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目前,乳腺癌已成为西方国家女性群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仅次于肺癌。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限延长,该组群患者罹患双侧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据报道,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性高于普通群体的2倍,尽管如此,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高并且相对稳定,据国外报道,为2~12%,国内报道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为1.8~4%。然而,双侧乳腺癌双侧病灶间的关联性目前并不明确,对侧乳腺的二次肿瘤是独立原发肿瘤还是首发肿瘤的相继转移事件仍处于讨论阶段。即便双侧肿瘤起源不同,但是乳腺是人类成对器官,处于相同的激素水平,外界环境及遗传因素影响下,因此,双侧肿瘤的发生是否完全独立仍然存在争论,且诊断标准间的差异性使得研究结果间亦不能彼此达成一致。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治疗反面,明确二次肿瘤是原发事件还是转移事件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科研水平的进步,人们对于双侧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已不拘泥于流行病学方面,不仅仅着眼于年龄,家族史,月经史等,而是致力于从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例特点来揭示双侧病灶间的关联性,明确二次肿瘤的来源,指导单侧乳腺癌患者积极预防双侧乳腺癌,为双侧乳腺癌患者选择适当的个体化治疗。目前,已有观点认为首发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激素受体水平对于对侧肿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对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有一定的预示意义。目的:通过分析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雌激素受体(Estroga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探讨发生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收治于本院并确诊的24例双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HER-2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比较分析其临床情况、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案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24例双侧乳腺癌患者中,1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第一原发癌发病年龄为33~55岁,双侧肿瘤发生时间间隔为1.8~14.8年,10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首发癌发病年龄为24~61岁。双侧异时性乳腺癌首发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1.7岁,双侧同时性乳腺癌首发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4.8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首发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存在低于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首发癌平均发病年龄的趋势,但是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0.801,P=0.432)首发癌癌灶最长径均值为2.04+-1.07cm,二次肿瘤最长径均值为1.53+-1.03cm,二次肿瘤癌灶大小相对小于首发癌癌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t值=2.632,P=0.015)。双侧乳腺癌组织学类型赋分均值首发癌为1.93+-0.22,第二癌为1.73+-0.42,二次肿瘤病灶恶性程度低于首发侧癌灶,存在统计学差异(t值=2.632,P=0.015)。双侧乳腺癌双侧病灶中PR表达存在一致性,ER及HER-2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ER:V2=3.970, P=0.046;PR:V2=1.313, P=0.252;HER-2:V2=5.243, P=0.022);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癌灶中ER、PR表达均存在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ER:V2=0.046,P=0.830:PR:V2=1.276,P=0.259);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癌灶中PR表达存在一致性,ER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ER:V2=3.933,P=0.047:PR:V2=0.034, P=0.853).首发癌侧初次确诊时存在淋巴结转移者共5例,二次肿瘤确诊时存在淋巴结转移者共4例,其中1例为转移癌患者,双侧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显著性差异(V=0.417,P=0.519)。结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首发癌平均发病年龄存在相对低于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趋势,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乳腺癌的二次肿瘤癌灶大小相对小于首发癌癌灶且二次肿瘤的组织学恶性程度低于首发癌,但双侧肿瘤分期进展无明显差异。双侧乳腺癌双侧病灶中PR表达存在一致性,ER及HER-2表达缺乏一致性现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乳腺癌的区域外科治疗[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12)
- [2].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6)
- [3].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5)
- [4].乳腺癌诊治现状与展望[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12)
- [5].雌、孕激素受体在晚期局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9(12)
- [6].早期乳腺癌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及化疗治疗的效果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34)
- [7].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模式研究进展[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9(03)
- [8].有关Ⅳ期乳腺癌局部治疗的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9(12)
- [9].不同手术方法对中青年乳腺癌术后预后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36)
- [10].浅谈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88)
- [11].瘦素及其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86)
- [12].定期X光筛查可大幅降低乳腺癌死亡率[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5)
- [13].初诊Ⅳ期乳腺癌的局部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9(06)
- [14].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4)
- [15].4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的安全维护体会[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32)
- [16].医护患共同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以乳腺癌为例[J]. 医学与哲学 2020(04)
- [17].乳腺癌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展[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2)
- [18].乳腺癌精准治疗:20年探索历程[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1)
- [19].新疆地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特点的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20].绝经激素治疗与乳腺癌风险[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03)
- [21].乳腺癌术后促纤维增生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1)
- [22].中药复方联合化疗在晚期乳腺癌中的治疗进展[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23].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姑息治疗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价值观察[J]. 当代医学 2020(08)
- [24].综合护理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05)
- [25].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对比[J]. 西藏医药 2020(01)
- [26].乳腺癌中Ki-67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03)
- [27].乳腺癌全方位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3)
- [28].托瑞米芬联合他莫昔芬应用于晚期乳腺癌的疗效[J]. 医学信息 2020(04)
- [29].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09)
- [30].吡咯替尼联合槐耳颗粒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耐药效果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 2020(03)
标签:双侧乳腺癌论文; 雌激素受体论文; 孕激素受体论文;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