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

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

一、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太成,宋文渊,赵红岩,吴雷,陆路[1](2021)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比率与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水平、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比率变化,探讨二者与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关系。方法肝细胞癌患者83例,均行肝切除术治疗。出院后随访1个月,随访期间23例发生急性肝衰竭者为肝衰竭组,余60例为未发生肝衰竭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肿瘤直径等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1 d 2组血清PA水平及NK细胞比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法分析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肝细胞癌患者血清PA水平与NK细胞比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术前血清PA、NK细胞比率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价值。结果 2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NYHA心功能分级、肿瘤直径、手术方式及肝切除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术前及术后1 d血清PA水平[(157.36±10.13)、(155.97±10.08)mg/L]、NK细胞比率[(16.52±3.96)%、(15.89±4.02)%]均低于未发生肝衰竭组[(188.02±11.02)、(187.65±11.36)mg/L,(22.36±4.01)%、(21.49±4.16)%](P<0.05);2组术前血清PA水平、NK细胞比率与术后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PA(OR=1.245,95%CI:1.036~1.485,P=0.020)、NK细胞比率(OR=1.936,95%CI:1.290~2.641,P=0.003)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PA水平与NK细胞比率呈正相关(r=0.691,P<0.001)。术前血清PA、NK细胞比率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0.305 mg/L、16.175%时,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AUC分别为0.836(95%CI:0.717~0.955,P<0.001)、0.860(95%CI:0.758~0.963,P<0.001),灵敏度分别为98.3%、95.0%,特异度分别为60.9%、60.9%;二者联合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AUC为0.889,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65.2%。结论血清PA、NK细胞比率降低的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易发生急性肝衰竭,术前及术后早期监测其变化,可预测急性肝衰竭发生风险。

吴瑞[2](2021)在《新型炎症指标在MAFLD相关HCC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atic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等新型炎症指标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ALFD相关的HCC手术患者共62例。分析患者手术前的临床资料,通过ROC曲线计算四种炎症指标的AUC值,并确定各指标的最佳截断值,进行分组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组患者总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组之间患者的总体生存差异。通过AUC值和C指数值的比较,系统评估各炎症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通过约登指数计算LMR、NLR、PLR、SI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28、2.1、123.26、328.93。1.通过截断值分组后进行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MR(P<0.001)、NLR(P=0.02)、PLR(P=0.01)、SII(P=0.01)均是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界结果显示,LMR(P<0.001)和TNM分期(P=0.006)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2.KM法分析结果提示低LMR(P<0.001),高NLR组(P=0.001),高PLR组(P=0.01),高SII组(P=0.007)生存率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LMR分组中,LMR≤3.28提示与BMI(P=0.046)、高密度脂蛋白(P=0.028)、肿瘤大小(P=0.012)、总生存时间(P<0.001)、凝血酶原时间(P=0.03)、谷草转氨酶水平(P=0.03)、白蛋白水平(P<0.001)相关。4.四种炎症指标的C指数值分别为:0.68、0.63、0.62、0.65,LMR的C指数值最高。结论:四种新型炎症指标均能预测MAFLD相关HCC手术患者的预后,LMR相较与其余三种炎症指标展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对指导患者临床干预和随访有一定的价值。

王蓉[3](2021)在《522例肝细胞癌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近年来HCC患者的特征及临床有关问题。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52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AFP、AFP-L3、AFP-L3%、DCP、肝炎病毒标志、凝血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等资料,输入Excel表,借助SPSS 26.0统计软件就HCC患者的人群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病因分布及家族史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Logistics回归对HCC的肿瘤学特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绘制ROC曲线对肝癌三联检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HCC患者522例,其中患者年龄分布为20-86岁,以41-70岁多见,平均年龄为(57.72±11.24)岁。男性390例,占74.7%,女性132例,占25.3%,男女比例为2.95:1。有乙肝家族史者86例,占16.5%,肝癌家族史26例,占5.0%。其病因分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384例,占73.6%,其次为丙肝病毒(HCV)感染52例,占10.0%。2.HCC患者肿瘤最大直径(MTD)相关指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BMI、MVI、远处转移、AFP、AST、PLT与MTD呈现显着相关(P<0.05)。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MVI、AFP及PLT是MTD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是2.654(95%CI:1.455-4.838,P=0.001),3.074(95%CI:1.720-5.496,P<0.001),1.870(95%CI:1.005-3.481,P=0.048)。3.HCC合并大血管侵犯(MVI)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MTD、远处转移、AFP、DBIL、TBIL、ALB、AST、ALT与HCC合并MVI呈现显着相关(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MTD、AFP及DBIL是MVI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是2.575(95%CI:1.415-4.684,P=0.002)、2.743(95%CI:1.464-5.140,P=0.002)、3.594(95%CI:1.941-6.655,P<0.001)、2.038(95%CI:1.049-3.961,P=0.036)。4.AFP-L3%、AFP-L3、DCP、AFP的灵敏度依次为54.1%、62.3%、68.9%、70.5%,AFP、AFP-L3、DCP、AFP-L3%的特异度依次为59.6%、69.2%、73.1%、78.8%,可见单独检测时AFP的灵敏度最高,AFP-L3%的特异度最高。AFP、AFP-L3%、DCP三联诊断(串联)时的灵敏度为47.5%,特异度为94.2%;三联诊断(并联)时的灵敏度为82.0%,特异度为44.2%,结果表明三联诊断(串联)可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三联诊断(并联)可提高灵敏度。结论:1.从本研究纳入的522例HCC患者资料分析,HCC发生以50岁以上年龄段为主,男女比例接近3:1,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中,病因以HBV感染为主;2.HCC的肿瘤学特征:PLT、AFP及MVI是HCC患者MTD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数目、MTD、AFP及DBIL是HCC合并MVI的独立影响因素;3.“肝癌三联检”的诊断效能:AFP、AFP-L3%及DC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刘皎皎[4](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胡雅娟[5](2021)在《凝血功能及其相关基因THBS4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厦门地区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包括凝血功能在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THBS4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关联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0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病例和300例慢性乙肝感染对照进行调查,收集了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疾病史、肿瘤家族史等)及临床资料(包括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及临床病理资料等),分析HCC组和CHB组的分布差异2.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血液学指标、肝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与肝细胞癌发病的相对危险度(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个血清标志物进行联合分析,评估多指标联合建模对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3.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中提取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THBS4基因多态性,比较HCC组和CHB组人群中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究凝血功能及THBS4基因型与HCC的关联。结果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FIB-4指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和总胆红素,P值均小于0.05。在乙肝感染患者中,年龄越高,HCC的发病风险越大(OR=1.019,95%CI(1.004,1.035));随着凝血酶原时间增长(OR=1.480,95%CI(1.244,1.761))、纤维蛋白原(OR=1.615,95%CI(1.303,2.001))及FIB-4指数(OR=1.126,95%CI(1.028,1.232))值增高,肝癌的发生风险增加;白细胞计数(OR=0.918,95%CI(0.854,0.986))及总胆红素(OR=0.982,95%CI(0.973,0.992))降低也提示肝癌发生风险增加。2.THBS4基因多态性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人群中携带rs1866389 GC基因型可显着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其患癌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3.57倍(95%CI:1.51-8.49),按年龄、肿瘤家族史和糖尿病史调整后AOR为3.01(95%CI:1.25-7.24);携带rs7736549 CA基因型和AA基因型的HBV感染人群肝癌发病风险分别是携带CC基因型的1.89倍(95%CI:1.30-2.73)和2.43倍(95%CI:1.48-4.00),经年龄、肿瘤家族史和糖尿病史调整后关联依然存在,AOR分别为2.01(95%CI:1.37-2.94)和2.44(95%CI:1.47-4.06)。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HBV感染人群携带rs1866389C等位基因的罹患HCC的风险是携带G等位基因型的1.73倍(95%CI:1.22-2.44),携带rs7736549 A等位基因罹患HCC的风险是携带C等位基因型的1.55倍(95%CI:1.23-1.95)。3.模型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凝及血功能指标及肝功能指标构建的血液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基于THBS4基因型及血液学指标构建的全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均优于FIB-4指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0)。结论1.年龄、FIB-4指数、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是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组凝血功能降低。2.rs1866389和rs7736549的基因型与HCC发病风险相关,在慢性乙肝感染人群中携带rs1866389 GC基因型、rs7736549 AA及CA基因型可显着增加HCC的发病风险。3.不同诊断模型对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全模型优于血清学模型优于FIB-4指数模型,提示凝血功能及其相关基因THBS4多态性对H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将其纳入HCC诊断模型中能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黄跃[6](2021)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肝细胞癌分化等级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对预测肝细胞癌(HCC)病理分化等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行肝部分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42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70)和验证组(n=72),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增强CT图像应用3D slicer软件沿肿瘤轮廓最大的层面和该层面分别向上、向下5 mm的层面勾画感兴趣区域(ROI),对ROI图像进行预处理后提取动脉期(AP)及门静脉期(VP)的影像组学特征。首先对所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影像组学特征运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降维,筛选出对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化等级最有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后,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HCC,构建基于AP、VP、AP+VP的影像组学模型,从中筛选出预测效能最佳的影像组学模型。同时筛选出对预测HCC病理分化等级最有意义的临床特征后,构建临床模型(Clinical)。然后,结合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融合模型AP+Clinical、VP+Clinical、AP+VP+Clinical,在3个融合模型中进行比较,筛选出预测效能最佳的融合模型。最后,绘制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融合模型这3种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预测病理分化等级的ROC曲线,并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甲胎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肝细胞癌低分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模型,其在训练组AUC为0.673(95%CI:0.597~0.743),灵敏度:88.57%,特异度:40.00%,约登指数:0.286;在验证组AUC为0.567(95%CI:0.445~0.683),灵敏度:68.57%,特异度:51.35%,约登指数:0.199。在AP、VP、AP+VP影像组学模型中,AP+VP模型预测分化等级的效能最佳,在训练组,AP+VP模型预测分化等级的AUC为0.825(95%CI:0.760-0.879),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74.00%,约登指数为0.540;在验证组的AUC为0.748(95%CI:0.632-0.843),灵敏度为74.29%,特异度为75.68%,约登指数为0.500。在AP+Clinical、VP+Clinical、AP+VP+Clinical这3个融合模型中,AP+VP+Clinical模型预测分化等级的效能最佳,在训练组的AUC为0.837(95%CI:0.773-0.889),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69.00%,约登指数为0.547;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745(95%CI:0.629-0.841),灵敏度为57.14%,特异度为86.49%,约登指数最高为0.436。最后对Clinical、AP+VP、AP+VP+Clinical这3种模型进行比较,其中AP+VP模型预测效能最佳,所构建的模型由14个与病理分化等级显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成,模型在训练组AUC为0.825(95%CI:0.760~0.879),灵敏度:80.00%,特异度:74.00%,约登指数:0.540;在验证组AUC为0.748(95%CI:0.632~0.843),灵敏度:74.29%,特异度:75.68%,约登指数:0.500。结论:增强CT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分化等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中基于动脉期+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分化等级的预测效能最佳。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建立的模型可以无创、简便、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分化等级,对指导个性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梅学鹏[7](2021)在《探究SF、NLR、PLR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SF、NLR、PLR三项指标在鉴别原发性肝癌和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及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外周血PLR、NLR和SF及相关指标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各指标使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SF、NLR、PLR与肝泡型包虫病和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将多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在两种疾病中的鉴别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进行鉴别效能对比。最后,评价最优方案对AFP阴性PHC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24例,其中肝泡型包虫病患者1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88例(其中AFP阴性占45例,占23.93%),男141例(43.5%),女183例(56.5%),年龄范围为777岁,平均(47.9±14.1)岁。通过单因素t检验分析肝泡型包虫病组和原发性肝癌组中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SF、PLR、淋巴细胞、血小板、WBC、AST、ALT在二组中存在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PHC组SF、AST、ALT指标水平高于肝泡型包虫病组,HAE组PLR、淋巴细胞、血小板、WBC水平高于PHC组;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表明,SF、PLR可作为鉴别PHC和HAE的独立指标(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F、PLR以及SF联合PLR在鉴别肝泡型包虫病组和原发性肝癌组的效能发现,S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651(95%CI:0.5910.712,P<0.0001)、P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23(95%CI:0.7780.868,P<0.0001)、SF联合P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44(95%CI:0.8000.887,P<0.0001),提示将二者指标联合能有效提升其两组疾病的鉴别效能。使用R语言绘制三个方案的校准曲线,SF联合PLR鉴别效用最佳;将AFP阴性肝癌患者纳入模型绘制ROC曲线进行验证评估,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提示联合诊断方案对于AFP阴性原发性肝癌与肝泡型包虫病的鉴别有着良好的鉴别效能;综合对比三组鉴别方案,联合诊断方案为最优鉴别方案。结论:SF、PLR两个指标在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泡型包虫病两种疾病时存在意义,NLR无明显差异;两者联合可提高对两种疾病的鉴别效能。

刘永倩[8](202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分级及术后复发预测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分级的预测研究[目 的]HCC在根治性肝切除术后,仍有70%的高复发率,并导致了很低的无复发生存期,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是微血管浸润,目前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研究多仅局限于MVI阳性或阴性的预测,关于MVI分级高低预测的研究相对缺乏。在肝切除术前如能尽早地预测MVI分级的高低可更好地预测肝癌早期复发,有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故本研究旨在探讨HCC患者MVI分级预测的独立危险因素。[方 法]对11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AFP、肝炎和肝硬化有无)、影像特征(肿瘤直径、数量、包膜)及病理分级,所有病例均分为M0(无MVI)、M1(MVI低危组)和M2(MVI高危组)三组。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进行单因素秩和分析,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这些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参数检出影响肝癌MVI级别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肿瘤直径范围预测MVI分级的效能。[结 果]单因素秩和检验显示MVI三组分级患者在肿瘤包膜、直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病理Edmondson分级在MVI不同分级之间也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37),其余因素在MVI不同分级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包膜、直径及病理诊断为影响肝癌MVI级别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肿瘤越大,MVI级别越高;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MVI级别越高;肿瘤分化程度越低,MVI级别越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肿瘤直径预测MVI分级有中等的准确度,预测MVI分级的肿瘤直径最佳临界值为3.9cm,即直径>3.9cm可预测为MVI 2级,此时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48.9%。[结 论]肿瘤直径、包膜可作为肝癌术前评估MVI级别的有用预测指标,与术后Edmondson病理分级具有同样的预测效能。预测MVI级别的最佳肿瘤直径阈值为3.9cm。第二部分: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像病理预测研究[目 的]由于目前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尚存在很多争议,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临床指标、MRI肿瘤最大直径及ADC值、术后病理组化指标对肝细胞肝癌(HCC)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预测价值,从而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随访和干预,以降低复发率,提高肝癌患者的术后总体疗效。[方 法]对150例肝癌术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AFP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平均ADC值及最小ADC值、微血管浸润(MVI)分级、Edmondson病理组织学分级、ki67。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肿瘤最大直径、ki67、最小ADC值及平均ADC值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肝切除术后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利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再利用Cox 比例危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预测肝癌切除术后的生存预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绘制肿瘤最大径的ROC曲线,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肿瘤最大直径预测术后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6.2cm,其AUC为0.643,P=0.007,即最大直径≥6.2cm可预测为肿瘤术后复发,此时敏感度为62.7%,特异度为70%;ki67预测术后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35%,其AUC为0.649,P=0.005,即Ki67>35%可预测为肿瘤术后复发,此时敏感度为46.4%,特异度为77.5%;最小ADC值预测术后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0.818X 10-3mm2/s,其AUC为0.651,P=0.005,即最小ADC值<0.818 × 10-3mm2/s可预测为肿瘤术后复发,此时敏感度为43.6%,特异度为85%;平均ADC值预测术后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1.128×10-3mm2/s,其 AUC 为 0.652,P=0.004,即平均 ADC 值<1.128×10-3mm2/s 可预测为肿瘤术后复发,此时敏感度为62.7%,特异度为62.5%。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ki67、MVI分级、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直径、最小ADC值和平均ADC值是影响HCC患者RFS的重要高危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肿瘤的最大直径、MVI、ki67是肝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RFS)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 论]术前AFP、肿瘤的最大直径、MVI和ki67可以作为预测HCC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有助于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的管理,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随访和干预。

郑春华[9](2020)在《术前PLR和APRI预测肝细胞癌TACE术预后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首次行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HCC并首次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中、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9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PLR和APRI的最佳诊断界限值并分析TACE术前PLR和APRI及各临床病理参数与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对比不同病例组之间的总体生存时间及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归纳影响TACE术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相关预后指标对TACE术后预测的价值。结果:1.根据129例首次行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的临床数据绘制ROC曲线,确定了 PLR和APRI的最佳界限值各为88.59和0.77,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和0.612。并以最佳界限值为界进行分组,分析低PLR组和高PLR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3%、51.8%、45.78%和 73.91%、21.73%、13.04%,低 APRI 组和高APRI 组的 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77.31%、62.88%、41.23%和62.5%、31.5%、12.5%。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患者在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AFP等临床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肿瘤大小(P=0.019)、肿瘤数量(P=0.036)、PLR(P=0.000)和 APRI(P=0.005)与术后 OS 有关,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将上述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LR>88.59(P=0.000)和 APRI>0.77(P=0.003)预示 HCC 患者 TACE 术后的预后差,提示术前高PLR和高APRI均为影响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PLR>88.59和APRI>0.77时可预测HCC患者经TACE术后预后差。2.术前PLR和APRI是预测HCC经TACE治疗后预后新的、廉价的参考指标。

王亚平[10](2020)在《HBcAb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94例。根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n=22)、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n=68)、免疫控制期(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n=41)和再活动期(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n=23),同时纳入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n=16)、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n=15)、肝细胞癌患者(n=9)。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检测其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定量,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CD4+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分析HBc Ab定量水平在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HBcAb中位数水平分别为:免疫耐受期2.16 lgIU/mL,免疫清除期2.77 lgIU/mL,免疫控制期2.62 lgIU/mL,再活动期3.19 lgIU/mL,代偿期肝硬化3.0 lgIU/mL、失代偿期肝硬化3.69 lgIU/mL,肝细胞癌2.25 lgIU/mL。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患者的HBcAb水平显着高于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控制期(p<0.01)。2.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的患者,PLT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1),由高至低依次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控制期、再活动期和免疫清除期。进行多重比较后发现,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p<0.01)、免疫控制期与免疫清除期(p<0.05)的P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PLT在慢性HBV感染时期与HBV相关肝硬化、肝癌时期平均水平分别为188×109/L、113×109/L,存在显着差异(p<0.01)。3.在4期慢性HBV感染者中,HBc Ab水平与ALT(r=0.521,p<0.001)、AST(r=0.504,p<0.001)水平显着相关;与GGT(r=0.39,p<0.001)低度相关,与AFP(r=0.292,p<0.001)、PTA(r=0.187,p<0.001)、PLT(r=0.257,p<0.001)水平微弱相关。提示HBc Ab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4.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区分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血清HBcAb定量水平的AUROC为0.930(95%CI:0.871~0.988,p<0.001),约登指数为0.734,最佳临界值为2.57 log10IU/ml,特异性为0.955,敏感度为0.779。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区分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HBc Ab定量水平的AUROC为0.840(95%CI:0.729~0.951,p<0.001),约登指数为0.628,最佳临界值为2.98log10IU/ml,特异性为0.976,敏感度为0.652。结论1.慢性HBV感染的不同时期,HBcAb水平存在差异。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患者HBcAb定量水平显着高于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控制期。2.慢性HBV感染的不同时期,PLT水平存在差异。免疫耐受期、免疫控制期PLT水平明显高于免疫清除期。3.在4期慢性HBV感染者中,HBcAb水平与ALT、AST水平显着相关,与GGT低度相关,与AFP、PTA、PLT水平微弱相关。表明HBc Ab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4.HBcAb水平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肝炎活动密切相关。HBcAb定量水平可用于区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二、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比率与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急性肝衰竭评估及分组
        1.2.2 血清PA水平检测
        1.2.3 NK细胞比率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NYHA心功能分级、手术方式、肝切除范围等临床资料比较
    2.2 2组术前及术后1 d血清PA水平、NK细胞比率比较
    2.3 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PA水平与NK细胞比率的相关性分析
    2.5 术前血清PA、NK细胞比率预测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ROC曲线分析
3 讨 论

(2)新型炎症指标在MAFLD相关HCC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数据收集
        2.3.1 LMR、NLR、PLR、SII的计算方法
        2.3.2 TNM分期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病例特征
    3.2 绘制LMR、NLR、PLR、SII等炎症指标的ROC曲线
    3.3 LMR、NLR、PLR、SII等炎症指标最佳截断值的确定
    3.4 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单因素分析
        3.4.2 多因素分析
    3.5 各炎症指标的KM生存曲线
    3.6 高低LMR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特征分比较
    3.7 炎症指标预测总生存时间的能力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MAFLD与HCC
    4.2 NLR、PLR与HCC
    4.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4.4 LMR与HCC
    4.5 总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原发性肝癌 TNM 分期
综述 新型炎症标志物在 NAFLD 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522例肝细胞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内容
    1.4 数据录入与管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CC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HCC患者肿瘤最大直径(MTD)影响因素分析
    2.3 HCC合并大血管侵犯(MVI)影响因素分析
    2.4 AFP、AFP-L3%、DCP对于HCC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3.1 HCC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HCC患者的肿瘤学特征分析
    3.3 AFP、AFP-L3%、DCP对于HCC的诊断效能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相关HCC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凝血功能及其相关基因THBS4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风险模型构建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THBS4 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反应蛋白(TSPs)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肝细胞癌分化等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3 分组依据
    1.4 CT成像技术
    1.5 影像预处理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1.6 影像组学特征的预处理
    1.7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及模型的构建
    1.8 临床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模型建立
    1.9 融合模型的构建
    1.10 3种模型预测效能的比较
    1.11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因素基线资料及临床模型的构建
    2.2 影像组学模型构建
    2.3 融合模型的建立
    2.4 各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分化等级的效能
    2.5 3种模型预测效能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T影像组学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7)探究SF、NLR、PLR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分析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SF、PLR、NLR及相关指标在两种疾病中的水平比较
    3.3 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SF、PLR、NLR及相关指标在两种疾病的差异性
    3.4 SF、PLR在两种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3.5 SF联合PLR在两种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3.6 SF、PLR联合鉴别方案与独立鉴别方案效用对比
        3.6.1 对比三组鉴别方案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
        3.6.2 绘制各组鉴别方案的校准曲线图
    3.7 AFP阴性HCC患者应用联合诊断的效果评价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A 综述肝癌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分级及术后复发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分级的预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像病理预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预测的研究及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术前PLR和APRI预测肝细胞癌TACE术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的特征
    3.2 PLR和APRI最佳界限值
    3.3 单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炎症指标预测肝细胞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0)HBcAb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标准
        1.5 标本采集
    2 研究方法
        2.1 HBcAb定量检测
        2.2 其他检测
        2.3 收集资料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统计
        1.1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1.2 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1.3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的HBcAb定量及其他病毒学指标的比较
        1.4 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HBcAb定量及其他病毒学指标的比较
        1.5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
        1.6 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
    2 HBcAb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1 慢性HBV感染不同时期患者HBcAb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2 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患者HBcAb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所有受试者HBcAb与 ALT的相关性分析
    3 HBcAb的诊断价值
        3.1 HBcAb在区别自然史不同阶段中的诊断价值
        3.2 HBcAb在区别诊断HBV相关肝硬化、肝癌中的价值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细胞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比率与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相关性分析[J]. 王太成,宋文渊,赵红岩,吴雷,陆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7)
  • [2]新型炎症指标在MAFLD相关HCC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D]. 吴瑞. 南昌大学, 2021(01)
  • [3]522例肝细胞癌临床分析[D]. 王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凝血功能及其相关基因THBS4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D]. 胡雅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肝细胞癌分化等级的应用研究[D]. 黄跃.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探究SF、NLR、PLR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D]. 梅学鹏. 青海大学, 2021(01)
  • [8]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分级及术后复发预测的研究[D]. 刘永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9]术前PLR和APRI预测肝细胞癌TACE术预后的临床意义[D]. 郑春华. 延边大学, 2020(05)
  • [10]HBcAb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研究[D]. 王亚平.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