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温标在下扬子区构造热演化中的应用

古温标在下扬子区构造热演化中的应用

论文题目: 古温标在下扬子区构造热演化中的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曾萍

导师: 马永生,梅冥相

关键词: 古温标应用,构造热演化,下扬子区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下扬子区是我国东部具有油气远景的地区之一。充分结合野外观察,系统了分析本区构造演化史,以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裂变径迹、包裹体测温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下扬子区的构造-热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下扬子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分析,取得几点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Ro 值与样品所在深度、地层时代具明显的相关性;(2)与下古生界相比,上古生界和三叠系烃源岩Ro 值主体上明显低一台阶;(3)Ro 剖面特征具分区性,皖南无为地区Ro 值随深度增加快,苏南、苏北相对较慢;(4)从区块西南到东北,Ro—深度剖面由上到下依次叠置,反映Ro 变化规律与变化特征具明显的地区性;(5)推覆体的存在,可导致Ro 值出现倒置现象。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的结果表明:(1)晚印支-早燕山时期下扬子地区存在大幅度隆升剥蚀事件;(2)来自浦口组及其以前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退火,表明浦口组在整个苏皖下扬子区具有相当厚度的沉积和古埋深;(3)下扬子区发生了普遍的快速埋深,此后发生了快速的抬升,造成了苏南地区大面积缺乏第三系沉积;(4)苏北与苏南、皖南最后一次较大幅度的抬升剥蚀事件在时间上不同,苏北抬升时间晚,为38Ma 左右,与三垛事件相吻合。苏南升早,65~90Ma,与仪征运动相吻合;(5)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反映晚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物来自多个不同时代的物源区,物源区的隆升冷却开始的时间有68-94Ma、139-177Ma 和118—234Ma 之间三组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对应K2和J2-3及T2末隆起区抬升通过完全退火带等温线的时间。 包裹体研究方面成果说明:在普遍演化程度较高的下扬子中古生界地区,可以找到局部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层位是可能的。 粘土矿物研究的结果表明:汤山地区的S-P地层曾经发生倒转,由于构造推覆,然后在其上叠置了一套岩席,这套岩席在晚白垩以后遭受抬升剥蚀。 综上诸端,可以对烃源岩演化得出以下结论:(1)皖南无为地区四套海相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都异常高,与该区印支-燕山期异常高基底热流相关;(2)苏南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中、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3)苏北各凹陷区四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均很高,从凹陷区到斜坡区到隆起区,热演化程度依次递减;(4)时间上,苏北地区海相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在早第三纪末才终止,而苏、皖南地区烃源岩成熟度早白垩世末已不再明显增高;(5)特别是圣科1 井揭示的地层和Ro 倒转现象,得出与前人不同的认识:K-E 广布的苏北盆地应具有普遍的“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主要时期应为晚白垩世—第三纪。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创新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第三章 推覆构造研究

3.1 宁镇地区

3.2 茅山地区

3.3 太湖地区

3.4 沿江地区推覆构造

3.5 苏皖下扬子区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古温标数据分析

4.1 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分析

4.2 裂变径迹数据分析

4.3 包裹体分析

4.4 粘土矿物分析

4.5 圣科 1 井若干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盆地热演化史

5.1 代表性钻井热史反演

5.2 苏皖下扬子区热流史特征

5.3 苏皖下扬子区地温史特征

5.4 烃源岩成熟度史与生烃期次

5.5 烃源岩成熟度史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结论

致 谢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1-04

参考文献

  • [1].塔东北孔雀河地区构造热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研究[D]. 肖晖.西北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D]. 施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2].江苏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成藏过程研究[D]. 刘东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3].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D]. 李小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4].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D]. 郝建荣.西北大学2006
  • [5].济阳—昌潍坳陷早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及构造热演化特征研究[D]. 周建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6].中、下扬子区盆地发育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D]. 叶舟.西南石油大学2006
  • [7].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D]. 任战利.西北大学1998
  • [8].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D]. 刘丽.西北大学2007
  • [9].十万大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D]. 郭彤楼.同济大学2004
  • [10].塔东北孔雀河地区构造热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研究[D]. 肖晖.西北大学2008

标签:;  ;  ;  

古温标在下扬子区构造热演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