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唐代涉医文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郭树芹
导师: 项楚
关键词: 涉医文学,传统文化,药名诗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医学与文学的产生均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中国古代文学,以语言为艺术手段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形象地反映了先祖们认识人类、自然、社会与自身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医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医疗手段来预防、减轻、治疗生命体的疾病,以利于身心健康,从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古代中国人民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具体实践。二者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涉医文学,顾名思义即是与医学有关的文学,或者说在文学中描写了医学知识,是医学与文学联姻的结果,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在总体上还是属于文学范畴。其特点主要是:涉及面广,包容性强。在内容上兼及医学与文学两门学科的特点,其产生发展与医学、文学的发展相一致,始终反映着医学与文学的发展阶段和形态特征。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有一段论述:“唐人学艺之精者,自诗文书画外,复有二事:曰音乐,曰医药。观其制度,盖皆以为专门之学,广置师弟以教之。教乐则有太乐署,……教医则有太医署。”可见医药在唐代的兴盛,及唐人医学素养之深,在当时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翻开中国文化史,可以发现有一大批文学、医药学的双栖人士存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医学典籍,竟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具有突出业绩的文人或仕人,同时,他们也是从事涉医文学创作的主体。如编撰《素问》的王冰,在唐宝应年间任太仆令;唐代孟诜,本系武后时进士,曾任台州司马、同州刺史等职,集民间验方、历代医家和自身所创秘验单方,编撰成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著《食疗本草》,又著有《补养方》、《必效方》等有影响的医学著作。唐代诗人沈佺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涉医文学创作的缘起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医学
一、整体观
二、天人合一观
三、阴阳五行说
四、气本论
五、形神观
六、经脉学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一、文道观
二、言志说
三、文气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一、医学与文学在发生学上的内在联系
二、医学与文学相通的哲学理论基础
三、医学与文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二章 唐以前的涉医文学概况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涉医文学
一、先秦时期的涉医文学概况
二、秦汉时期的涉医文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涉医文学
第三节 隋朝的涉医文学
第三章 唐代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唐代涉医文学总述
第二节 唐文中的涉医品
第三节 唐五代词中的涉医作品
第四节 敦煌变文与唐代笔记小说中的涉医作品
第四章 唐代涉医文学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唐代涉医诗概述
第二节 唐代的药名诗
第三节 描写药具、种药、采药、制药、售药的涉医诗
第四节 作为“药食同源”进入传统文化的涉医诗
一、透疹下热之竹笋
二、竞春图说桃李杏
三、滋润清肠话柿饼
四、石榴能杀寄生虫
五、忘忧治癌黄花菜
六、诸葛行军称芜菁
七、止血通便数莴苣
八、薏苡蕨菜有妙用
九、槟榔椰子堪解暑
第五节 描写医疗技法、方剂及保健的涉医诗
第五章 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唐代涉医文学所反映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
第三节 唐代涉医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08
参考文献
- [1].敦煌写本祭悼文研究[D]. 龚泽军.四川大学2005
- [2].《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 王志芳.山东大学2007
- [3].陆龟蒙及其诗歌研究[D]. 熊艳娥.南京师范大学2008
- [4].樊樊山及其诗歌研究[D]. 袁子微.华东师范大学2016
- [5].洪迈《夷坚志》研究[D]. 张文飞.复旦大学2008
- [6].道之文[D]. 李丽琴.首都师范大学2008
- [7].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D]. 钱锡生.苏州大学2007
- [8].鲍照诗歌专题研究[D]. 李鹏.陕西师范大学2009
- [9].元嘉三大家研究[D]. 时国强.陕西师范大学2008
- [10].吕温研究[D]. 白盛友.复旦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D]. 王思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 [2].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D]. 汤君.四川大学2003
- [3].中国地藏信仰研究[D]. 尹富.四川大学2005
- [4].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D]. 富世平.四川大学2005
- [5].苏轼与佛学[D]. 梁银林.四川大学2005
- [6].笔记小说俗谚研究[D]. 黄建宁.四川大学2005
- [7].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 杜正乾.四川大学2005
- [8].敦煌写本祭悼文研究[D]. 龚泽军.四川大学2005
- [9].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D]. 肖玉峰.四川大学2006
- [10].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D]. 宫爱玲.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