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品种更替是小麦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必然趋势,在品种更替过程中,一些性状表现不符合生产实践需要的品种得到了更换,同时,一些特征性状生产性能优秀的品种得到了更新。品种资源生态型作为作物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小麦品种生态型是小麦生态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伴随着作物气候生态的研究的深入,品种资源生态型演化作为分析小麦生态规律和研究小麦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探究小麦生态型演化规律对于充分发挥各种生态类型品种适应性的优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小麦品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小麦生产的重要途径。品种在冬春性、成熟期等方面表现出与小麦气候条件的密切关系,是构成小麦品种区划类型的条件和依据。因此,品种资源生态型变化和不同麦区间差异显著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代表性。本文基于时间序列的江苏小麦品种利用更新资料,通过对研究区1978年至2005年先后推广的288个小麦品种,选取反映小麦生育特性的冬春性、成熟期两个生态指标,具体分析冬性、半冬性、偏春性、春性、中熟、早熟、晚熟、中早熟、中晚熟九个生态型的变化。同时,选取动态变化度和相对变化率两个演化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型的演化规律。采用空间布局和模糊数学评判两个模型分别分析品种生态型布局特征变化和小麦品种冬春性和成熟期频度的生态适应性问题,并通过2005年至2006年对研究区五个麦区522个样点小麦生态型现状调查,采取假设检验统计方法分析了区域差异显著性等问题。本论文研究主要结论有:1、在品种更替过程中,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由80%和30%降低为零,两种生态型逐步遭到了淘汰,而中早熟品种得到了保留,由1978年的零分布增加到2005年的46%。2、偏春性和冬性品种分别1988年至1996年和1991年至1993年和的变化较大,其动态变化度分别为1和0.66。中熟品种和中早熟品种分别在在1988年至1990年和1985年至1987年的变化较大,其动态变化度分别为为0.66和1.6。早熟品种数目在2003年至2005年减少最明显,其动态变化度为-0.66。3、盐城的中熟品种类型、南京的中早熟品种类型和淮阴的冬性品种类型的相对变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主体品种单一的地区是镇江、徐州、宿迁、苏州和无锡,在镇江地区只有中早熟主体品种分布,徐州、宿迁、苏州和无锡只有春性主体品种分布。4、在不同的麦区之间,以淮北麦区和太湖麦区以及丘陵麦区和里下河麦区的品种生态型所占比例差异最显著。在所有差异显著的不同麦区和不同生态型中,丘陵麦作区和太湖麦作区的半冬性品种比例差异最显著,其|μ|值为5.23.在所有差异不显著的不同麦区和不同生态型中,沿江及高沙麦作区和丘陵麦作区的冬性品种比例差异最不显著,其|μ|值为0.14。5、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价小麦品种冬春性和成熟期频度的生态适应性问题,经计算MinB=0.1644,表明研究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生态型频度勉强适应当前的气候生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