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制度与唐宋社会秩序

法律制度与唐宋社会秩序

论文摘要

唐宋“法律”制度是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中承前启後的一个环节,地位十分重要。《宋刑统》紧密承袭《唐律疏议》,使得把唐宋法制联系起来研究成为可能;唐宋社会诸多方面的转型又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把唐宋的社会联系起来,以法制为切入点,就显得格外意义重大。本文的主题分九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唐宋法制与其他制度和文化现象的联系问题。《引论》一章论述了法制的礼制渊源及“礼法合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法制的文化属性以及同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尤其体现为家法是国法的基础。此外,第八章论述了科举制度同法制的关系。科举制度造成的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得法官的素质有了深刻改变,即科举出身人进入法官队伍者明显增加;同时,对官员整体的“吏能”(包括司法素质)的要求加强了。 第二、法制框架本身的问题。第一章对法律文本和立法问题的讨论,阐明了从唐宋时期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及司法用例的发展问题,强调了立法中皇权色彩的加强,因事因时的权宜功能的加强;第二章是以笞、杖、徒、流、死为基本变化线索的刑罚制度问题的讨论。这是中国古代法制的核心,其功能不但在于是镇压百姓,官员犯罪以後,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当、赎、免,但仍然以律令中规定的“五刑”作为衡量所犯罪责的轻重尺度,因之决定行政处罚的轻重;第三章论述了以“十恶”重罪为核心的罪名体系,囊括了杀人、盗罪、赃罪、奸罪、诈伪等内容。 第三、司法程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四章,对诉讼、审判程序和判词制度做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皇帝司法权的加强;唐宋时期司法审判中判词的经学色彩重于法学色彩的现实及其同後代法制比较之下的原始性。此外,第八章在论述三省、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审刑院等司法官署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和更细微处发覆了法官司法程序的运作。 第四、法律制度理应沿着公平的趋势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本身的等级制度和人情因素,导致了法制的不公平。唐宋时期的法制是特权原则十分突出,而其变化趋势又十分明显的。第五章着力论述皇帝以“赦宥”为核心的种种特权对司法结果的影响,这是君主政治条件下,法制的必然着色;第六章论述了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由于社会中士族的瓦解,科举制度使下层士人的入仕机会大为增加,传统的“八议”特权被虚化、“官当”特权被强化、“赎刑”特权在下移(以至于惠及百姓);第七章从“连坐”这一国法对家族法的控制方式切入,描述了聚居家族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以“家法”、“族规”、“邻约”消弭诉讼的法制作用,论述了唐代以来,较之南北朝时期,家族势力的削弱导致了唐宋时期家法的衰弱和国法加强的历史趋势。但家法仍然是国法的基础,并随着宋儒和理学之士的社会活动和倡导,聚族而居和兴立义庄成就了宋及宋以後家法的逐渐强势。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前言
  • 引论 礼法流变与唐宋法制
  • 一、“法”、“法律”与“法制”
  • 二、“国法”与“家法”
  • 三、“法”与“礼”、礼学关系之探析
  • (一) 论“礼法合流”的进一步发展
  • (二) “礼”和礼学对法律制度的指导和影响
  • (三) 失礼入法—法制对礼制传统的尽力维护
  • (四) 世俗与人情对“礼”、“法”的影响
  • (五) 复仇—“礼”与“法”最大的冲突焦点
  • (六) “礼”与“法”关系及其历史地位的再审视
  • 四、中国古代法制与唐宋法制
  • 第一章、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唐宋法律文本体系的演变
  • 一、中国古代立法的发展趋势
  • 二、律令格式的源流
  • 三、编敕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编敕与格后敕、制敕的关系
  • (二) 编敕的种类、数量及其“诸体合一”的兼容特点
  • 四、从“比附用例”到“因事修例”
  • 五、律在唐宋时期法制中地位的变化
  • 第二章、“五刑”与唐宋刑罚体系的文明程度
  • 一、“五刑”的渊源及其在《唐律》中体现出的制度沿革
  • 二、折杖法与唐宋刑罚体系的根本性变化
  • 三、笞杖刑罚向广度的演变
  • 四、流刑的变异形式:“编配”、安置等法的广泛使用
  • (一) 唐代的徒流徙边
  • (二) 宋代的编配(配流)
  • (三) 安置与居住
  • 五、监狱制度的不发达与徒刑执行的变异
  • (一) 监狱制度的概况
  • (二) “狱空”现象的探析与圜土制度的尝试
  • (三) “居作”刑罚之变异与罪囚法律地位之改变
  • 六、死刑的执行方式与原则
  • (一) 执行方式
  • (二) 凌迟—由“法外”到“法内”的转变死刑的执行程序
  • (三) 死刑执行的覆奏程序
  • (四) 关于死刑数量的统计
  • (五) 死刑行刑时间的种种禁忌
  • 七、法外施刑
  • (一) 酷刑的论争
  • (二) 笞刑、杖刑的滥用
  • (三) 死刑的滥用
  • 第三章、“十恶”与唐宋司法实践中罪名的确认
  • 一、“十恶”与其他罪名的渊源
  • 二、“十恶”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变化
  • (一) 谋反、谋逆、谋叛
  • (二) 大不敬(恭)
  • (三) 不道
  • (四) 恶逆
  • (五) 不孝
  • (六) 不睦
  • (七) 不义
  • (八) 内乱
  • 三、盗罪
  • (一) 盗罪的“计赃定罪”
  • (二) 从“重法地分”到“重法人”
  • (三) 对盗罪惩罚力度的重轻之策
  • 四、赃罪
  • (一) 赃罪的定性及处罚的基本原则
  • (二) 唐宋对赃罪处罚的张与弛
  • (三) 创立“重禄法”以治赃
  • (四) 宋代治赃的得失成败
  • 五、杀人罪与伤害罪
  • (一) 杀人罪的罪名成立特点与分类
  • (二) 杀人罪首从的认定和“依情定罪”
  • (三) 杀人罪与“十恶”的关系
  • 六、奸罪
  • 七、诈伪
  • 第四章、唐宋司法程序与官民的法律意识
  • 一、诉讼的诱因与分类
  • (一) 被害人自诉
  • (二) 他人告发
  • (三) 对“自诉”和“告发”主体的要求
  • (四) 自首
  • (五) 官司纠举
  • (六) 官司互纠
  • 二、诉讼官署流程的立法及直诉制度的确立
  • 三、越诉在宋代的发展
  • 四、审判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 (一) 审判的细则:观辞色与证据制度
  • (二) 唐宋审判的官署流程及法司的“四等官”连署判决制度
  • (三) 唐宋地方审判制度的执行状况
  • (四) 皇帝对审判流程的干预
  • 五、量刑的诸原则
  • (一) 《唐律》规定的量刑原则
  • (二) 判词及其所反映的价值取向
  • (三) 实践中判词的随意性
  • 第五章 “赦宥”与皇帝的司法权
  • 一、赦宥的施行程序
  • 二、赦宥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
  • 三、“赦宥”文书的形式、频度及其影响大赦
  • (一) 大赦
  • (二) 曲赦
  • (三) 德音
  • (四) 录(虑)囚
  • (五) 降
  • (六) 矜贷
  • 四、赦宥制度的社会影响及其评判
  • 五、论唐宋法制中的“皇权原则”
  • (一) 皇权与诉讼和审理
  • (二) 皇权的法律形式—制书、敕令等的演变
  • (三) 论唐宋皇权的强与弱
  • 第六章、唐宋法律制度中的特权规定与社会结构
  • 一、八议的虚化
  • 二、官当的强化
  • (一) 以官抵刑
  • (二) 叙复制度
  • (三) “官当”之法的得失
  • 三、赎刑特权的逐渐扩展与下移
  • (一) “赎刑”在古代法律中的界定及唐代的规定
  • (二) 唐代法典规定的“赎刑”适用的对象
  • (三) “罚俸”—唐代赎刑执行方式的改变
  • (四) 赎刑在唐末、五代的废弛
  • (五) 五代与宋初的“赎刑”与“官当”的混同
  • (六) 宋代“赎刑特权”的扩展与逐渐下移
  • (七) “赎刑”制度与宋代的士大夫阶层
  • (八) 宋代对于赎刑制度的整合及其难以遏制的弊端
  • (九) 关于赎刑在法制史中的地位之探讨
  • 第七章、“连坐”与“相隐”—论唐宋法制中的家族
  • 一、“连坐”的渊源和法理内涵
  • 二、“连坐”:国家对社会关系的调控
  • (一) 宗亲连坐
  • (二) 夫妻连坐
  • (三) 邻保连坐
  • (四) “春秋责帅”的官僚制度及因其他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连坐
  • (五) “师徒”连坐关系的认定
  • 三、“相隐”:家法对国法的补充
  • (一) “诸亲相隐”—国法对家法的容忍
  • (二) 良贱有别—国法对家法的让步
  • (三) 唐宋时期“家法”的发展概况
  • (四) 大家族、贤达与隐士“家法”的内容及其与国法的关系
  • 第八章、法司的建制与法官的选拔
  • 一、三省的部分司法权
  • (一) 尚书省
  • (二) 中书门下
  • 二、御史的分职与职守
  • (一) 御史台的风闻言事
  • (二) 御史台的出使以及监察权的扩大
  • (三) 御史台的审判权的取得与确立
  • 三、大理寺与刑部的执法机制
  • (一) 大理寺及其职守
  • (二) 刑部、审刑院的职守
  • 四、选举制度与法官素质之探讨
  • (一) 贡举中的明法科及其他科目对法律素质的要求
  • (二) 宋代试刑法及铨选中对官员法律素质的要求
  • 五、法官选举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变革
  • (一) 法官的素质及其选任的社会背景
  • (二) 法官职能的发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孝对古代法制的渗透[J]. 商 2015(40)
    • [2].论泰国古代法制的演进[J]. 南开法律评论 2012(00)
    • [3].论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J]. 宜春学院学报 2013(01)
    • [4].中国古代法制及思维的现实价值[J]. 改革与开放 2014(23)
    • [5].论《尚书》“三德”思想在古代法制实践中的运用及当代启示[J]. 社会科学研究 2020(06)
    • [6].中国古代治国法制经验及其史鉴价值[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22)
    • [7].唐朝法律助力丝绸之路建设[J]. 法学杂志 2019(12)
    • [8].礼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法制[J]. 法制博览 2019(20)
    • [9].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0].不要凭义气行事[J].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0(Z2)
    • [11].汉字中透露出来的中国古代法制观念——释“刑、法”二字[J]. 科技资讯 2016(05)
    • [12].古代法制文献中的食品安全保护:理论、实践与镜鉴[J]. 美食 2018(S2)
    • [13].徒之意义演变[J]. 法制与社会 2008(18)
    • [14].儒家文化对古代法制的影响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19(01)
    • [15].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进逻辑——以事制为中心[J]. 北方法学 2016(03)
    • [16].昭昭千载——碑石上的法律(上)[J]. 中国法律评论 2017(05)
    • [17].中国古代法制浅议[J]. 法制与社会 2008(29)
    • [18].从“法”字看中国古代法制观[J]. 长江丛刊 2015(28)
    • [19].批判与继承:王夫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史学史考察——以《读通鉴论》为分析样本[J]. 船山学刊 2012(04)
    • [20].对法治德治人治的再认识[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05)
    • [21].利用新材料,发展新思维,重述中国法律史[J]. 法学研究 2011(06)
    • [22].复仇法的遗留与任侠者的产生[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3].论中国古代律学的发展与成就[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9)
    • [24].比较视野下的法治理念[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5].“无讼”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与当代启示[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6].浅谈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过程中《开皇律》的作用[J]. 法制与社会 2018(06)
    • [27].“苍鐾”是何物[J]. 咬文嚼字 2014(01)
    • [28].中国礼法传统的现代价值[J]. 知识经济 2011(07)
    • [29].冀州古代法制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30].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J]. 机构与行政 2015(04)

    标签:;  ;  ;  ;  

    法律制度与唐宋社会秩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