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校本教研在我国基础教育界的践行,始于教育行政部门在2002年12月30日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之后。经过五年的实践,校本教研是否已经“春暖花开”,成为高中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实然途径?本文由此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得出国内外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存在不足:一,研究多停留在专家学者的宏观视界;二,重视方法的研究忽视内容的探索;三,缺乏高中学科校本教研的构建,特别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校本教研;四,对农村校本教研的研究呈边缘化特征;五,校本教研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这些不足正反映了校本教研本身的运行不畅。本文从教育行动研究理论、团体动力理论、历史学科百科全书式的特点以及高中历史新课程全方位的变革去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理论必要性,并对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高中进行调查,认为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现状不理想,因此改变目前的状况迫在眉睫。作者认为应该建立机制确保校本教研的开展,并且要重塑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指标,比如研究目的的学科性和人文性,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化,研究主体的草根化和参与度,研究过程的生成性和指导性,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建设性等,以便校本教研能规范而持续、有效。本文还认为探索适合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校本教研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探索,就构成了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而理论学习、案例反思、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网络教研、优质课评比、送教下乡等是较适合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具体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的支撑,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层次。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绪言第一章 校本教研文献研究综述一、校本教研的溯源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二、我国校本教研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探索三、国内外校本教研的现有研究的局限第二章 建构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基础一、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概念界定(一) 校本教研的兴起和意蕴1. 兴起和涵义2. 与教科研、传统教研的关系(二)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概念二、建构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基础(一) 理论基础1. 先进理论的支撑(1) 教育行动研究理论(2) 团体动力理论2. 历史学科的特点3.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1) 相关概念的解释(2)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变化(3)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二) 基于调查的实践基础1. 必要性(1)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运行状况(2) 存在的问题2. 可能性(1) 高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2) 高中历史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反思习惯和能力三、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一) 运行管理机制(二) 激励机制(三) 评价机制第三章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一、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含义二、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指标(一) 研究目的的学科性和人文性(二) 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化(三) 研究主体的草根化和参与度(四) 研究过程的生成性和指导性(五) 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建设性三、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案例分析第四章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方法一、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则:学科性、阶段性和校本性(一) 学科校本教研应紧扣学科本身和学段特征(二) 作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说到底应植根于本校课堂二、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方法(一) 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问题哪里来?1. 从疑难中寻找问题2. 从具体场景中捕捉问题3. 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4. 从历史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二)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的探索1.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涵的变化问题(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2) 三维目标的协调和落实(3) 三大新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4) 教材的新内涵的把握与处理2. 高中历史学科日常性教学的问题(1) 学校类别不同而导致的教学整改(2)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整合(3) 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难以胜任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三) 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具体方法的生成1. 自我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方法(1) 理论学习途径(2) 案例反思途径2. 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方法(1) 集体备课途径(2) 课例研究途径(3) 网络教研途径3. 专业引领式的校本教研方法(1) 优质课评比途径(2) 送教下乡途径结语附录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高中论文; 历史论文; 校本教研论文; 有效性论文; 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