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期肝癌多相脂质体介入化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冰[1](2019)在《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女性癌症人群中乳腺癌患病率高居首位且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目前,化疗是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无法彻底清除乳腺肿瘤细胞,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许多纳米药物已被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高载药量等优势的药物载体,成为最早被用于临床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然而,脂质体纳米药物仍面临着合成规模有限、无法避免有毒溶剂使用等问题,难以大批量生产。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天然脂质纳米囊泡,不仅生物安全性好,同时其内部含有的天然有机小分子可有效治疗炎症、肿瘤等疾病。由于该纳米囊泡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且疗效显着,因此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鉴于此,本论文以茶树花为原料,通过差速离心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大量的脂质纳米囊泡(TFNPs),通过检测发现该囊泡中富含多种儿茶素和黄酮类活性物质,随后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生物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TFNPs的体外形态学表征。通过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TFNPs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TFNPs的形貌。结果:TFNPs形状为球形,粒径约为131.6 nm,表面电位为-7.94 mV,且在胃肠道模拟液和体液模拟液中均有着较好的稳定性。第二部分,TFNPs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使用MTT检测法检测TFNPs对多种肿瘤细胞(MCF-7、4T1、A549和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TFNPs诱导细胞凋亡能力。通过PI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状况。通过使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FNPs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迁移的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定量和定性分析TFNPs处理后肿瘤细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含量变化。最后,使用DiO荧光标记TFNPs,检测TFNPs被肿瘤细胞吞噬的能力。研究发现TFNPs表现出对MCF-7细胞最大的增殖抑制能力,72 h时IC50值达0.1μg/mL。TFNPs可显着诱导两种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显着增加,而Bcl-2表达量显着降低。TFNPs可将MCF-7细胞阻滞在G2/M期,而将4T1细胞阻滞在S期,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TFNPs可显着抑制MCF-7和4T1的浸润和迁移。此外,TFNPs可有效地提高两种结肠肿瘤细胞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表达。细胞吞噬实验显示,TFNPs可显着地被细胞吞噬,且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第三部分,TFNPs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采用MCF-7细胞和4T1细胞分别构建皮下乳腺癌模型和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并选用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肿瘤体积变化、肿瘤重量、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皮下乳腺癌增殖的能力。乳腺癌肺转移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肺转移瘤节数及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乳腺癌肺转移能力。结果显示,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增长,抑制率分别达75.8%和65.1%,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乳腺癌肺转移实验中,同样地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在肺部组织的转移,进而可以有效地延长患病小鼠的生存时间,且两组治疗效果无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TFNPs体内外安全性评价。首先通过体外溶血实验证明TFNPs不会导致严重的溶血现象。然后将TFNPs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分别多次给予健康小鼠,通过从免疫因子、补体、肝肾毒性、组织染色等方面综合评价TFNPs的体内安全性。结果:静脉注射TFNPs可引起血浆中补体C3、谷丙转氨酶表达量异常增大,通过分析五脏切片,推测静脉注射TFNPs会对肝脏造成较大毒副作用。而口服TFNPs组小鼠各项指标均正常,与正常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本项目不仅为茶树花的实际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还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总之,该项目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临床转化意义。
周小康[2](2017)在《归脾汤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归脾汤对气血亏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改善情况。从归脾汤临床应用方面研究其对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应用价值,意在改善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从而可能一定程度延长生存期。方法临床观察收集的病例资料来自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武汉中医医院肿瘤科,因NSCLC拟行第3周期AP方案化疗,且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为主证的患者的56例,按就诊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8例行常规AP方案化疗,治疗组28例在行常规化疗同时,加服归脾汤,日1剂,每日2次,每次200毫升,连用21天。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中不同时间血液各组分水平、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使用情况、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本试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软件系统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结合临床,得出结论。结果(1)白细胞变化情况:观察期间第7天、第14天、第21天白细胞计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补救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例数方面,对照组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小板变化情况:观察期间第7天、第14天、第21天血小板计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对照组与治疗组第21天血红蛋白值均有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变化情况:第21天对照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其中头昏眼花、神疲、乏力、懒言、自汗症状等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可以一定程度减轻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量减少,有效地缓解神疲乏力等症状,从而使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对于临床上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时出现的骨髓抑制,中医证属气血亏虚证者采用归脾汤辅助治疗,患者恢复情况好。
谷月[3](2017)在《负载姜黄素/阿霉素纳米胶束的抗癌疗效及其生物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又名恶性肿瘤,如今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化疗药物属于一类抗肿瘤药,可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癌症。人类历史上第一类具有化疗意义的药物——氮芥诞生于1942年,用于治疗淋巴瘤。从那以后,各种针对不同癌症类型的药物被发现并应于临床研究,与此同时,化疗药物的研发也进入了一个产业化阶段。虽然化疗对亚临床转移灶、转移灶、原发灶普遍有疗效,而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和免疫(抵抗)细胞一同杀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化疗是一种“玉石俱焚”的治疗方法。即便是在当今医疗水平高度发展的时代,化疗依然无法根治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因此寻找具有高效的肿瘤靶向化疗药物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理想的大分子前药特征是:当载药实体未到达病灶部位时以非活性形式存在,而当载药实体到达病灶部位后释放活性药物发挥疗效,这样不仅提高了药物在病灶部位的选择性汇集,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毒副作用,而且可以使药物的实际使用剂量接近理论需要剂量水平。近几年,脂质体载药系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靶向给药载体之一,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使用线性的PEG包覆在脂质体表面改变脂质体表面的电荷和亲水性从而改变脂质体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增加了脂质体的稳定性以及体内循环时间。要使得PEG能插入到脂质体膜中,需要将其一端与疏水基团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连接,制备成两亲性的分子。连接的产物DSPE-PEG。聚乙二醇2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是维生素E的水溶性衍生物,由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羧基与聚乙二醇(PEG)2000酯化而成,TPGS对P糖蛋白有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使用了DSPE-PEG2000/TPGS1000聚合物结束负载阿霉素(Doxorubicin,DOX),将阿霉素药物分子被包裹到胶束的核中,制备出了分子量可控、粒径较小、释放缓慢、生物相容性好、对肺癌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及细胞内吞,在血液循环中被有效地保护起来,使胶束组比小分子组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且显示出较好的抑瘤效果。简言之,这种简单的将阿霉素药单载于DSPE-PEG2000/TPGS1000聚合物结束胶束是一种对肺癌治疗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药物的血液快速清除,从而提高抗癌疗效的理想的载药体系。癌症的转移和化疗耐药是癌症治疗的一个主要障碍,并导致超过90%的转移性癌症中治疗失败。阿霉素的治疗常常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病人中癌症最终可能出现多药耐药性,导致癌症的复发,转移或者死亡。单一给药不可能成功的治疗癌症。因此,联合使用多种非交叉耐受的抗癌药被临床上广泛采用。应用具有不同分子靶向的多种药物可以跨越基因屏障并延迟癌症的适应过程。多重药物靶向相同的细胞通路可以协同作用,引起更高的治疗效果和靶向选择性。总之,开发一种联合用药的方法可能对于增强抗癌效果和克服化疗耐受是非常关键的。姜黄素(curcumin,cur)属于姜黄这一姜科植物的关键组分,不仅具有抗肿瘤功效外,还可以降低阿霉素对正常组织的杀伤作用,长期使用也无显着不良反应。纳米科技的高度发展为抗肿瘤领域的新型联合用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我们先前的工作中,相比于小分子药物,在体外和体内试验中利用dspe-peg2000/tpgs1000聚合物胶束传输抗癌药阿霉素已显示出较少的系统毒性和更大的抗癌效果。而部分研究中已证明了在同一纳米粒中负载两种抗癌药可以增强抑瘤和抗转移效率。实际上,由于纳米粒可以保证传输两种或更多的治疗药物到同一个细胞,它们能较好地适用于耐药性的逆转。因此,在本研究中,通过dspe-peg2000/tpgs1000载体构建了即负载有姜黄素又负载有阿霉素的聚合物胶束。考察了相对于这两种药物作为聚合物药物单独使用或小分子药物联合使用,它们对人肺癌细胞a549和耐阿霉素耐药的a549(a549/adr)两种细胞的抑瘤效果。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联合的策略,使用一种聚合物载体来实现中药姜黄素和化疗药物阿霉素的联合治疗。通过体外对a549细胞和a549/adr细胞两种细胞的mtt评价测定证明协同效果的存在,这也从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到的细胞对胶束的内吞行为得到支持。而且聚合物胶束中共同负载姜黄素和阿霉素不仅可以延缓血液清除速度,还能协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生,也利于缓解耐药性。因此,这种策略有望于将来在临床治疗癌症中使用,特别是耐药的病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治疗逐渐变得热烈,特别是在筛选抗癌药物方面,诱导细胞凋亡已成为新的方向,着眼于细胞凋亡的关键靶点,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的发生机理与细胞凋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旺盛的细胞增殖诱发凋亡与增殖之间失去平衡时易发生肿瘤。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属于外界或内源性刺激影响细胞周期所导致的的现象,往往是特异性地表达于细胞周期中G2期,进而定位在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微管上,影响有丝分裂发挥抗凋亡功效。凋亡经激活caspase-7及caspase-3等终末效应蛋白酶,裂解DNA,拮抗有丝分裂的正常运行,最终发挥抑瘤效果。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原因是大部分出现异常的因子对癌前细胞的生死平衡进行了病理性调控,而在肿瘤细胞而言,促凋亡因子的生理性激活过度或表达下调或活性丧失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所以,特异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通路的激活或者阻遏抗凋亡通路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核心理念,无疑是抗肿瘤治疗有效且可行的途径。Bcl-2家族依据对细胞凋亡的功效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细胞凋亡促进因子,另一个是细胞凋亡抑制因子。(1)p53导致的细胞凋亡可被Bcl-2基因阻遏。p53属于促凋亡基因,Bcl-2属于抑制凋亡基因,p53所致的细胞凋亡可被高表达的Bcl-2所抑制,p53又可以经直接转录激活Bax,间接阻遏Bcl-2的表达。(2)通过调控钙离子分布,激活谷氨酰转移酶及内切酶,使细胞的跨膜转运受到影响。(3)Bcl-2还可以起到抗氧化效果,活性氧可致脂质氧化、破坏蛋白质、DNA损伤,最终使细胞凋亡受到抑制。(4)Bcl-2/Bax是凋亡的决定性关键要素,一般来说,Bax表达高于Bcl-2表达,可形成促细胞凋亡诱导核心物质-同源二聚体。Bax表达低于Bcl-2表达,可形成抑制细胞凋亡诱导核心物质-异源二聚体。(5)caspase家族及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关键枢纽,如caspase家族的活性被抑制,细胞色素C等促凋亡蛋白从线粒体释放受到明显抑制。基于此,本实验第三部分用载姜黄素和阿霉素纳米胶束用于人肺癌A549细胞,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Bcl-2,Bax的表达来研究载姜黄素和阿霉素的纳米粒是否经调控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达到抗肿瘤作用。结果发现,载姜黄素和阿霉素纳米胶束抑制A549细胞的表达,Bcl-2蛋白表达受到抑制,Bax蛋白的表达增加。究其原因可能是载姜黄素和阿霉素纳米胶束阻止了凋亡蛋白caspase家族的激活,细胞毒性受到抑制,当Bax高于Bcl-2的水平时,同型二聚体的形成诱导细胞凋亡,最终达到抗肿瘤效果。不过,它到底是经调控线粒体膜上Bax还是胞浆中Bax,亦或是经此外途径进行调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因此,负载姜黄素和阿霉素胶束对A549细胞增殖可能与Bcl-2,Bax蛋白表达和调控有关。
冯强[4](2011)在《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胃肠道肿瘤有着极高的肝转移发生率,而发生肝转移后,仅有10%-20%的病人可手术切除,大多数患者只能采用药物治疗。介入化疗一直被认为是对肝转移癌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肝动脉栓塞化疗和门静脉灌注化疗等。阿霉素是常用的介入化疗药物之一,但其并发的严重全身毒副反应如心脏损害、骨髓抑制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半乳糖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携载阿霉素后可改变后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组织分布规律。由于哺乳动物肝细胞膜有一种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可以介导肝细胞与半乳糖修饰的载药脂质体特异性结合,并通过内化作用将药物摄入细胞,从而实现肝脏的主动靶向治疗,一方面提高了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可降低全身毒副作用。本课题采用裸鼠胃肠癌肝转移模型,通过脾脏注射给药模拟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研究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在治疗肝转移癌方面的优势。本课题采用旋转蒸发法和主动载药法制备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经检测其平均粒径134.8nm,阿霉素药物包封率>95%,其理化性质符合体内外实验要求。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发现,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对靶向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普通脂质体阿霉素(P<0.05),而对非靶向细胞Hct-8的杀伤作用,两种脂质体无显着差异,证明了半乳糖脂质体对肝细胞的靶向性。此外,将半乳糖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分别通过脾脏和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采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两者在体内的分布,结果两种脂质体多沉积在肝脏,而半乳糖脂质体在肝脏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普通脂质体,再次证明了半乳糖脂质体对肝脏的靶向性,以及脾脏注射方法的优越性。根据不同的药物剂型和注射方式进行分组实验,对HCT-8结肠癌肝转移瘤的药效学研究发现,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脾脏给药方式无论是降低肝脏转移瘤大小,还是抑制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为了进一步证明不同药物剂量的杀伤效应以及半乳糖脂质体对机体的保护作用,采用低(3mg)、中(6mg)、高(9mg)剂量脾脏给药方式进行BGC-823胃癌肝转移瘤的药效学研究,由于BGC-823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较高,结果显示,各剂量组三种药物剂型对肝脏肿瘤的抑制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为此,再次采用更低剂量(1.5mg)进行药效学实验,结果,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最强,但与普通脂质体和裸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虽然如此,该实验还是部分体现了半乳糖脂质体较好的肝脏靶向治疗作用。此外,根据阿霉素药物可自身发荧光的特性,取治疗后的肿瘤及正常肝组织做石蜡切片,通过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后,其肿瘤和正常肝组织内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普通脂质体和裸药治疗组,说明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在肝脏的聚集浓度高于其他两种药物剂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理化性质稳定且具有明确的肝脏靶向特性;采用门脉灌注方法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新的介入化疗药物剂型。
高明星[5](2010)在《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J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别在体内、外环境下,研究化合物J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肿瘤多药耐药(MDR)的逆转活性,并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为其进入新药临床前研究提供前期实验依据。方法:①体外抗肿瘤实验:用MTT法观察化合物J的抗肿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及细胞凋亡;在体动物实验:建立TCA8113舌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化合物J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Ki-67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②体外MDR逆转活性及其逆转机制: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培养BEL-7404和TCA8113耐药细胞株,并测定其耐药指数,用MTT法检测化合物J对耐药细胞株的逆转效应。经化合物J+ADM联合作用于耐药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和ABCG2的表达。结果:①Ⅰ:在体外,化合物J的浓度低于100μg/ml时,对HUV-EC-C细胞无抑制作用(OD值均高于空白组的OD值0.215);浓度低于250gg/ml时,对BEL-7404和TCA8113细胞的抑制率均低于0。流式细胞术检测TCA8113细胞周期的情况:作用浓度为250μg/ml,G1期细胞为52.28%,G2期细胞为6.47%,S期细胞为41.25%,而阴性对照组G1期细胞为49.35%,G2期细胞为7.12%,S期细胞为43.53%;化合物J作用浓度为50gg/ml时,细胞早期凋亡率为0.46%,晚期凋亡及坏死率为3.7%;浓度为10μg/ml时,细胞早期凋亡率为0.26%,晚期凋亡及坏死率为3.36%。Ⅱ:在体内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中,化合物J剂量为5mg/kg时,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瘤块重量抑制率为33.47%,体积抑制率为31.33%;2.5mg/kg时,对瘤块重量抑制率为12.75%,体积抑制率为9.87%;1.25mg/kg时,对瘤块重量抑制率为78.49%,体积抑制率为70.3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Ki-67在各组均有阳性表达,在阴性组中阳性率最高(47.36±1.53%);经化合物J2.5mg/kg作用后,阳性率明显减少(7.93±1.42%),阳性对照组也减少(28.64±2.06%);周期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G1、G2期和S期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合物J给药剂量为2.5mg/kg时,细胞早期凋亡率为3.045±0.525%,晚期凋亡及坏死率为17.96±1.84%,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早期凋亡率为1.24%,晚期凋亡及坏死率为1.52%)。②Ⅰ:成功构建了BEL-7404和TCA8113耐ADM的耐药细胞株;化合物J对TCA/ADM耐O.1μg/ml细胞的逆转倍数(RF)为3.17,相对逆转效应为68.59%,阳性对照(VRP)RF为62.69,相对逆转效应为98.5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单用ADM作用时,G1期细胞为3.22%,G2期细胞为72.59%,S期细胞为24.19%,J+ADM联合作用后,G1期细胞为0.62%,G2期细胞为45.31%,S期细胞为54.08%。与单用ADM组相比,G1期细胞基本未变,G2期降低,S期升高,VRP+ADM联合作用后,G1期细胞为49.42%,G2期细胞为16.07%,S期细胞为34.51%;经化合物J逆转前后,ABCG2的表达率均很低,分别为0.65%和1.86%。结论:①在体外,化合物J并无明显抗肿瘤作用;在体内有显着的肿瘤抑制作用,但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无明显关系,与诱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下调了Ki-67的表达。②化合物J对TCA/ADM有明显的耐药逆转作用,并影响了细胞周期,与耐药相关蛋白ABCG2的表达无明显关系。
张方宇[6](2009)在《乳糖脂修饰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和体外抑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碱(Matrine)是中药苦参、山豆根、苦豆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免疫调节、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1]。特别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临床结果显示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3]。但临床常用的苦参碱制剂在体内吸收分布广泛,半衰期短,到达肝脏的药物浓度低,有一定副作用的缺点。制备苦参碱的肝脏靶向制剂,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浓度,增强疗效,是目前苦参碱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点课题。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4],具有缓释作用、降低药物毒性、保护药物免受酶的降解等优点,未经修饰的脂质体进入人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在肝、脾、肺、骨髓等组织器官中蓄积,有一定的系统靶向性,但器官靶向性差。为进一步提高肝靶向性,本实验根据肝实质细胞膜上存在能够专一性识别含有半乳糖基或乳糖基化合物的去唾液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P-R) [ 5,6 ],合成了乳糖酰磷脂酰乙醇胺( Lactosylphospha- tidylethanolamine,Lac-PE)修饰苦参碱脂质体,期望通过Lac-PE与ASGP-R特异性结合使载药脂质体具有主动肝靶向效果,为靶向治疗肝脏疾病提供实验基础。本文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苦参碱脂质体,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制备苦参碱脂质体的最佳处方为:药脂比1:10,磷脂-胆固醇比例4:1,外水相pH值为6.8,孵育温度为60℃。以最佳处方制备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48.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脂质体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和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及小鼠组织匀浆中的苦参碱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满足分析的要求。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呈完整的小单室结构,粒径范围为80~150 nm左右。将脂质体分别在4℃和25℃下密闭放置1个月,以包封率、过氧化值为指标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显示,脂质体于4℃贮存时,以上指标无显着变化,脂质体比较稳定。脂质体的体外释药实验表明苦参碱经脂质体包裹后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本文研究了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脂质体和苦参碱溶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苦参碱溶液相比,普通苦参碱脂质体及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体内循环时间明显延长,且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肝脏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相对于苦参碱脂质体和苦参碱溶液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ML组中的肝脏相对于其它脏器的靶向效率(Targeting efficiency,Te )值均大于1,是脾脏的2.7倍,是肺脏的3倍,是肾脏的6.6倍,是心脏的8.5倍,具有显着性差异,提高了药物靶向性的效果。本文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体外细胞学研究,通过MTT法检测LML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以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作对照,对比了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脂质体,游离苦参碱药物体外对两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升高,抑制率亦随之升高,在0.5 mg/ml时,LML杀伤肝癌细胞的能力明显强于ML和M-sol,而对非靶细胞Skov3卵巢癌细胞三者接近。表明LML对肝癌细胞有靶向杀伤作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中苦参碱含量最高,与杀伤作用相一致。
张玉成[7](2006)在《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为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刀冷冻前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提供证候学依据,以丰富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统计56例(其中Ⅲ/Ⅳ期有54例)经氩氦刀冷冻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住院病历,记录冷冻术前1天、冷冻术后第7天、第14天的症状、体征、舌脉,并对症状、证候积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方法,用NDST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大多虚实夹杂,主要表现为虚证(气虚、气阴两虚)、痰证(痰湿、痰热)、血瘀证。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患者在痰证基础上出现热证表现,表现为痰湿证减少,痰热证增多,而虚证、血瘀证未见明显变化;从两周的观察来看氩氦刀冷冻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痰证、虚证有一定程度改善趋势,但不明显,应用中药组痰、瘀、虚证两周内亦未见明显改善。⑵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舌质以暗舌、淡暗舌为主,舌苔腻苔为多见;冷冻治疗两周内舌质变化不明显,舌苔有短期的黄腻苔、薄黄苔增多。⑶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多以复合脉为主,虚证脉象明显;表现为弦细脉、沉细脉等。冷冻术两周内患者脉象变化不明显。⑷氩氦冷冻前后证候主要定位在肺,兼及脾、肾。氩氦冷冻治疗后患者肺脏证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的缓解,但不明显。【结论】⑴痰证、血瘀证、虚证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证候表现;⑵氩氦冷冻治疗肿瘤可以看作是一种强有力的祛邪的治疗作用,但祛邪作用在短期(两周)内证候变化不明显,当在祛邪前后配合中药辨证论治;⑶在氩氦刀治疗后3-5天内辨证加用清热、止血等药物配合处理并发症;⑷中药配合氩氦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冷冻前后需要长期扶正与祛邪并举,以益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中药在短期内(两周)没有明显改善患者的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⑸氩氦刀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金玲[8](2005)在《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 抗肿瘤作用研究: 1.1 选择小鼠S180、EAC瘤株,建立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用不同剂量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分别灌胃给药治疗,每天1次,连续8天,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对瘤组织进行常规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测; 1.2 选择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别观察不同剂量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对其增殖的影响;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加味小陷胸汤药物血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2 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2.1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加味小陷胸汤药血清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及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Fas表达的影响; 2.2 观察加味小陷胸汤水提取物对荷瘤S180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吞噬功能、NK细胞杀伤活性及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活性等的影响。 结果 加味小陷胸汤对小鼠S180实体瘤和EAC生长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延长荷EAC小鼠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增强荷瘤宿主MPS吞噬功能,提高NK细胞活性与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活性。瘤组织病理检测显示瘤组织细胞稀疏、体积小,有片状坏死,组织间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提示其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明显,且与宿主免疫功能激活有密切关系。体外实验显示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对人胃癌SGC-7901、肝癌SMMC-7721具有明显抑制效应;加味小陷胸汤药物血清对胃癌SGC-7901
何续逊,孙雪琴,夏月琴,刘菊林,郭素媚[9](2005)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其价值,以满足肿瘤内科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方法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末端。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用于治疗20种中晚期癌症患者482例,13种特殊用药所需399例(82.8%);肺癌和肺部转移癌为增加肺部药物持续浓度130例(27.0%);外周静脉条件差难以顺利给药127例(26.3%);需长期输液24例(5.0%);为避免外周静脉化疗的痛苦、不便和静脉炎或曾发生静脉炎,患者要求13例(2.7%);外周静脉留置针失败后1例(0.2%)。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用途甚广,可满足多种病种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既有助于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又可避免外周静脉给药的痛苦和不便及其局部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蔡小玲[10](2004)在《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瓜凝乳蛋白酶(Chymopapain)是木瓜蛋白酶粗品中含量最高的一种酶,具有凝乳和蛋白水解能力,在治疗骨质增生、肿瘤的辅助治疗、Rh血型鉴定、抗炎治疗、细胞分离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用途。由于番木瓜乳汁中含有的四种巯基蛋白酶在结构、性质等方面十分相似,因而分离木瓜凝乳蛋白酶比较困难。尽管目前已能分离到纯木瓜凝乳蛋白酶,但分离方法的步骤都较为繁琐,不仅对酶的分离不利而且仅适用于小规模制备。本研究从木瓜蛋白酶粗品中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超滤两步分离,冷冻干燥后得到木瓜凝乳蛋白酶,简化了分离步骤,对于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大规模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报道木瓜蛋白酶可用于癌症放化疗的辅助治疗。由于木瓜凝乳蛋白酶在结构上比木瓜蛋白酶多一个自由的巯基,具有水解活性高、耐酸及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 本研究用MTT法分析了木瓜蛋白酶、木瓜凝乳蛋白酶与五种化疗药物,即5-氟尿嘧啶(5-Fu)、氨甲喋呤(MTX)、平阳霉素(PYM)、长春新碱(VCR)和卡铂(CBP),单独或联合使用对小鼠腹水型肝癌H22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木瓜凝乳蛋白酶对H22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木瓜蛋白酶;木瓜凝乳蛋白酶与五种化疗药物对H22胞的协同杀伤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木瓜凝乳蛋白酶对五种化疗药物均具增敏作用。在加药培养至48h时,酶对五种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促进效果达到最佳。 利用MTT法测定木瓜凝乳蛋白酶和5-Fu、MTX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杀伤作用,得出:木瓜凝乳蛋白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杀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选取对BEL-7402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的木瓜凝乳蛋白酶浓度,与5-Fu或MTX两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比化疗药物单独使用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大,即木瓜凝乳蛋白酶能增强5-Fu和MTX对BEL-7402的杀伤作用。 初步观察木瓜凝乳蛋白酶和5-Fu联合用药对BALB/c小鼠抗肝癌腹水肝癌H22的治疗作用,发现木瓜凝乳蛋白酶与5-Fu联合使用可以延长腹水肝癌小鼠的生存期,并减少5-Fu对小鼠的毒副作用。 Rh血型系统是是临床上重要的血型系统之一。Rh抗原有40多种类型,主要的是RhD,RhC/c,RhE/e。用分离得到的木瓜凝乳蛋白酶进行Rh血型鉴定、IgG抗D抗体效价测定、抗体特异性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并均与传统抗人球蛋白法作对照,结果一致,表明木瓜凝乳蛋白酶可应用于Rh血型的诊断。
二、晚期肝癌多相脂质体介入化疗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肝癌多相脂质体介入化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乳腺癌的现状 |
1.2 脂质体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2.1 脂质体概述 |
1.2.2 脂质体的分类 |
1.2.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2.4 脂质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1.3 植物衍生脂质纳米囊泡的研究现状 |
1.4 茶树花的综合利用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2.3.2 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的形貌表征 |
2.3.3 脂质组学分析 |
2.3.4 蛋白组学分析 |
2.3.5 内含物组分分析 |
2.3.6 细胞培养 |
2.3.7 细胞毒性实验 |
2.3.8 细胞凋亡实验 |
2.3.9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成像实验 |
2.3.10 细胞周期实验 |
2.3.11 免疫印迹实验 |
2.3.12 细胞划痕实验 |
2.3.13 细胞迁移实验 |
2.3.14 胞内氧化应激检测 |
2.3.15 细胞摄取实验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的制备及表征 |
2.4.2 细胞毒性实验 |
2.4.3 细胞凋亡实验 |
2.4.4 细胞周期实验 |
2.4.5 细胞划痕和迁移实验 |
2.4.6 氧化应激实验 |
2.4.7 细胞吞噬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肠道药物吸收实验 |
3.3.2 TFNPs在裸鼠皮下乳腺癌肿瘤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评价 |
3.3.3 TFNPs在Balb/c乳腺癌肺转移模型中的体内抗转移药效评价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肠道摄取实验 |
3.4.2 体内抗皮下乳腺癌肿瘤药效评价 |
3.4.3 体内抗乳腺癌肺转移药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体外溶血实验 |
4.3.2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溶血实验 |
4.4.2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2)归脾汤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1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
1.2 肺癌的现代治疗概况 |
1.3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主要不良反应 |
1.4 中医对于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
2 临床研究 |
2.1 病例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归脾汤方义及配伍特点 |
3.2 归脾汤作用机理探究 |
3.3 重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3.4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
3.5 试验结果讨论 |
3.6 试验总结 |
3.7 试验存在的不足 |
3.8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3)负载姜黄素/阿霉素纳米胶束的抗癌疗效及其生物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纳米胶束的药物载体研究 |
1.1.1 纳米药物的基本概念 |
1.1.2 纳米药物的发展历程 |
1.1.3 纳米药物的种类 |
1.1.4 新一代纳米药物释放体系 |
1.2 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1.2.1 脂质体在肿瘤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
1.2.2 脂质体在疫苗和免疫调节方面的应用 |
1.2.3 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1.2.4 临床展望 |
1.3 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 |
1.3.1 Bcl-2 基因家族 |
1.3.2 Bcl-2 的同源基因和蛋白 |
1.3.3 Bcl-2 与细胞凋亡的调节 |
1.3.4 Bcl-2 基因表达与细胞耐药的关系 |
1.4 姜黄素新剂型的研究现状 |
1.4.1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1.4.2 姜黄素的新剂型 |
1.4.3 姜黄素的纳米技术 |
第2章 载阿霉素纳米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及测试 |
2.2.2 M(DOX)胶束的合成 |
2.2.3 M(DOX)胶束的TEM及DLS观察 |
2.2.4 M(DOX)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
2.2.5 空白载体的生物相容性检测 |
2.2.6 M(DOX)胶束的细胞毒性试验 |
2.2.7 M(DOX)胶束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CLSM) |
2.2.8 M(DOX)胶束的流式细胞仪检测(FCS) |
2.2.9 血液清除检测 |
2.2.10 M(DOX)胶束的抗癌效果检测 |
2.2.11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DOX)胶束的制备和定性 |
2.3.2 体外M(DOX)胶束的释放行为 |
2.3.3 空白载体的生物相容性 |
2.3.4 M(DOX)胶束的细胞毒性 |
2.3.5 体外M(DOX)胶束的细胞摄取 |
2.3.6 血浆药物动力学 |
2.3.7 体内抑瘤效率 |
2.4 小结 |
第3章 聚合物胶束用于共担载姜黄素和阿霉素达到协同效果和缓解耐药性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测试 |
3.2.2 M(CUR+DOX)胶束的制备 |
3.2.3 M(CUR+DOX)胶束的TEM及DLS观察 |
3.2.4 M(CUR+DOX)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
3.2.5 细胞培养 |
3.2.6 M(CUR+DOX)胶束的细胞毒性试验 |
3.2.7 M(CUR+DOX)胶束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 |
3.2.8 M(CUR+DOX)胶束的血液清除检测 |
3.2.9 M(CUR+DOX)胶束的抗癌效果检测 |
3.2.10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M(CUR+DOX)胶束的制备和定性 |
3.3.2 体外M(CUR+DOX)胶束的释放行为 |
3.3.3 空白载体的细胞毒性 |
3.3.4 M(CUR+DOX)胶束的细胞毒性 |
3.3.5 体外M(CUR+DOX)胶束的细胞摄取 |
3.3.6 血浆药物动力学 |
3.3.7 体内抑瘤效率 |
3.4 小结 |
第4章 载姜黄素和阿霉素纳米胶束促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药品 |
4.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3 细胞培养 |
4.2.4 免疫印迹实验 |
4.2.5 免疫组化实验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浓度梯度M(CUR+DOX)胶束对人肺癌细胞A549中Bcl-2 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2 M(CUR+DOX)胶束同一浓度作用人肺癌细胞A549,Bcl-2、Bax蛋白时间依赖性表达情况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索引 |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半乳糖脂质体的制备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半乳糖脂质体靶向性的研究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的药效学实验 |
实验一 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药效学实验 |
材料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癌肝转移的药效学实验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J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英文缩写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前言 |
五、实验内容 |
第一部分 化合物J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
实验一 化合物J体外环境下对BEL-7404和TCA8113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化合物J在体环境下对裸鼠TCA8113皮下移植瘤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初步探讨化合物J对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逆转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六、论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综述 |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致谢 |
(6)乳糖脂修饰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和体外抑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乳糖脂修饰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和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制备 |
实验一 苦参碱脂质体的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的体外细胞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一:肺癌的中医药研究 |
综述二:微创治疗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肺癌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4 临床资料 |
4.1 病例来源 |
4.2 病例情况 |
4.3 病程 |
4.4 分期及病理类型 |
5 研究结果 |
5.1 临床证候变化 |
5.2 舌象变化 |
5.3 脉象变化 |
5.4 中医证候与肺癌TNM 分期的关系 |
5.5 中医证候与年龄的关系 |
5.6 中药的使用与冷冻手术前后证候变化的关系 |
5.6.1 服中药汤剂与未服中药汤剂对冷冻手术前后证候的影响 |
5.6.2 中药针剂及中成药对冷冻手术前后证候的影响 |
5.7 中医证候与脏腑定位 |
5.8 术后并发症情况 |
6 讨论 |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2 本研究的特点 |
6.3 研究结果分析 |
6.4 非小细胞肺癌氩氦冷冻术后的中医药治疗 |
6.5 肺癌病因病机探讨 |
6.6 晚期肺癌氩氦冷冻术前后中医证候变化病机分析 |
6.7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6.8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的中医功效探讨 |
6.9 氩氦刀冷冻配合中药治疗肿瘤 |
7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化痰通瘀解毒法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 |
第二章 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加味小陷胸汤实验制剂制备 |
1 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制备 |
2 加味小陷胸汤药物血清制备 |
第二节 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抗肿瘤作用实验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增殖的影响(in vivo) |
1.1 瘤细胞接种 |
1.2 动物分组、给药剂量及途径 |
1.3 检测指标 |
1.3.1 肿瘤生长抑制率 |
1.3.2 生命延长率 |
1.3.3 S180实体瘤组织病理学检测 |
2 加味小陷胸汤水提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in vitro) |
2.1 细胞培养 |
2.2 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节 加味小陷胸汤药物血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in vitro)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细胞培养 |
2 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章 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加味小陷胸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细胞培养 |
2 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周期测定 |
3 Bcl-2基因的表达检测 |
4 Fas基因表达检测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二节 加味小陷胸汤对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瘤细胞接种 |
2 动物分组、给药剂量及途径 |
3 检测指标 |
3.1 荷S180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测定 |
3.2 荷S180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 |
3.3 荷S180小鼠细胞因子活性测定 |
三、统计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节 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小结 |
彩色插图 |
附件一:胃癌的中医研究现状 |
附件二: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概况 |
附件三:中英文缩略语表 |
附件四:博士在读期间学习工作情况简介 |
致谢 |
(9)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材料: |
3.方法: |
结 果 |
1.置管成功率及部位: |
2.导管留置时间: |
3.置管用途: |
讨 论 |
(10)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瓜蛋白酶粗品 |
1.2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结构和性质 |
1.2.1 木瓜凝乳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组成 |
1.2.2 木瓜凝乳蛋白酶结构特征 |
1.2.3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理化性质 |
1.2.4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1.3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应用 |
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3.2 肿瘤的辅助治疗 |
1.3.3 促进小儿烧伤的愈合 |
1.3.4 分离细胞 |
1.3.5 Rh血型诊断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木瓜蛋白酶 |
2.2.2 主要试剂 |
2.2.3 试剂和溶液 |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2 蛋白酶水解活力测定 |
2.3.3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2.3.4 分离纯化产物的SDS-PAGE电泳分析 |
2.3.5 层析液的超滤浓缩 |
2.3.6 超滤后浓缩液的冷冻干燥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木瓜蛋白酶的离子交换层析 |
2.4.2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纯度鉴定 |
2.4.3 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大量分离纯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瓜凝乳蛋白酶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株H_(22)的体外杀伤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酶、化疗药物和细胞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培养液和溶液 |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培养 |
3.3.2 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细胞毒实验 |
3.3.3 统计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_(22)细胞形态 |
3.4.2 木瓜蛋白酶和木瓜凝乳蛋白酶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杀伤作用比较 |
3.4.3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5-Fu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协同杀伤作用 |
3.4.4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MTX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协同杀伤作用 |
3.4.5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PYM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协同杀伤作用 |
3.4.6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VCR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的协同杀伤作用 |
3.4.7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CBP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协同杀伤作用 |
3.4.8 木瓜凝乳蛋白酶对五种化疗药物抑制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系H_(22)生长的促进效应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瓜凝乳蛋白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外杀伤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酶、化疗药物和细胞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培养液和溶液 |
4.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培养 |
4.3.2 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细胞毒实验 |
4.3.3 统计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BEL-7402细胞形态 |
4.4.2 木瓜凝乳蛋白酶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的杀伤作用 |
4.4.3 5-FU和MTX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外杀伤作用 |
4.4.4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5-Fu或MTX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协同杀伤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瓜凝乳蛋白酶与5-FU对小鼠肝癌的联合体内治疗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瘤株和动物 |
5.2.2 药品与试剂 |
5.2.3 溶液 |
5.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木瓜凝乳蛋白酶在RH血型血清学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血液、血清和红细胞 |
6.2.2 主要试剂 |
6.2.3 溶液 |
6.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标本采集与保存 |
6.3.2 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
6.3.3 木瓜凝乳蛋白酶酶法鉴定Rh血型 |
6.3.4 IgG抗D抗体效价测定 |
6.3.5 酶技术鉴定抗体特异性 |
6.3.6 直接酶法交叉配血试验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酶技术在Rh血型鉴定中的应用 |
6.4.2 IgG抗D抗体效价测定 |
6.4.3 酶技术鉴定抗体特异性 |
6.4.4 直接酶法交叉配血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晚期肝癌多相脂质体介入化疗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D]. 陈秋冰. 西南大学, 2019(12)
- [2]归脾汤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影响的临床观察[D]. 周小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负载姜黄素/阿霉素纳米胶束的抗癌疗效及其生物学评价[D]. 谷月. 吉林大学, 2017(12)
- [4]半乳糖脂质体阿霉素门脉灌注治疗胃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D]. 冯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5]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J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高明星.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6]乳糖脂修饰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和体外抑瘤作用研究[D]. 张方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5)
- [7]氩氦刀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学研究[D]. 张玉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加味小陷胸汤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黄金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9]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价值探讨[J]. 何续逊,孙雪琴,夏月琴,刘菊林,郭素媚.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5(01)
- [10]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应用基础研究[D]. 蔡小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