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汉水流域作为南北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文化的交汇点,既有军事要塞的战略地位,也有临水商业重镇的文化积淀,这一区域的历史街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该区域的历史街区也面临机遇与挑战,虽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如何进行保护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论文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归纳出几种保护与更新的典型模式,作为汉水流域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参考和依据。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历史演变及其典型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研究和分析,从宏观层面把握该区域内历史街区特色及与汉水的关系,研究其历史街区特色。视角聚焦于汉水流域重镇——襄樊地区的典型历史街区改造问题,通过长期持续调研和资料收集,在深入了解襄樊历史街区的区域特色、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小见大,由点及面,作为研究汉水流域同类型的城镇历史街区的参照。以襄樊城区保存相对最为完整的商业历史街巷——陈老巷历史街区的保护策略研究为案例分析,结合该地区街巷空间格局以及建筑风貌调查,在居民的生活状态和需求的调研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小规模、微型化更新、公众参与等原则,对街巷空间结构的分层分析与叠加,引入双系统模式,解决街巷生活与发展的矛盾;通过阮家大院保护的个案研究,探讨公民参与保护模式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针对其历史商业街巷的特色,运用传统商业老字号的复兴及商业环境营造,传承与激活该街区非物质文化遗存。最后结合襄樊地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探讨,针对汉水流域历史街区的保护,分析该区域可借鉴的模式与方法,及其中的局限性和不足,试探讨得到若干汉水流域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缘起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1.3.1 相关宪章和法规1.3.2 相关研究与方法1.3.3 相关案例分析1.4 研究概念界定及范围1.4.1 相关概念辨析1.4.2 研究范围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5.1 研究方法1.5.2 研究框架图2. 汉水流域城镇的历史街区概述2.1 汉水流域的地理人文特点2.1.1 自然地理的多样性2.1.2 人文地理的南北交融2.2 汉水流域历史演变及城镇特色2.2.1 历史演变2.2.2 城镇特色2.3 典型历史街区特色2.3.1 汉水上游地区2.3.2 汉水中游地区2.3.3 汉水下游地区2.4 历史街区街巷格局类型2.5 小结3. 汉水重镇——襄樊历史街区特色与保护现状3.1 襄樊历史沿革3.1.1 城市概况3.1.2 襄樊历代行政建制3.1.3 襄樊城镇格局演变3.2 襄樊的城区山水格局3.2.1 襄樊古城选址与布局的地理要素3.2.2 “一江、两带、三城”格局3.3 襄樊道路形态与格局3.3.1 古襄阳城池演变3.3.2 樊城的九街十八巷3.3.3 襄城与樊城的共生关系3.4 襄樊历史街区的丰富文物遗存3.4.1 会馆3.4.2 码头3.5 襄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3.5.1 襄樊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3.5.2 保护意识薄弱带来的问题3.6 小结4. 汉水典型商业街巷——陈老巷及中山前后街历史街区特色4.1 陈老巷及中山前后街区位及历史沿革4.2 现状调查——街巷体系4.2.1 街巷肌理与格局4.2.2 街巷尺度4.2.3 街巷名称分类4.2.4 街道构成要素分析4.3 现状调查——建筑风貌4.3.1 建筑类型4.3.2 建筑质量和层数4.3.3 建筑材质和色彩4.4 现状调查——居民构成4.4.1 人口学特征4.4.2 社会特征4.4.3 居民收入4.4.4 居住现状4.4.5 改造意愿4.5 小结5. 保护原则和模式——以陈老巷历史街区为例5.1 改造原则5.1.1 整体性原则5.1.2 小规模、微型化更新原则5.1.3 公众参与历史街区更新的原则5.1.4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5.1.5 体验性原则5.2 街道空间结构和分层叠加5.2.1 归纳现状空间结构及叠加5.2.2 规划空间层叠置5.2.3 空间叠置的启示5.3 建筑保护与更新措施5.3.1 现状建筑评价5.3.2 建筑保护与功能置换5.3.3 公民参与保护更新个案研究——阮家大院5.4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激活5.4.1 传统民俗活动展示5.4.2 传统商业老字号的复兴及商业环境营造5.5 小结6. 结语6.1 汉水流域典型历史街区空间格局和保护现状6.2 保护原则与建议6.3 关于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反思致谢参考文献附图1 中山前街中段老字号店铺排列表附表1 第一次陈老巷居民调查表问卷样本附表2 第二次陈老巷居民补充调查表问卷样本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汉水流域论文; 城镇论文; 历史街区论文; 空间形态论文; 保护论文;
汉水流域的城镇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以襄樊地区典型历史街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