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人性问题的探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话题,它是关于世界何以存在、人何以存在、并以何为背靠安居于这个世界等问题的追问和思索,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被发现、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出来,人类那颗知觉灵明的“心”也不断得以挺立。殷周之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心”已从表示身体器官之心脏本意而引申出表示人的思维器官、精神意识、道德观念等多种内涵,从而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进入了人性觉醒的时期。孔子以仁为核心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确立了儒家思想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向,从而首开儒家心学之思的大门,奠定了儒家后学论“心”的基调。孟子则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给予继承和发展,创立了以“心”为核心概念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君子所性,仁义礼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有关心性思想命题。此后,儒家心性之学不断被发扬光大,特别是宋明儒者和当代新儒家,他们都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给予继承和发展。由孟子心学开出的儒家传统文化,虽有其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理论内核至今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整个民族心灵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始终成为我们民族挥之不去、唤之即来的深层文化心态,成为我们民族生生不已的动力之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羊易牛[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20)
- [2].“征于色”之“征”[J]. 中学语文 2017(28)
- [3].《孟子译注》的训诂特色及探原——以《孟子正义》为参照[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0)
- [4].“大而化之”的三种误用[J]. 新闻与写作 2015(11)
- [5].词语考释两则[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6].“(走毕)”、“跸”、“辟”小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11)
- [7].攘鸡[J].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16)
- [8].中华书局新书推介[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09)
- [9].“民惟邦本”:政治的民本含义——孟子民本之学的政治哲学阐释[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0].“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释义之辨误[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9)
- [11].“二三”是动词吗?[J]. 中学语文 2013(34)
- [12].杨伯峻《孟子译注》考证一则[J]. 济宁学院学报 2019(06)
- [13].“摩顶放踵”解[J]. 语言历史论丛 2009(00)
- [14].论孟子的天下观[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5].先秦词语辨释三则[J]. 中国训诂学报 2013(00)
- [16].孔孟“大人”观之比较[J]. 东岳论丛 2016(11)
- [17].《孟子》“无耻之耻,无耻矣”义辨[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