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区位于郯庐断裂中段与济阳坳陷的构造结合部,区内走滑构造广泛发育,主要的走滑断裂有7条,分别是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支、垦东断层、孤东断层、长堤断层、埕东断层和发育于垦东凸起中部的浅层走滑构造带。走滑构造带与油气富集带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研究区内二维、三维地震测线和平面构造图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分别揭示了各走滑断裂在平面、剖面和三维空间上的构造形态。根据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平面和剖面上的几何学特征,将研究区内的走滑断裂划分为三种类型:成熟型走滑断裂、隐伏型走滑断裂、不连续型的走滑断裂。从理论模式研究入手,推导了拉分盆地中盆地的走滑速率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走滑速率同盆地的几何形状参数、最大沉降深度和盆地的沉降速率存在着稳定的数值关系。通过对莱州湾地区潍北凹陷基底沉降历史的分析,建立了潍北凹陷沉降速率与郯庐断裂中段走滑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进而求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的大小为40km。运用2DMove软件,对研究区内四条典型剖面进行构造复原,计算出了各条剖面每个时期的伸展参数,对研究区构造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规律。通过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模拟,恢复了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揭示了扭张作用是研究区内走滑断层开始走滑的主要原因。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对究区内近几年勘探开发成功和失败的实例分析,全面探讨了走滑活动对于油气成藏“生”、“储”、“盖”、“圈”、“运”、“保”各因素的影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走滑构造的研究发展史1.2.2 走滑构造的基本概念1.2.3 走滑构造的分类1.2.4 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1.2.5 与走滑有关的相关构造1.2.6 走滑活动对油气成藏影响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思路1.4 主要工作量1.5 主要创新点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构造位置与构造格局2.2 地层发育与分布特征2.2.1 前第三系2.2.2 新生界2.3 区域构造演化2.3.1 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2.3.2 元古代整体抬升剥蚀阶段2.3.3 古生代振荡升降阶段2.3.4 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2.3.5 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第三章 研究区各区带构造特征分析3.1 潍北凹陷3.2 莱州湾地区3.3 垦东地区3.4 埕岛-桩西-长堤-孤东潜山构造带第四章 研究区走滑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分析4.1 走滑构造的鉴别问题4.2 主要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4.2.1 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断裂(F1 和F4 断裂)4.2.2 垦东断层4.2.3 垦东浅层走滑断裂带4.2.4 孤东断层4.2.5 长堤断层4.2.6 埕东断层4.3 相关伴生构造分析4.4 走滑构造的几何学特征4.4.1 主干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4.4.2 主干走滑断裂的剖面特征4.4.3 主干走滑断裂的空间特征4.4.4 走滑断层的分类第五章 研究区走滑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分析5.1 研究方法5.1.1 前人的研究方法5.1.2 原理与方法5.2 走滑位移量估算5.2.1 沉降史分析原理5.2.2 单井沉积埋藏史恢复5.2.3 计算结果5.3 讨论与结论5.3.1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走滑位移量的大小5.3.2 与前人方法比较与探讨5.3.3 结论第六章 研究区走滑活动的动力学机制分析6.1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演化6.1.1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6.1.2 研究区现今应力场6.2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6.3 研究区的构造演化6.3.1 平衡剖面技术6.3.2 中生代构造演化6.3.3 新生代构造演化6.4 走滑活动形成的应力机制分析6.4.1 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和原理6.4.2 二维地质模型的建立6.4.3 相关参数及边界条件6.4.4 模拟结果与分析6.4.5 走滑活动的动力学机制第七章 走滑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7.1 走滑活动对地温梯度、烃源岩的热演化和分布的影响7.1.1 走滑活动对地温梯度的影响7.1.2 走滑活动对烃源岩热演化和分布的影响7.2 走滑活动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7.3 走滑活动对盖层的影响7.4 走滑活动对圈闭发育的控制7.5 走滑活动对油气输导体系的影响7.5.1 走滑大断裂对油气输导体系的影响7.5.2 浅层走滑断裂对油气输导体系的影响第八章 结论参考文献发表文章目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走滑断裂论文; 走滑位移论文; 构造演化论文; 油气成藏论文; 郯庐断裂带论文;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