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I2040在DSP与PCI总线接口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1](2011)在《基于DSP和PCI的箭地接口卡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载火箭地面测试与发射控制系统(以下简称测发控系统)是人与火箭联系的媒介,是对火箭性能指标进行全面测试检查并实施发射控制的工具。如果能在火箭发射前诊断出故障隐患并予以排除,就能确保发射成功,否则若没有准确及时地诊断出故障隐患就进行发射,必将造成巨大损失。程序脉冲和关机脉冲是测发控系统接收的重要箭体信号,程序脉冲控制着火箭飞行的角度和方向,关机脉冲掌控着火箭发动机何时停止工作。现有测发控系统应用的VXI总线技术虽然可靠性高,实现了平台的模块化,但是它价格昂贵、架构复杂、体积较大,对今后地面测试设备小型化、加强运载火箭故障诊断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的研究应用带来了限制。本文作为某型号的预研课题,通过消化吸收国内外现有测试技术,集合自身的设计能力,提出及实现了一个基于PCI局部总线的箭地接口卡的设计,采用TMS320VC5402作为外围核心处理单元,PCI2040作为PCI桥芯片,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了箭地通讯中对关机脉冲和三相程序脉冲的接收功能。同时,完成了基于windows 2000的WDM驱动程序设计。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实现了运载火箭测发控系统测试设备小型化的应用研究,减少了系统集成的中间环节,提高系统集成的可靠性。通过以TMS320VC5402芯片为核心,以PCI2040作为桥芯片开发PCI总线从属设备,减少了许多外围器件,增强了硬件电路的可靠性,降低了开发难度,缩短了开发周期,缩小了板卡尺寸,使开发成本大幅度的降低。
王用贤[2](2009)在《直流运动电弧铣削加工系统构建与工艺实验》文中指出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动态多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模具产品的交货期提出了日益苛刻的要求。目前,复杂模具特别是具有凹型腔的模具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电火花成形机床进行加工的。由于传统的电火花成形加工采用脉冲式电源供电,其材料蚀除方式是逐点和间歇性的,因而加工效率十分低下。这极大地制约了电火花加工的市场化应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电火花加工的材料蚀除方式,从而解决电火花加工存在的效率问题,本课题提出了运动电弧铣削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筒状电极相对于工件发生高速旋转的方式产生运动电弧,并利用这一现象实现高速的放电铣削加工。从空间上看,由于电弧不断地发生运动,就其运动路径上的某一点来说放电是间歇性的,因而不会发生工件的烧伤;然而从时间上看,电弧放电则是持续不断的,因而材料的蚀除也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因此,运动电弧铣削从根本上改变了电火花加工的材料蚀除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加工效率。本课题的工作是围绕运动电弧铣削工艺和系统展开的,具体分成以下三大部分:一、运动电弧铣削机床执行系统设计。该部分在第二章中介绍,包括专用铣削主轴设计和制造,冲液系统设计和搭建以及加工电源的搭建。二、运动电弧铣削数控系统设计,该部分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包括底层控制系统和顶层控制系统两部分内容。其中底层控制系统主要完成轨迹粗插补、运动控制和速度控制等实时任务,顶层控制系统主要负责完成GUI界面管理、文件管理、译码和图形显示等非实时任务。三、运动电弧铣削工艺实验。该部分在第五章中进行了介绍,实验对运动电弧铣削加工和传统电火花加工进行了全面比较,还探索了运动电弧铣削自身的工艺特点,从而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运动电弧铣削加工的工艺规律。
张小琴[3](2009)在《基于虚拟仪器的飞行控制组件综合测试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飞控组件是空空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是影响导弹制导精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导弹的靶试结果,因此对飞控组件的性能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拥有的测试系统虽能够对飞控组件进行测试,但是响应速度较慢、外场适应能力较差、系统稳定性较低,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新一代的测试系统。虚拟仪器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测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仪器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基于虚拟仪器的最新技术,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PC机的插卡式虚拟仪器测试系统,并采用先进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开发了此系统的应用软件。本文研制的飞控组件综合测试系统由三块板卡、一台工控机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所组成。论文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核心模块数字遥测信息接收和串行信息收发板卡(BMK&429板卡)的软硬件设计。该板卡基于PCI总线,采取PCI桥+DSP+CPLD+I/O接口的硬件架构,其中,DSP主要进行信号和数据处理,CPLD实现整个板卡的逻辑,PCI桥实现PC机与DSP之间的无缝连接。此智能化的硬件架构使得板卡硬件设计软化,提高了板卡的可扩展性。论文还分析了BMK&429板卡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讨了系统中其它板卡的硬件设计。文中系统采取NIVISA开发板卡硬件驱动,以及采用LabVIEW开发数字遥测信息接收和串行信息收发板卡(BMK&429板卡)的自检软件和功能测试软件。最后给出了如何采用子VI进行编程,将单个板卡的软件程序集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测试软件。此测试系统可以与动力学仿真计算机相结合,模拟飞控组件的工作环境对飞控组件进行多项测试。本文中所研制的基于虚拟仪器的飞控组件综合测试系统功能全面,操作简单;且集成度很高,适合野外便携使用。系统的核心部分BMK&429板卡性能稳定,其中BMK模块在进行接收大量的数字遥测信息测试时丢帧率控制在0.01%以内,而且能够将接收到的数字遥测信息实时存盘;ARINC429模块可以在50KHz和100KHz两种工作模式下实现无差错串行信息收发。智能化的硬件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测试精度;LabVIEW开发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软件具有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易于系统维护升级。
于雷[4](2008)在《基于DSP的语音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硬件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DSP以其强大的数字运算能力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得以在实际应用中大量实现,同时又推动了新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发展。在语音信号处理中,语音检测是一个基本而又关键的问题,有效的语音端点检测不仅能减少系统的处理时间、提高系统的处理实时性,而且能够排除无声段的噪声干扰,从而使后续的识别性能得以较大提高。因此对语音端点检测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研究了基于DSP的语音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语音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该系统采用TI公司的TLV320AIC23语音编解码芯片同时作为模数和数模转换芯片,采用TMS320VC5416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语音信号的采集与处理,采用PCI2040桥接器实现PCI总线协议。接下来介绍驱动程序的相关理论及如何开发驱动程序,最后研究了语音检测算法以及在系统上实现语音检测方法。系统软件由三部分组成:DSP程序,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DSP程序主要是用来进行语音信号检测并通过中断的方式与应用程序通信。驱动程序是连接DSP与主机的接口。应用程序用VC开发,主要功能是从DSP内存中实时读取语音数据并存于磁盘。实验由两部分组成:在语音信号实时采集实验中,适当调整音量,采样率设置为8KHz,采集结果表明没有丢失数据现象、失真度较小;在语音检测实验中,较高信噪比条件下语音检测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李朝阳,张玉[5](2007)在《PCI 2040及其在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专用接口芯片的方法将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桥接到外围设备连接(PCI)总线,详细阐述了PCI 2040的基本功能以及利用它来实现TMS320VC5402的PCI总线接口的软硬件设计。
汪隽[6](2007)在《基于PCI总线的激光打标控制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CI局域总线是一种高性能的32/64位地址数据复用局部总线,它有着比ISA等总线无法实现的数据大容量、高速等优点。而激光打标系统由计算机、ISA控制卡以及激光打标机组成,随着ISA逐渐被PCI所取代,很多计算机主板已经不再有ISA插槽,原来板卡需要向PCI总线卡升级。本文主要从硬件设计和驱动程序开发两个方面对基于PCI总线的激光打标卡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物的设计。论文首先介绍了PCI总线的基本结构,和用以连接PCI总线的桥接芯片PCI2040。然后用高性能的DSP处理器TMS320VC5410及低电压、低功耗、高速度的数据存储器为核心部件,扩展了具有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PCI总线;还采用具有自动电压补偿的D/A转换电路和具有较强实时控制能力的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确保了系统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并且对研制过程中PCB制板和PCI卡识别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阐述。对于PCI扩展卡,由于需要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来实现PCI板设备与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所以本设计编写了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WDM(Windows Driver Model),生成驱动程序,使PC机能正确识别PCI扩展卡,并对卡上PCI2040和DSP5410等设备进行控制,以达到数据的传输。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PCI卡的驱动程序WDM的开发及编程方法,以及如何结合WDM驱动程序实现HPI方式的DSP程序上载和打标数据传输,还通过直接存储器访问控制器(DMA)和多通道带缓冲串行接口(McBSP)实现了数据从DSP到D/A转换芯片的传输。
陈大可[7](2007)在《基于PCI总线的高速图像采集系统》文中认为论文题目是以远程实验室视频监控为背景,针对图像采集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以PCI总线为数据传输模式,采用通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211构成的视频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研究内容包括以DSP为核心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相关图像处理算法。系统可以对视频图像进行实时采集,能够快速、准确对实验室环境及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拍摄及后续的图像处理。论文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对系统的原理和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硬件部分前端进行视频图像的采集,采用高速DSP芯片实现视频采集算法和图像处理算法,后端通过PCI总线实现与主机的数据交换。软件部分实现了对目标图像的实时采集、数据压缩处理和数据传输,此外还讨论了离散余弦变换算法的原理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功能。该系统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实时性,硬件电路器件的执行速度、软件算法的高效率和核心代码的汇编优化都保证了系统实时性;二是集成度高、功耗低,集中体现在系统使用了DSP芯片等低功耗器件;三是系统硬件平台是一个通用图像处理硬件平台,可以只改变软件设置以实现各种不同的图像处理功能。
魏玉阔[8](2007)在《嵌入式高精度时统控制与信号处理板设计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越来越在通信、深空探测、国防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由于具有可全球性全天时全天候覆盖的信号以及它搭载了可作为时频标准的高稳高准原子钟这两大优点,从而易于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时间同步系统。本文首先综述了研究时统设备的意义、时统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GPS系统的组成和授时原理,分析了采用GPS授时系统作为时间同步基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GPS和DSP的高对时精度和高守时精度的具备信号产生、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功能的嵌入式时统控制及信号处理板。本文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硬件平台的实现及调试,完成了系统部分软件的开发,主要包括PCI设备在WINDOWS2000下的驱动程序、VC++6.0环境下主控应用程序、DSP的Bootloader程序及部分DSP程序的开发。本文完成了QuartusⅡ环境下利用VHDL语言实现高精度对时功能和守时功能的逻辑程序编写。分析了GPS信号的有效性、稳定性对时间同步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修正方法;研究了利用GPS秒脉冲和高稳定晶体精度互补的特点和统计学的原理精确测量晶体时钟频率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和GPS信号失效后系统的自守时精度。实现了时统控制和信号处理板卡高精度时间同步和守时功能,并成功应用于某被动测距声纳的校准系统中。
王宏,许飞云,贾民平[9](2007)在《基于DSP和PCI总线的同步数据采集卡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一种在大型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中作为核心的同步数据采集卡的设计方法。该采集卡使用TI公司的TMS320VC5410A DSP做数字信号处理器,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控制,并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应用PCI2040实现TMS320VC5410A DSP到PCI总线间可靠连接,从而保证了采集数据快速、高效地传输到PC机。采集卡集同步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及高速数据传输于一体。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中应用时,能很好的满足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需要。
赖晓斌[10](2006)在《基于PCI总线的DSP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DSP以其强大的数字运算能力已经成为数字信号处理器的代名词;PCI总线结构具有高性能、低成本和软件兼容性的特点,近年来已成为PC机的主流总线。论文研究了基于PCI总线技术的DSP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基于PCI总线的DSP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器件是DSP芯片。DSP不但可以完成对信号的采集,还可以通过软件进一步扩展系统完成数字滤波、压缩等方面的功能。信号首先进入一个串口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DSP的多通道缓冲串口采集到DSP中,经简单的处理,转存到DSP的主机可访问的区域,最后通过PCI总线传输到PC机上显示。 论文介绍了DSP技术与PCI总线的发展现状,PCI局部总线规范及PCI总线操作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基于PCI总线的DSP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该系统采用TI公司的TLV1572实现模数的转换、TMS320VC5416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PCI与DSP的专用接口控制芯片PCI2040来实现PCI总线协议。 硬件需要软件的配合才能实现其功能,因此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是一个重要部分,论文研究了Windows2000体系结构下的WDM驱动模式的组成、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的工具以及在开发根据系统实际硬件的设备驱动程序时的一些关键技术。 最后,文章开发了为实现数据在PC机上的显示与相关寄存器的配置开发了基于Window2000下的应用程序。
二、PCI2040在DSP与PCI总线接口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I2040在DSP与PCI总线接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和PCI的箭地接口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测试技术研究动态 |
1.2.1 测试总线技术研究动态 |
1.2.2 DSP 技术的研究动态 |
1.2.3 测试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PCI 局部总线技术 |
2.1 PCI 局部总线简介 |
2.1.1 PCI 局部总线特点 |
2.1.2 PCI 总线的系统结构 |
2.2 PCI 总线的传输协议 |
2.2.1 PCI 局部总线信号定义 |
2.2.2 PCI 总线命令 |
2.2.3 PCI 总线数据传输 |
2.2.4 PCI 总线的编址 |
2.3 PCI 总线的配置空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SP 技术简介及应用 |
3.1 DSP 技术简介 |
3.2 DSP 结构特征 |
3.2.1 DSP 的硬件结构 |
3.2.2 DSP 的软件特征 |
3.3 DSP 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设计要求 |
4.1.1 功能要求 |
4.1.2 输入信号描述 |
4.2 系统工作原理 |
4.3 信号输入电路设计 |
4.4.DSP 电路设计 |
4.4.1 DSP 芯片介绍 |
4.4.2 片内外设 |
4.4.3 DSP 电路设计 |
4.5.PCI 接口设计 |
4.5.1 PCI 总线协议简介 |
4.5.2 PCI 接口芯片介绍 |
4.5.3 PC12040 设计 |
4.5.4 PCI 接口电路设计 |
4.6.PCB 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DSP 程序模块设计 |
5.1.1 BOOTLOAD |
5.1.2 DSP 处理程序 |
5.1.3 信号判断及计数原理 |
5.1.4 DSP 程序下载文件的制作 |
5.2 驱动程序模块设计 |
5.2.1 常见的驱动程序 |
5.2.2 WDM 驱动程序 |
5.2.3 箭地接口卡驱动程序的设计 |
5.2.4 箭地接口卡驱动程序工作流程 |
5.3 上层应用程序模块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1 硬件连接方法 |
6.1.2 测试环境 |
6.1.3 测试方法 |
6.1.4 测试结果 |
6.2 系统稳定性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直流运动电弧铣削加工系统构建与工艺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
1.2 高速高效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
1.4 课题背景 |
1.4.1 市场和环境对电火花加工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
1.4.2 电火花加工机理的探究不断推动工艺创新 |
1.4.3 电火花加工的自身特点需要专用的数控系统 |
1.5 论文构成 |
第2章 直流运动电弧铣削方法与系统 |
2.1 直流运动电弧铣削方法的提出 |
2.2 直流运动电弧电火花铣削的可行性试验 |
2.2.1 直流电弧运动现象的观察 |
2.2.2 直流电弧运动特性的观察 |
2.3 直流运动电弧电火花铣削主轴设计 |
2.3.1 运动电弧铣削主轴的设计要求 |
2.3.2 运动电弧铣削主轴结构设计 |
2.4 运动电弧铣削运动与执行系统 |
2.5 运动电弧铣削工作液系统设计 |
2.6 运动电弧铣削电源 |
2.7 运动电弧铣削数控系统总体结构 |
第3章 底层控制系统设计 |
3.1 运动电弧铣削底层控制系统概述 |
3.1.1 运动电弧铣削底层控制系统的功能 |
3.1.2 运动电弧铣削数控系统的插补和位控方式 |
3.1.3 运动电弧铣削底层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 运动控制板硬件系统 |
3.3 运动控制板DSP 软件系统设计 |
3.3.1 运动控制板DSP 软件系统功能概述 |
3.3.2 基于DSP/BIOS 的底层控制软件实现机制 |
3.3.2 实时运动控制线程 |
3.3.3 主从机数据传递机制 |
3.3.4 DSP 代码的引导加载和运行时地址搬移 |
3.3.5 DSP 外围硬件设备的初始化 |
3.4 运动控制板FPGA 系统 |
3.4.1 FPGA 总体功能结构 |
3.4.2 FPGA 和DSP 接口模块 |
3.4.3 DDA 精插补模块 |
3.4.4 位置检测模块 |
3.4.5 归零控制模块 |
3.4.6 限位保护模块 |
3.5 数字IO 接口板设计 |
3.5.1 数字IO 接口板硬件结构 |
3.5.2 数字IO 接口板FPGA 系统设计 |
第4章 顶层控制系统设计 |
4.1 运动电弧铣削顶层控制系统概述 |
4.1.1 顶层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4.1.2 顶层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
4.2 运动控制板驱动程序设计 |
4.2.1 PCI2040与运动控制板的PCI总线资源 |
4.2.2 WindowsXP 环境下的运动控制板驱动程序工作原理 |
4.2.3 运动控制板驱动程序的工作状态和初始化 |
4.2.4 运动控制板驱动程序工作机理 |
4.3 数字接口板驱动程序设计 |
4.3.1 PCI9052与PCI资源占用问题 |
4.3.2 数字接口板驱动程序关键问题 |
4.4 用户层应用软件开发 |
4.4.1 用户层应用软件总体结构 |
4.4.2 手动运行模块实现原理 |
4.4.3 MEM 运行和MDI 运行模块的实现原理 |
4.4.4 文件管理模块 |
第5章 运动电弧铣削加工实验 |
5.1 运动电弧铣削加工和传统电火花加工的比较实验 |
5.1.1 实验条件 |
5.1.2 加工效率比较 |
5.1.3 电极损耗比较 |
5.1.4 表面质量比较 |
5.2 运动电弧铣削加工工艺实验 |
5.2.1 冲液压力对加工性能的影响规律 |
5.2.2 加工电流对加工性能的影响规律 |
5.2.3 电极转速对加工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虚拟仪器的飞行控制组件综合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设备现状 |
1.2 测试系统的技术要求 |
1.2.1 系统基本功能 |
1.2.2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系统总体设计 |
2.1 虚拟仪器以及其开发平台 |
2.1.1 虚拟仪器基本概念 |
2.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
2.1.3 虚拟仪器系统构成 |
2.1.4 虚拟仪器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
2.1.5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2.2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2.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2.3 小结 |
第三章 BMK&429 板卡的硬件设计 |
3.1 DSP 信号处理子模块 |
3.1.1 DSP 芯片的选择 |
3.1.2 DSP 主机接口 |
3.1.3 程序自举加载 |
3.2 采用PCI2040 实现PCI 总线接口 |
3.2.1 PCI2040 实现PCI 总线与DSP 之间的无缝连接 |
3.2.2 PCI2040 的配置空间 |
3.2.3 PCI2040 配置流程 |
3.2.4 PCI2040 实现PC 机与DSP 之间的数据传输 |
3.3 CPLD 实现逻辑控制功能 |
3.3.1 EPM3128A 的内部结构 |
3.3.2 在线可编程 |
3.4 BMK 模块设计 |
3.4.1 BMK 模块接收时序 |
3.4.2 BMK 模块电路设计 |
3.5 ARINC429 模块设计 |
3.5.1 ARINC429 数字信息传输规范 |
3.5.2 ARINC429 模块电路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其它板卡硬件设计 |
4.1 电源控制与一次性指令板卡设计 |
4.2 A/D 与D/A 板卡设计 |
4.3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基于VISA 的VPP 仪器驱动程序开发 |
5.1.1 VISA 概述 |
5.1.2 VPP 系统联盟的仪器驱动器规范 |
5.1.3 使用NI_VISA 开发板卡的驱动程序 |
5.2 BMK&429 板卡应用软件设计 |
5.2.1 PC 机与BMK&429 板卡通信命令字 |
5.2.2 应用软件设计中的主要函数 |
5.2.3 自检程序设计 |
5.2.4 功能测试程序设计 |
5.3 飞控组件综合测试系统软件搭建 |
5.4 飞控组件动态性能测试 |
5.5 小结 |
第六章 BMK&429 板卡调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
6.1 BMK&429 板卡调试 |
6.1.1 BMK 模块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6.1.2 429 模块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
6.2 BMK&429 测试结果分析 |
6.2.1 BMK 模块测试结果分析 |
6.2.2 429 模块测试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 |
(4)基于DSP的语音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音检测研究现状 |
1.2.2 DSP技术的发展例程及应用领域 |
1.2.3 PCI总线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语音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2.1 语音检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2 TMS320VC5416DSP |
2.2.1 VC5416简介 |
2.2.2 片内外设 |
2.3 DSP系统的基本硬件设计 |
2.3.1 电源模块设计 |
2.3.2 复位电路设计 |
2.3.3 CPLD逻辑控制电路 |
2.3.4 存储器接口设计 |
2.4 语音CODEC与输入输出单元设计 |
2.4.1 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 |
2.4.2 AIC23结构与特点 |
2.4.3 AIC23与DSP连接 |
2.5 PCI总线接口设计 |
2.5.1 并行主机接口HPI |
2.5.2 PCI2040与HPI接口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驱动程序设计 |
3.1 PCI总线及桥芯片PCI2040 |
3.1.1 PCI总线协议 |
3.1.2 PCI2040简介 |
3.1.3 PCI2040配置寄存器 |
3.1.4 PCI2040使用 |
3.2 WDM驱动程序原理 |
3.2.1 驱动程序概述 |
3.2.2 WDM驱动程序结构及层次模型 |
3.2.3 WDM驱动程序开发工具选择 |
3.3 语音检测系统PCI驱动程序设计 |
3.3.1 PCI设备资源的获得 |
3.3.2 PCI设备的操作 |
3.3.3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通信 |
3.4 语音实时采集的实现 |
3.4.1 软件设计及实现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语音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 |
4.1 语音检测理论基础 |
4.1.1 语音信号特点与模型 |
4.1.2 语音信号短时分析 |
4.1.3 噪声特征 |
4.2 基于短时能量和过零率双门限端点检测 |
4.3 基于谱熵的端点检测 |
4.4 端点检测在DSP上的实现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分析 |
5.1 系统功能模块 |
5.2 DSP底层软件调试 |
5.2.1 常用寄存器初始化 |
5.2.2 McBSP初始化 |
5.2.3 AIC23初始化 |
5.2.4 BOOTLOADER |
5.3 驱动程序调试及安装 |
5.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5.4.1 问题1-无法进入仿真环境 |
5.4.2 问题2-CPLD很烫 |
5.4.3 问题3-复位无效 |
5.4.4 问题4-无法自启动 |
5.5 设计中的心得 |
5.5.1 硬件系统设计 |
5.5.2 PCB板设计 |
5.5.3 硬件模块调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PCB板实物图 |
(5)PCI 2040及其在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PCI 2040功能简介 |
1.1 复位及初始化 |
1.2 局部片选 |
1.3 访问过程 |
2 具体实现方法 |
3 基于WDM的PCI驱动程序设计 |
4 结束语 |
(6)基于PCI总线的激光打标控制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激光打标系统的一般组成 |
1.3 目前激光打标的几种控制方式 |
1.4 本文选题来源、意义和目的 |
1.5 论文安排 |
2 控制卡的PCI 接口电路设计 |
2.1 PCI 局部总线特点及实现方法 |
2.2 PCI 规范简介 |
2.3 PCI 接口控制芯片 PCI2040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卡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激光打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DSP 数据处理系统电路设计 |
3.3 DSP 与PC 机的通信电路设计 |
3.4 其它硬件电路 |
3.5 PCI 板卡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控制卡的软件系统设计 |
4.1 Windows 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4.2 PCI2040 驱动程序 WDM 的开发 |
4.3 DSP 自举上载程序设计 |
4.4 DSP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5 CPLD 程序设计 |
4.6 实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项目 |
(7)基于PCI总线的高速图像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概述 |
1.3 DSP 在数字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 PCI 总线相关技术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结构 |
2.1 系统工作原理 |
2.2 系统工作流程 |
2.3 系统硬件构成 |
2.4 系统软件构成 |
2.5 系统软件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性能描述 |
3.2 视频采集解码模块 |
3.3 FIFO 存储模块 |
3.4 DSP 图像处理模块 |
3.5 CPLD 采集控制模块 |
3.6 PCI 总线模块 |
3.7 高速PCB 板的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I~2C 总线实现视频解码芯片的初始化配置 |
4.2 CPLD 控制程序设计 |
4.3 视频图像数据采集处理程序的实现 |
4.4 PCI 设备WINDOWS 通用驱动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运行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图 |
(8)嵌入式高精度时统控制与信号处理板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时统系统的应用 |
1.3 时统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GPS系统技术分析 |
2.1 GPS的系统构成 |
2.1.1 GPS卫星及其星座 |
2.1.2 地面监控系统 |
2.1.3 GPS信号接收机 |
2.2 GPS系统定位与授时原理 |
2.3 GPS接收机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硬件实现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介绍 |
3.2.1 TMS320VC5416简介 |
3.2.2 增强型8/16位主机接口技术 |
3.2.3 DSP程序的上电加载 |
3.3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
3.4 PCI接口设计 |
3.4.1 PCI总线概述 |
3.4.2 接口芯片PCI2040简介 |
3.4.3 PCI2040接口电路设计 |
3.5 GPS数据采集设计 |
3.5.1 多通道缓冲串口 |
3.5.2 串行异步收发器MAX3111 |
3.5.3 TMS320VC5416与MAX3111接口设计 |
3.6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6.1 数模转换 |
3.6.2 模数转换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I驱动程序设计以及应用程序开发 |
4.1 PCI驱动程序设计 |
4.1.1 WDM驱动程序介绍 |
4.1.2 WDM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
4.1.3 DriverStudio驱动程序开发的关键技术 |
4.2 系统应用程序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精度时间同步和守时功能实现 |
5.1 时间同步和守时功能实现方法 |
5.1.1 时间同步信号产生 |
5.1.2 守时功能实现 |
5.2 GPS信号对时统精度的影响 |
5.2.1 GPS信号的可用性 |
5.2.2 GPS信号引起的误差分析 |
5.2.3 GPS信号引起的误差修正 |
5.3 高稳晶体对时统精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电路板图 |
(9)基于DSP和PCI总线的同步数据采集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硬件设计 |
1.1 采集卡总体结构 |
1.2 PCI接口设计 |
1.3 CPLD逻辑设计 |
2 DSP程序设计 |
3 结束语 |
(10)基于PCI总线的DSP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数据采集系统研究的意义 |
1.2 DSP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 |
1.2.1 DSP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2 DSP芯片的应用领域 |
1.3 PCI总线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PCI总线技术 |
2.1 PCI总线的发展 |
2.2 PCI总线的结构和特点 |
2.2.1 PCI总线的结构 |
2.2.2 PCI总线的特点 |
2.3 PCI总线规范 |
2.3.1 PCI总线信号 |
2.3.2 总线命令 |
2.3.3 PCI总线传输 |
2.4 PCI总线配置 |
2.4.1 PCI地址空间 |
2.4.2 配置空间 |
2.4.3 必须配置的寄存器及其实现 |
3 数据采集卡系统设计 |
3.1 硬件系统设计 |
3.2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 |
3.2.1 多通道缓冲串El(McBSP) |
3.2.2 并行主机接口(HPI) |
3.3 A/D转换器TLV1572 |
3.4 前向通道电路 |
3.5 PCI接口芯片 |
3.5.1 PCI接口实现方式及主流接口芯片 |
3.5.2 PCI2040芯片功能 |
3.6 PCI2040接口电路设计 |
3.6.1 PCI2040与DSP的连接 |
3.6.2 PCI2040与PCI连接器的连接 |
3.7 系统电源及复位电路设计 |
3.7.1 电源电路 |
3.7.2 复位电路 |
3.8 数据采集软件系统设计 |
3.8.1 多通道缓冲串口的配置 |
3.8.2 数据采集部分程序 |
4 系统驱动程序设计 |
4.1 驱动程序概述 |
4.1.1 驱动程序的基本概念 |
4.1.2 驱动程序的发展 |
4.2 WDM设备驱动程序 |
4.2.1 WDM驱动程序的层次模型 |
4.2.2 WDM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
4.3 PCI设备驱动程序的硬件特性及驱动程序的特点 |
4.3.1 PCI设备驱动程序的硬件特性 |
4.3.2 PCI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
4.4 WDM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
4.4.1 几种主要的开发工具 |
4.4.2 DriverStudio简介及组成 |
4.5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4.5.1 PCI设备资源的获得 |
4.5.2 映射内存的访问 |
4.5.3 应用程序与设备驱动程序的通信技术 |
5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及系统调试 |
5.1 概述 |
5.2 系统功能模块 |
5.3 系统应用程序界面设计 |
5.3.1 系统程序流程图 |
5.3.2 系统应用程序界面 |
5.3.3 主机接口参数配置 |
5.3.4 数据显示 |
5.4 系统调试 |
5.4.1 对直流信号的采集 |
5.4.2 对任意信号的采集 |
6 结束语 |
6.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的难点 |
6.2 完成的工作 |
6.3 改进与完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 5V信号环境下的直流指标 |
附录B 系统电路原理图 |
附录C 多通道缓冲串口的配置寄存器 |
四、PCI2040在DSP与PCI总线接口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和PCI的箭地接口卡设计[D]. 李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2]直流运动电弧铣削加工系统构建与工艺实验[D]. 王用贤. 清华大学, 2009(03)
- [3]基于虚拟仪器的飞行控制组件综合测试系统研制[D]. 张小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4]基于DSP的语音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于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5]PCI 2040及其在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卡中的应用[J]. 李朝阳,张玉. 舰船电子对抗, 2007(05)
- [6]基于PCI总线的激光打标控制卡的研究[D]. 汪隽.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7]基于PCI总线的高速图像采集系统[D]. 陈大可. 辽宁工学院, 2007(02)
- [8]嵌入式高精度时统控制与信号处理板设计实现[D]. 魏玉阔.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9]基于DSP和PCI总线的同步数据采集卡设计[J]. 王宏,许飞云,贾民平.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7(01)
- [10]基于PCI总线的DSP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赖晓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