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在当前德育工作则处于效率低下的困境,因此寻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及途径,具有理论及现实的紧迫性。校园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教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调动高中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参与性,“寓教于乐”,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的需求层次论,只有建立在以学生实际需求上的德育,才是学生易于接受并内化的德育模式。通过对YQ中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思想道德和健全的心理,是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智力、心理等德育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家庭环境下,是符合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是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的内容和方法。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以及结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德育的内涵、德育的重要意义、我国当前高中生德育的现状及学校德育的不足,提出了校园节日活动对德育的作用的全新视角。第一章在对相关的德育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些理论是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指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性及创新性,并分析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第二及第三章主要通过对YQ中学在校园节日活动前后的高中生的需求、心理、智力、人际关系等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分析校园节日活动对高中生德育的影响。第四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思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德育才是较好的德育工作模式。结语主要结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简要分析了以校园节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综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