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道”心脏外科术后在ICU的管理与治疗体会

“快通道”心脏外科术后在ICU的管理与治疗体会

李有志金保贵辛静王品朱胜徐宗雪

(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ICU,安徽淮南232001)

基金项目:安徽省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A0601301

[摘要]目的分析“快通道”心脏外科术后在ICU的管理。方法31例心脏患者采用“快通道”技术术后在ICU围拔管期的处理。结果31例中有28例6小时内拔除气管插管,平均(2.7±0.4)h。术后均无感染、肺不张、低心排等严重并发症。全组ICU停留时间(38.8±4.2)h。结论“快通道”心脏外科技术可以早期拔管,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了重症监护的时间。

[关键词]快通道;心脏外科;ICU的管理

近年来“快通道”心脏外科技术在国内得到很好的运用和推广,考虑到实施“快通道”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我院结合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自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ICU配合心脏外科、麻醉科运用该项技术,先后开展各类心脏外科手术31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术后病人在ICU的管理与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31例均为心脏直视手术病人,男17例、女14例,年龄8-67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I级10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2例,3例有脑栓塞病史。所有患者无心血管手术史,无肝肾系统疾病。

1.1.2麻醉所有入选病例均采用“快通道”麻醉,术前肌肉注射吗啡0.1~0.2mg/kg,长托宁0.01~0.02mg/kg,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等,全麻后根据HB和HCT采自体血200~500ml,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舒芬太尼等维持,手术结束时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1.1.3体外循环(CPB)基本采用常温或浅低温下体外循环,用膜式氧合器,采用胶体液或血浆预充,并用超滤(UF)技术。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28.6±2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6±18.3)min。

1.1.4手术风湿性心脏病行单瓣膜置换13例,联合瓣膜置换9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Ebstein畸形房化心室折叠+三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脱垂合并冠心病行二尖瓣置换冠脉搭桥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冠心病行主动脉瓣置换冠脉搭桥1例。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98.2±22.5)min,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主复跳19例,电击复律12例,有6例安放使用临时起搏器。

1.2方法

1.2.1“快通道”技术实施的基本措施[1]:(1)术前宣教;(2)建立团队(手术、麻醉、监护);(3)“快通道”麻醉;(4)术后强化呼吸管理,早期拔管(时间一般为术后4~8h内),早期活动;(5)制定5天医护计划临床路径;(6)改善医疗质量的各种保证措施;(7)缩短重症监护时间。

1.2.2术后围拔管期处理:(1)机械通气设置:模式SIMV+PSV+PEEP.参数吸氧浓度0.4~0.5,呼吸频率12~14次/分,潮气量8~10毫升/公斤,PSV8~10cmH2O,PEEP3~5cmH2O,依据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变化动态调整相应参数。(2)患者选择斜坡卧位。(3)撤机拔管指针[1,2]:①达到呼吸机治疗目的者;②神志清楚,肌力恢复,咳嗽反射好,自主呼吸平稳;③生命体征及循环功能稳定,升压药减少或停用,无组织缺氧和酸中毒表现;④胸引量不多(<100ml/h),X线胸片提示肺、胸膜腔正常或明显好转,无出血加重及心包压塞;⑤尿量充足,肛温-皮温差<3℃;⑥呼吸机呼吸频率降至5次/分后30分钟,监测意识、呼吸、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均符合标准即可拔管。(4)拔管前躁动患者予丙泊酚0.5~1.0mg/(kg.h)微泵输注,保持镇静Ramsay评分在2~3分。(5)控制体温和寒颤。(6)拔管程序:拔管前吸尽气管内及聚集在口咽内的分泌物;拔管后及时提醒患者深呼吸并鼓励咳痰;应用鼻塞、面罩或双鼻导管吸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半小时后复查血气;间断雾化吸入,促进排痰。(7)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泵匀速静脉输注。

2结果

入ICU后有28例6小时内拔除气管插管,平均(2.7±0.4)h,1例因引流量较多延迟拔管,2例清醒后因心功能较差而延迟拔管,无1例拔管后再次插管。术后均无感染、肺不张、低心排等严重并发症,全组ICU停留时间(38.8±4.2)h。

3讨论

“快通道”技术在术后主要体现在早期拔管,早期活动,以缩短在ICU的停留时间。以前由于机械通气及气道管理等监测技术的不成熟,通常患者在术后第一天早晨甚至要等更长时间拔管,相应地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肺不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损伤,增加了病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也额外消耗了医疗资源。因此,为了达到早期撤机拔管的目的,除了文中提到的“快通道”麻醉技术外,术后合适的镇静、镇痛也非常必要。文中提到的丙泊酚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静脉镇静药物,它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撤药后可迅速清醒,且镇静深度呈剂量倚赖性,镇静深度容易控制,因此对“快通道”麻醉及术后ICU早期拔管都很有帮助;因心脏术后病人妥善的镇痛可减少应激反应,有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心肌的氧耗[5],我们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泵匀速静脉输注,患者在苏醒恢复过程中情绪较为稳定,未产生明显的躁动,拔管后均能较好的配合深呼吸和咳嗽,有利于病人平稳地度过了围拔管期。

另外掌握术后早期撤机拔管的时机和方法尤其重要,除了以上文中提到的几条,撤机运用自主呼吸实验(SBT)也是简单可行的方法,有研究证实能耐受自主呼吸实验的患者撤机成功率在96%到77%之间[3];对于脱机中准确评估患者的肌力和耐力也是非常重要的[4],特别是低磷血症、低镁血症引起的急性呼吸肌无力需引起重视。以上31例病人中有28例符合早期撤机拔管的指针(6小时内)及时给予了撤机,同时对肌力和耐力进行了充分的评估,最后拔管后无1例再次插管。

术后低心排是心脏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应早期发现病因,及时处理。临床上较常见的原因:(1)内因内源性心肌功能障碍、瓣膜病和先天性异常,心率失常,肺和肺血管疾病;(2)外因心包填塞和张力性气胸等。治疗上[6]在寻找病因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循环,保证充足的氧合和通气;其次,依据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楔压综合评估心功能变化,调整适度的前负荷,强调适时快速输液的重要作用;减轻心脏后负荷;加强心肌收缩力;及时处理各种心率失常及心包填塞。以上31例患者术前通过评估和治疗,维持心功能(NYHA)分级在I~Ⅲ级,手术准备充分,手术及体外循环技术熟练,且充分利用“快通道”技术,有28例在较短的时间内撤机拔管,有效地避免了术后严重低心排的发生。对于术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引流量较多的病人则放弃早期拔管,病例中有1例因胸引量较多、2例因心功能较差均延迟拔管。

综上所述,“快通道”技术在心脏外科患者的应用具备充分的安全性,可行性。本研究结果显示,90.3%的患者做到了早期拔管,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了重症监护的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节约了医疗成本。另外,该项技术需要多科(心脏外科、麻醉、ICU)默契的合作,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为医院多科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穆心苇,章淬,陶和,等.“快通道”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1041-1042.

[2]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2-213.

[3]邱海波.ICU主治医师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12-313.

[4]秦英智.关注脱机过程中的肌无力.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3):131-132.

[5]章淬,穆心苇,张少华.吗啡镇痛泵的应用对心脏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7):401.

[6]罗小东,崔鸿,孙常磊.心脏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治疗.医学综述,2001,7(7):396-397.

标签:;  ;  ;  

“快通道”心脏外科术后在ICU的管理与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