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式微的多维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等教育学
作者: 王全林
导师: 周川
关键词: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式微,复归,消极自由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其一,究竟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大学教师之间呈何种关系?其二,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式微的成因与机理何在?其三,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如何复归? 针对此三大问题,定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并以学理探究为重心;主要采用了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间接“实证”分析法,必要的发展分析法等方法。 研究结论如下:“知识”与“理智”是中西“知识分子”叙事逻辑起点上的分水岭;“知识分子”一词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三重理解,狭义专指那些“具有社会公共关怀意识,并运用智识进行社会批判的人”;从此经典理想化知识分子概念出发,则大学教师已越来越远离“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精神,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理应肩负其职。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式微,究其成因,意识形态话语转型,传统革命的阶级基础变化与知识阶层的“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身份,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知识人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大学教师队伍的阶层化及其教师管理政策,构成其政治上的成因。“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商品逻辑,学术生产的专业化,“文化工业”“社会水泥”般的集体无意识屏障三者构成了“消解”大学教师批判精神的经济(市场)成因。“两种文化”的分裂,学科割据与规训,后现代对宏大与解放叙事的拒斥,大学“文化共同体”内诸亚文化间的冲突与分裂,是“消解”大学教师批评精神的文化根源。 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复归需要“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匹配,美国式的终身教职制度是市场机制下卫护消极学术自由的最好的制度保障。我们期盼着中国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复归。
发布时间: 2005-11-14
参考文献
- [1].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 徐晓红.上海师范大学2015
- [2].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 王立.华东师范大学2012
- [3].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研究:1100-1970[D]. 潘奇.华东师范大学2012
- [4].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D]. 陈金凤.西南大学2010
- [5].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 吴振利.东北师范大学2010
- [6].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 胡金平.南京师范大学2005
- [7].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 缪榕楠.南京师范大学2007
- [8].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 樊华强.湖南师范大学2007
- [9].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研究[D]. 李碧虹.华中科技大学2006
- [10].现实与超越[D]. 吕素珍.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