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相继在西藏发现了一种铯的水热成矿新类型——铯硅华矿床。在铯硅华矿区现今仍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含铯硅华仍在不断形成。我们在矿区发现有微生物大量发育,并从这些微生物入手,研究了微生物对铯的吸附和吸收,以及对硅铁体系的影响。同时采集了铯硅华矿区的温泉水样和硅华样品,做了水样和硅华样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对硅华做了较为详细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矿区微生物主要以细菌和藻类为主,藻类的优势种群为眉藻(Calothrix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和细齿藻(Denticula elegans)。矿区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种群分布规律,温泉水中以细菌和硅藻为主,泉水底部菌藻席大量发育,颤藻和眉藻为其中优势种,底泥和硅华中也有细菌、古菌和藻类发育,但以细菌为主。在硅华中发现了大量的生物化石,与蛋白石颗粒在空间分布上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生物结构是可培养的,其培养出的活体与矿区优势种群比较一致,推测为相同或相近种属。硅华具有明显的藻纹层结构,地球化学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硅华藻纹层中的铯含量高于藻纹层之间蛋白石层中的铯含量。矿区优势种群:栖热菌(Thermus sp. TibetanG6)、眉藻、颤藻和细齿藻都具有一定的从溶液中吸附铯的能力;泉水流经的菌藻席含有一定量的铯;含TibetanG6菌株的溶液能显著提高铯硅华中铯的浸取效果。同时这些优势种群还能促进水体中硅的凝结沉淀。这些证据表明铯硅华的成矿具有一定的生物成因,最后从生物角度提出了一种铯硅华的综合成矿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微生物对金属吸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节 生物成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章 研究背景1. 铯的经济价值和市场资源2. 选题依据3. 研究目的和意义4. 技术路线5. 研究主要内容6. 论文主要创新点7. 论文工作量第三章 区域地质1. 区域地理、地质概况1.1 羊八井地热区1.2 搭格架地热区1.3 古堆地热区2. 地热显示类型和硅华产状第四章 矿区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1. 材料与方法1.1 采样方法1.2 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2. 矿区微生物的种类3. 矿区微生物的种群生态分布第五章 热水和硅华中铯的地球化学特征1. 材料与方法1.1 采样方法1.2 分析方法2. 水化学特点3. 硅和铯在热水中的变化规律4. 热水中元素的相关性分析5. 硅华的形态构造及地球化学分析5.1 硅华的形态和构造特征5.2 硅华元素成分分析5.3 铯在硅华中的分布规律5.3.1 材料与方法5.3.2 结果与分析第六章 微生物对铯的吸附研究1. 细菌对铯的吸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1.1 高吸附值菌株的筛选1.1.1 材料与方法1.1.2 结果与分析1.2 最适菌体浓度1.2.1 材料与方法1.2.2 结果与分析1.3 最适铯起始浓度1.3.1 材料与方法1.3.2 结果与分析1.4 pH 和不同钾离子体系的影响1.4.1 材料与方法1.4.2 结果与分析1.5 吸附动力学实验1.6 环境因子对吸附的影响1.6.1 材料与方法1.6.2 结果与分析1.7 电镜分析1.7.1 材料与方法1.7.2 结果与分析1.8 红外光谱分析1.8.1 材料与方法1.8.2 结果与分析1.9 铯硅华中铯的萃取实验1.9.1 材料与方法1.9.2 结果与分析2. 藻类对铯的吸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2.1 材料与方法2.2 结果与分析2.2.1.p H 和钾离子培养条件对藻类吸附铯的影响2.2.2 藻类对铯的吸附动力学3. 菌藻席中的铯含量分析3.1 材料与方法3.2 结果与分析4. 讨论第七章 微生物与硅铁的相互作用1. 材料与方法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铁初始浓度下溶液中二氧化硅的变化2.2 不同铁初始浓度下溶液中铁离子的变化3. 讨论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1. 讨论2. 结论参考文献图版及图版说明博士期间发表文章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陆地热泉硅华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1)
- [2].硅质热泉沉积物的结构和微生物成矿成岩机制[J]. 沉积学报 2020(01)
- [3].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J]. 地质学报 2010(02)
标签:青藏高原论文; 铯硅华矿床论文; 微生物论文; 生物吸附论文; 成矿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