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陈铨是抗战戏剧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戏剧作品题材涉及抗日战争、抗日除奸以及都市家庭生活等,其中,以抗日除奸剧最著名、最有影响力。戏剧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形式,戏剧作品与剧场密切相连。从剧场性张力的营造方面来看,陈铨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无论是“蓝蝴蝶插野玫瑰,无情女戴金指环”的脍炙人口,还是加诸《野玫瑰》的赞誉或批判,无一不是陈铨戏剧当时的强大影响力之体现。这种强大影响力产生的根源,与陈铨在戏剧创作中对剧场性的刻意追求息息相关。本文从戏剧模式、戏剧人物、戏剧技巧以及改编创作四个方面对陈铨戏剧的剧场性追求进行分析论述,思考陈铨在戏剧创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戏剧模式与剧场性的关系,分别从题材模式和话语模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陈铨戏剧的题材模式为“国防+爱情”,主要包括:一、为了民族国家割舍爱情;二、历经波折后收获圆满的爱情,为国献身;三、爱情与国防两全齐美。话语模式主要包括:话语圈套、话语倾诉、话语变格。第二章从戏剧人物的角度分析陈铨戏剧在剧场性方而的追求。陈铨在塑造戏剧的女性形象时,通过对欲望叙事的巧妙安排、对真情的描画、对果敢性格的塑造、对女性爱情至上主义的夸张放大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以不同的方式抓住观众,拉开剧场性张力。此外,陈铨通过塑造多面化的男性反角形象,把观众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显示了极佳的剧场掌控能力。第三章探讨陈铨如何运用戏剧技巧营造剧场性张力。陈铨使用的戏剧技巧主要有:人物出场顺序的刻意安排、动人歌曲的插入、剧场相关综合资源的配置与使用。这些技巧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剧场性张力的营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陈铨的戏剧带上自己独特的标记。此外,本章的第四节还指出了陈铨戏剧在技巧应用方面的不足。第四章解读陈铨从小说《花瓶》到戏剧《野玫瑰》的改编,以此作为个案解析陈铨在戏剧创作中如何构思剧场性相关的人物、时间、情节设置,进而反思陈铨在创作上的得与失。通过剧场性张力的营造,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掌控观众的情绪起伏,使戏剧取得极佳的演出效果,这是陈铨戏剧的长处。与此同时,陈铨戏剧在模式、对白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并且由于陈铨戏剧打破传统意义的单面反角塑造法,给陈铨本人带来横祸,这些都是陈铨戏剧的“双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