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9世纪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浪潮带来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工业利用各种手段获取自然资源,城市扩张割裂了生态环境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生活环境、居住条件遭到破坏。为解决这些问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具有单一景观功能的景观轴线、林阴道等线状绿地,随后公园系统规划中的公园路(parkway),限制城市无节制扩张的绿带,再到以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环境廊道,最后发展到多功能复合的绿道。20世纪90年代绿道运动广泛开展,为景观破碎化背景下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问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解决策略。随着绿道规划的深入开展,各国规划的思潮及研究方法开始在不同方向上分化。而我国绿道规划理论及实践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虽然也出现了相关理论的综述,但还未出现对国外绿道规划思潮进行系统性的脉络梳理。近年来国内绿道运动的高涨,对于国外相关理论梳理总结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分析了绿道规划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及相关启蒙运动的基础上,以时间顺序把国外绿道思想及绿道规划从开端、发展及高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脉络的梳理,分别为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绿道规划萌芽;二战及战后恢复期的绿道思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革命时期绿道规划;8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下的绿道规划。对每个阶段国外绿道思想及规划的现状、特征、方法、进展等进行了概括性论述,最后对国外绿道规划从理论、技术和社会文化维度进行总结,比照我国当前绿道规划理论及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本文通过对绿道规划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脉络的梳理,弥补绿道规划思潮研究的空白。对于规划技术方法的总结指出我国在绿道规划技术方法方面的不足,提供改进的经验。同时通过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概括,折射出从更高的社会价值层面转变绿道规划建设的思路与观念的途径,从规划技术为主转变为兼顾规划运营管理、政策协调、公共支持与规划者自身定位,这些研究对我国城市和更大尺度区域包含自然、历史文化和娱乐功能的综合绿道网络规划方面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章 前言1.1 研究背景与内容1.1.1 社会经济背景1.1.2 学术背景1.1.3 研究主要内容1.2 研究意义1.3 研究方法与框架1.5 研究创新点第二章 西方绿道规划产生的背景2.1 西方绿道规划的社会历史背景2.1.1 城市化2.1.2 工业革命2.1.3 景观破碎化与早期绿道雏形2.2 西方绿道规划的思想渊源2.2.1 空想主义与理想主义(1810s-1930s)2.2.2 理性主义与技术至上(1920s-1960s)2.2.3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1960s-)2.3 西方绿道规划的启蒙运动2.3.1 公共卫生运动2.3.2 城市公园运动2.3.3 城市美化运动2.3.4 开放空间立法第三章 绿道规划思潮的萌芽3.1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道思想(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叶)3.1.1 马塔带形城市(1882)3.1.2 田园城市(1890)3.1.3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1910s)3.2 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翡翠项圈”规划3.3 日本绿地系统规划3.4 绿道相关概念出现(20世纪初)第四章 二战及战后恢复期城市规划中的绿道思想4.1 英国大伦敦规划及绿带政策4.2 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和莫斯科绿带规划4.3 日本战争期间的绿道思想第五章 六七十年代社会运动时期绿道规划5.1 美国环境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5.1.1 路易斯的“环境廊道”研究5.1.2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思想5.1.3 绿道概念生态化5.2 美国激进运动及后现代思潮下的绿道规划5.2.1 绿道规划区域化5.2.2 绿道规划网络化5.2.3 多学科共生5.2.4 规划技术方法5.3 欧洲绿道研究方向分化5.4 日本新市镇绿道规划5.5 新加坡绿道规划5.5.1 土地利用最优化5.5.2 政策保障5.5.3 公众支持5.6 香港绿道规划5.6.1 高密度与低密度5.6.2 绿道分级系统5.6.3 绿道关注使用者需求5.7 绿道规划决策实施方法5.7.1 绿道调查评估5.7.2 绿道运营管理5.7.3 公众参与第六章 全球化与多元化下的绿道规划思潮6.1 规划重视社会经济范畴(1980s至今)6.1.1 公共空间思想转变6.1.2 绿道的经济效应6.1.3 绿道的社会效应6.2 规划的新方向6.2.1 信息技术支撑6.2.2 交流研究国际化6.2.3 人员及文献专业化6.2.4 公共安全6.2.5 公众行为心理调查6.2.6 绿道定量化指标研究第七章 绿道规划思潮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7.1 绿道规划思潮总结7.1.1 技术层面7.1.2 理论层面7.1.3 社会文化层面7.2 中国绿道规划发展7.3 对我国绿道规划的启示致谢参考文献插图和附表清单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绿道规划论文; 思潮论文; 方法论文; 国外论文; 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