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乐府》的精神世界研究

《东坡乐府》的精神世界研究

论文摘要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诗、词、文、甚至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堪称我国古代文人中的集大成者。苏轼一生迭遭政治迫害。他成年颠沛流离,一直过着逆旅过客的流亡生活,但却能安然处之,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溯其根源,儒释道三家思想互承互补的特点是其调适心灵的良方。在注重“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里,词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历代研究者因之也多对苏轼之文、诗甚多关注,以研究其人生思想,而对苏轼词中所反映之精神世界似乎尚未充分研究。事实上,苏轼对词的创作极为重视,他主张“以诗为词”,在词的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同时,正因词本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应酬性、娱乐性等特点,让苏轼在创作中显得更为自由,更能凸显其真性情,也更能反映出苏轼之融汇儒释道的思想境界。本文即以《东坡乐府》来研究其儒释道融合之精神世界,领略苏轼高风绝尘的人格魅力和旷达超然的审美理想。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苏轼词中所体现的“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自少“奋厉有当世志”,且才气过人的苏轼,深受儒家传统熏陶,力求为民请命、名扬万世。虽历经磨难,但其志不改。高居庙堂之上,则忘自身祸福,秉义直谏;被贬蛮荒之地,仍持爱民之心,施仁政,保民安。苏轼的人生经历可用大起大落、大荣大辱来形容,但他始终表现出了一个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依归的社会责任感。苏轼用词来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书写自己的人生感受,并且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无不打上现实主义的烙印。尤其是苏轼忠君报国、经世济民、高扬儒家入世精神的豪放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词中,苏轼抒发了自身“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亦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为封建文人终其一生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苏轼又将“实行仁政、爱民惠民”作为其一生政治主张的落脚点。在其词中,描写了春旱缓和后农村出现的欢乐景象,塑造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同时苏轼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事物,其词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说,苏轼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厄运面前,他从不屈服,而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这是其思想的主要方面。第二部分探讨苏轼词中所体现出的“安之若命”的道家思想。受尽磨难的苏轼体悟到个体生命之虚幻无常,开始对宇宙人生进行反思,寻求精神寄托以平衡心态。他转而投向崇尚自然的道家,寻求身心的解脱。老庄“轻生死、齐是非、等富贵、同毁誉”等思想,让苏轼找到了解脱之方,也造就了苏轼身处逆境而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苏轼克服了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而忘情山水之中,追求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恬淡澄明的山水词。道家追求清静无为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仕途失意的苏轼,在其词中出现了大量表明归隐山林情怀的词句,表现出对陶渊明归耕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但苏轼最终却并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他在对道家精神世界的追寻中,仍不忘奉行“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的儒家道统。第三部分探讨苏轼词中所体现出的“身心皆空”的佛教思想。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原后,就与传统儒道思想相融合,对文人的人生追求、文学创作、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自“乌台诗案”以后,“惟佛经以遁日”。佛禅思想就成为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并深深影响了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喟叹,形成了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其词有了“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体悟,幽默诙谐,富于佛家理趣。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同时苏轼又对佛禅思想的消极作用心存警惕,他的那种“大隐隐于朝”的行为,骨子里还是充满对尘世间的依恋。他学佛的目的终归还是为了调适自己的心境,去追求精神世界中最高层面的平衡。第四部分则总体分析了苏轼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境界。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去极端激烈的抗争,而是以听其自然,力求超脱的态度来对待。苏轼本着“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原则,对儒释道的哲学进行了激浊扬清、各有取舍的批判继承。他以儒学的重视现实的精神和伦理观念指导自己的出仕和从政,又以佛道的“了达无疑”、“齐物”、“丧我”来养性处穷和应变。同时苏轼在熔铸儒释道和百家思想时,又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精神超越,站在哲理高度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树立起了他“超然”的审美人生观,从而达到了触处生春,“无往而不乐”的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这也铸就了苏轼词作的灿烂光辉,其影响至今未灭。苏轼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文人典范,得到了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东坡乐府》中"经世致用"的儒家情怀
  • 第一节 苏轼:宦海沉浮中的经历
  • 第二节 "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情怀是苏轼思想的主导方面
  • 第三节 苏轼词中之"经世济民"思想的体现
  • 一、苏轼词中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
  • 二、苏轼词中所体现出的爱民情怀
  • 三、苏轼之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词作
  • 第四节 词风的创新
  • 第二章 《东坡乐府》中"安之若命"的道家思想
  • 第一节 老庄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 第二节 苏轼词中道家思想的反映
  • 一、苏轼词作中之"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昂之气
  • 三、寄情山水的情怀
  • 第三节 苏轼的归隐词
  • 第三章 《东坡乐府》中"身心皆空"的佛教思想
  • 第一节 苏轼佛教思想的渊源
  • 第二节 苏轼词中浓厚的佛教思想
  • 第三节 苏轼的禅词
  • 一、苏轼的诙谐词
  • 二、苏轼在诗文中广泛征引化用佛典佛语,而词中相对较少
  • 第四节 苏轼对佛禅的扬弃
  • 第四章 "三教合一,臻于化境"
  • 第一节 儒道佛的圆融
  • 第二节 "超然"的审美境界
  • 第三节 苏轼词的灿烂光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苏轼词的“自我超越”意识[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
    • [2].张元幹词对苏轼词的接受研究[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3].苏轼词中的颜色词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 2020(17)
    • [4].浅谈苏轼词作及《念奴娇·赤壁怀古》[J]. 文学教育(上) 2020(11)
    • [5].论苏轼词中的转折艺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0)
    • [6].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苏轼词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17(03)
    • [8].探微苏轼词中的愁苦与悲哀[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8)
    • [9].苏轼词中酒的情感内涵[J]. 文学教育(下) 2016(06)
    • [10].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探析[J]. 长江丛刊 2018(32)
    • [11].苏轼词之豪放的窥探[J]. 北方文学 2019(21)
    • [12].基于专题学习的路径进行学习任务群设计——以“苏轼词”专题为例[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12)
    • [13].宋代诗词传播方式研究——以苏轼为例[J]. 同行 2016(07)
    • [14].对苏轼词的思辨性阅读[J]. 语文天地 2016(34)
    • [15].苏轼在润州留下的人生轨迹[J]. 文史知识 2017(02)
    • [16].苏轼与他的旷达精神[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6(10)
    • [17].书法伴我成长[J].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16(11)
    • [18].从三种英文本中国文学选集看苏轼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J]. 中国苏轼研究 2016(02)
    • [19].苏轼词山水意识探析[J]. 中国苏轼研究 2016(02)
    • [20].冯梦龙所辑轶事对苏轼形象的塑造[J]. 中国苏轼研究 2016(02)
    • [21].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苏轼研究 2016(02)
    • [22].从苏轼词中的意象看苏轼的情感表达[J]. 长江丛刊 2017(02)
    • [23].苏轼词(行书)[J]. 青岛文学 2017(07)
    • [24].论苏轼词的时空关系与悲剧意识[J]. 中国苏轼研究 2017(01)
    • [25].苏轼词的女性意识[J]. 中国苏轼研究 2017(01)
    • [26].苏轼农村词探赜[J]. 中国苏轼研究 2017(01)
    • [27].苏轼:有趣的灵魂[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28].苏教版初中教材苏轼词作教学浅析[J]. 文理导航(上旬) 2017(09)
    • [29].横放杰出:论苏轼词开阔丰盈的空间感[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10)
    • [30].从西方对苏轼的多视角解读看中华民族形象的国际构建[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8)

    标签:;  ;  ;  

    《东坡乐府》的精神世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