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以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为代表的肠杆菌科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研究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FQS耐药机制,对控制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这两种细菌耐药性的获得进行了部分抗菌药物的体外实验研究,并对诱导成功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gyrA和parC进行PCR扩增和部分耐药菌株DNA测序。动物实验模拟临床用药方式,观察加替沙星正规用药和非正规用药方式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采用24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灌胃生理盐水,另外两组按正规用药和非正规用药给小鼠灌胃加替沙星溶液,7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培养,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同时直接涂片做革兰氏染色查菌。用表型确认法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鉴定到种。用确证试验对119株大肠埃希菌和73株肺炎克雷伯菌做ESBLs检测,K-B法做药敏试验。然后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两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据细菌鉴定及MIC结果最终选择15株大肠埃希菌和10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实验菌株,分别编入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诱导实验组。同时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作为质控菌株。对实验菌株进行体外多步法诱导性耐药试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试验菌株接种于麦康凯平板,18h~24h培养后,取纯菌落2~3个用灭菌生理盐水先配成0.5个麦氏单位,再稀释成107CFU/ml。取10μl的菌悬液接种于2ml含1/4 MIC抗菌药物浓度的MH肉汤中,使其最终细菌接种量为5×104CFU/ml。②35℃培养24h,如果有细菌生长,用24h的细菌培养物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制备1×107CFU/ml的菌悬液,取10μl的菌悬液接种于2ml含1/2MIC抗菌药物浓度的MH肉汤中,35℃培养24h。③同上步骤,将细菌接种于含抗菌药物浓度逐步增高的MH肉汤中培养,如有细菌生长,直至含抗菌药物浓度128μg/ml,将诱导的耐药菌株接种在不含抗菌药物的MH肉汤中35℃培养,每24h转种一次,连续传代5次。然后转入含抗菌药物浓度128μg/ml的肉汤,最后转种于麦康凯平板看有无细菌生长。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实验重新鉴定菌株。从麦康凯平板挑取典型菌落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对这两种菌的MIC。用PCR扩增诱导菌株耐药基因gyrA和parC并对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加替沙星灌胃7天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与给药前相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药敏结果无明显变化。灌胃前后大肠埃希菌对CIP、LEV、GAT、AM、CRO、AMK、NOR较敏感,肠球菌对AM、LEV、VA、GAT较敏感,对NOR、CIP、CRO敏感性不同。两种用药方式可导致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球菌数量稍有增加(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119株大肠埃希菌检出产ESBLs 54株,阳性率45.4%。73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产ESBLs 36株,阳性率49.3%。产ESBLs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本实验环丙沙星诱导组中10株E.coli为敏感菌株(MIC≤1μg/ml),2株E.coli为中介耐药菌株(MIC=2μg/ml),3株E.coli为耐药菌株(MIC≥4μg/ml),这15株E.coli经环丙沙星诱导成13株高耐环丙沙星菌株(MIC≥128μg/ml)。左氧氟沙星诱导组和加替沙星诱导组中有10株E.coli为敏感菌株(MIC≤2μg/ml),3株E.coli为中介菌株(MIC=4μg/ml),2株E.coli为耐药菌株(MIC≥18μg/ml),15株E.coli经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分别诱导成8株和5株高度菌株(MIC≥128μg/ml)。每组10株Kpn经环丙沙星诱导成8株高耐环丙沙星菌株。经左氧氟沙星诱导成7株高耐左氧氟沙星菌株。经加替沙星诱导成4株高耐加替沙星菌株。六组细菌诱导后MIC均达到128μg/ml以上,MIC值比诱导前增加16-16410倍。经一种药物诱导耐药后对另外两种药物MIC也增加8-8205倍。此结果证明了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逐步耐药的进程。本研究DNA序列显示8株Kpn中的gyrA基因均有突变,第83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了(TCC→ATC/TTC/TAC)的突变,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Ser-83→Ile/Phe/Tyr)。其中有4株同时出现了第87位点(GAC→GAA/GCC)的改变,氨基酸也由Asp-87→Glu/Ala。有5株parC出现了第80位氨基酸密码子点突变(AGC→ATC),引起氨基酸由Ser→Ile的改变。而这5株同时有gyrA变异,这说明gyrA变异合并有parC变异,其对FQS的耐药性会增强。在本研究中只发现parC变异有丝氨酸Ser80(AGC)→异亮氨酸Ile(ATC),未发现其他变异。结论1.动物实验表明加替沙星两种用药方式短时期(7天)使用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加替沙星不易产生耐药性。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通过长期不断地接受抗菌药物的压力和选择,体外诱导菌株可获得高度耐药性。3.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诱导耐药菌株中普遍存在着gyrA的变异,其中以第83位氨基酸Ser83的变异多见。gyrA变异合并有parC变异时,其耐药性增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标志物探索[J]. 微生物与感染 2019(06)
- [2].人肠道来源样品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及特征研究[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12)
- [3].呼吸系统感染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基因特点[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01)
- [4].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和分子特征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04)
- [5].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性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20(06)
- [6].重症患者耐碳氢酶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16)
- [7].猪源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J]. 当代畜牧 2020(02)
- [8].2016—2019年我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3)
- [9].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8)
- [10].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机制中铁载体毒力基因的作用[J]. 华西医学 2020(08)
- [11].沧州地区猪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J]. 中国兽医杂志 2020(04)
- [12].3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肝脓肿侵袭综合征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服务实践[J]. 中南药学 2020(10)
- [1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与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相关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01)
- [14].猪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15].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与耐药率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 2018(07)
- [16].2011~2015年某院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23)
- [17].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8].替加环素治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的疗效评价[J]. 北方药学 2016(05)
- [19].双黄连逆转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体内效果初探[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02)
- [20].泉州市儿童肺炎克雷伯菌与成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分析[J]. 河北医学 2015(02)
- [21].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调查及耐药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5(01)
- [22].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02)
- [23].黄芩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影响的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20)
- [24].不同人群肠道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及耐药情况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15)
- [25].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因子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 华夏医学 2020(02)
- [26].169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现状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06)
- [27].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07)
- [28].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06)
- [29].2016—2018年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06)
- [30].包头市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