疫极化的作用;免疫后蛋白组的小鼠血液和肺部灌洗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量比P13S高(P<0.05)。攻毒检测结果表明:攻毒以后GCTL-Ag85B+LT、GCTL+LT组IgG滴度高于Ag85B+LT、LT、PBS组(P<0.05); IgG2aIgGl在免疫后和功毒后没有什么差别;血清IgA和sIgA在攻毒后GCTL-Ag85B+LT、GCTL+LT组抗体滴度高于Ag85B+LT、LT、PBS组(P<0.05);攻毒后GCTL-Ag85B+LT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低于Ag85B+LT组(P<0.05)同时又高于GCTL+LT组(P<0.05).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GCTL-Ag85B-pET30a、Ag85B-pET28a,并表达纯化了这两个蛋白和GCTT.蛋白,并测定了各蛋白的免疫原性。实验结果显示,混以LT佐剂后提高了机体黏膜分泌sIgA的量,GCTL-Ag85B相对于GCTL和Ag85B的极化趋于平衡,GCTL-Ag85B相对于Ag85B可以降低攻毒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目,从而减少炎症反应,攻毒实验还证明GCTL-Ag85B具有免疫原性。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GCTL-Ag85B的免疫原性研究为RS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0)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可引起严重下呼吸道疾病的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易感人群为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均感染过RSV,每年有2.5-4%的婴幼儿因感染RSV而住院,给全球卫生医疗事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RSV至今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Palivizumab(Synagis(?))是唯一一株经过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用于RSV预防药物。但是由于其效价不足、使用剂量高、价格昂贵,该抗体仅仅被用于免疫缺陷及先天性心脏病等高危新生儿预防RSV的感染。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为预防RSV的感染向一部分婴幼儿使用了针对RSV的福尔马林灭活全病毒疫苗(FI-RSV)。然而当受试儿童再次暴露于RSV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显着增加并最终导致受试者中两名幼童发生死亡,这种增强的RSV疾病称之为ERD(enhanced RSV disease)。之后的数十年间,各种疫苗设计策略被应用于RSV疫苗研究中,许多亚单位、减毒、基因工程备选疫苗纷纷进入临床,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在RSV病毒表面的两个主要膜蛋白G蛋白和F蛋白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诱导中和抗体应答的免疫原,其中G蛋白在不同型别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F蛋白则较为保守,因此F蛋白一直是疫苗研究的最主要的靶标,针对F蛋白的抗体Palivizumab的成功应用也进一步的支持了这一观点。随着对F蛋白结构的深入解析,研究者发现RSV的F蛋白存在两种构象,即pre-fusion构象和post-fusion构象,Palivizumab所识别的表位在两种构象上均有分布,而特异性识别pre-fusion构象的抗体则展示出比Palizivumab高10-100倍的体外中和效价,这表明pre-fusion构象的F蛋白是诱导中和抗体应答的更为主要的靶构象。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较为稳定的pre-fusion F蛋白免疫后的诱导的中和抗体应答也明显优于post-fusion F蛋达2-4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二十世纪60年代失败的FI-RSV疫苗,其病毒表面F蛋白则主要为post-fusion构象,这表明FI-RSV无法有效诱导出针对RSV的高效中和抗体,因此推断FI-RSV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免疫后所诱导的弱中和抗体无法有效抑制RSV的感染,同时这些弱中和抗体结合复制产生的病毒产生了大量的免疫复合物并堆积在呼吸道引起疾病增强。相比于其他疫苗类型,全病毒灭活疫苗呈递的抗原表位最全面且最接近天然状态,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希望尝试探索出合适的灭活条件和疫苗保存条件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病毒表面pre-F蛋白。结果显示出在天然RSV病毒表面,pre-fusion构象的F蛋白的极不稳定的,在4℃下放置72 h后病毒表面的大部分pre-fusion构象会消失,F蛋白主要以post-fusion构象存在。而当使用浓度为0.2667%-0.0156%的甲醛灭活12h后,病毒表面有40%-60%的pre-fusionF蛋白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放置72h后检测依然维持这一比例。而在未经甲醛灭活病毒表面,pre-fusionF蛋白在相同条件下保留不足20%。这表明在合适的浓度下,甲醛在灭活病毒的过程中,能够同时稳固病毒表面的pre-fusion F蛋白。我们同时发现在FI-RSV的处理条件下(甲醛终浓度为0.01%)无法稳固pre-fusion F蛋白,72 h灭活后病毒表面的F蛋白主要为post-fusion构象。此外,我们还发现在330mM以上的盐离子溶液中也有利于病毒表面pre-fusionF蛋白的稳定,但不会稳固pre-fusionF蛋白,去除高盐溶液后pre-fusion F蛋白依然会逐步降低,这表明330mM以上的盐离子溶液可以作为有效的保藏条件使用。因此本研究结合优选的灭活条件和保存条件最终获得的灭活病毒最终能够维持表面80%-90%的pre-fusion F蛋白。进一步的小鼠免疫评估结果显示,从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中发现,相同免疫剂量下优选条件的中和抗体水平大约是FI-RSV组4-5倍升高,并且所有免疫剂量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均能达到保护感染的有效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在随后的攻毒结果也显示出,阳性组和FI-RSV组在攻毒后第7天均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大约下降了 20%左右,而优选条件组除了在低剂量免疫组第2天有轻微的体重下降外,其余免疫组体重均保持95%以上;同时在攻毒后鼻肺部病毒滴度检测结果中也显示,除了对照组其余均没有明显的病毒检出;后期我们还对小鼠肺组织进行炎症病理评估,从肺部病理切片以及肺部炎症量化结果来看,优选疫苗组的炎症均弱于对照组和FI-RSV组,这表明优选疫苗免疫后能够很好地保护小鼠抵抗RSV感染,减轻RSV感染造成的肺部炎症。综上所述,我们最终希望将探索得到的优选条件和评估结果可以为RSV疫苗的研发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阳.基于聚合物结构的佐剂配伍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可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信号传导途径[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9

[2].张璐婧.甲醛灭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构象的影响及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18

[3].瓦晓霞,朱传凤,高雪军.基于融合蛋白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

[4].曹健力,张伟,夏宁邵,郑子峥.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蛋白)结构及中和表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

[5].王瑞博,井申荣,曾韦锟,黄芬.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TB10.4-F1的免疫原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

[6].傅生芳,安静,朱传凤,寇桂英,陈汉泉.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1和截短F1蛋白的表达差异研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

[7].朱传凤,陈汉泉,余黎,周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F)片段原核表达、纯化和鉴定[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

[8].岳婷婷.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融合蛋白F2的免疫原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9].王瑞博.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融合蛋白TB10.4-F1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10].卜选运.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G_(CTL)-Ag85B免疫原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标签:;  ;  ;  ;  

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论文-刘宇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