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题目: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思想史

作者: 王雪

导师: 张岂之

关键词: 淮南子,刘安,道家,学术观,合道,儒道融合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淮南子》是西汉社会由初期向中期转型时各种思潮激荡下的产物,理论的转变是围绕着当时面临的政治和思想的现实课题而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它既是对先秦及秦汉诸子思想的一次融合和总结,又是对早期道家思想的重要继承与发展,在理论上对道家做出了一些重大的突破。 本文以“原道”为《淮南子》的思维起点,以“循道”为宇宙万物最高的行为原则,而以“合道”为自然与社会的最终目标,由此突显了《淮南子》的道家思维特质。这种特征表现为“通”的观念,反映出《淮南子》的道家性质和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揭示了《淮南子》在注重理论的现实运用上,有重“宜”的思维特点。《淮南子》强调理论的适用性,对老庄理论进行了考验,从而将玄远与现实统一起来,开显出道家发展的新动向。 本论文包括导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导言概述了《淮南子》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主体部分首先从汉初对待诸侯与诸子的态度分析入手,揭示了《淮南子》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渊源。对待诸侯与诸子的不同态度是《淮南子》不同于董仲舒的重要表现,暗示着此书及作者的命运。其次,指出了此书具有“通”的学术观,它既源于庄子,但又对其做了重大的推进,赋予了“通”以积极进取的内涵,并使之系统化,贯穿于各个层次,体现为物物相连、天人相通、会通诸子和贯通古今等方面,是其整体思维模式的重要表现,从而深入地揭示了此书的主旨。再次,以“道”在各个层次的表现与运用为核心,展现出《淮南子》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发展又与对诸子思想的吸收联系在一起,尤其表现为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上。《淮南子》对先秦道家所预设的形而上之“道”进行了较老庄更广泛、更深入的揭示,展开了对本体之道和本原之道的特征和功能的描述,由此构成了系统的宇宙生成演化模式。以阴阳五行的运用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这是对原始道家的发展,形成了整体主义和平等的自然观。在对知与道的认识方面,重视普通知识的现实积极的作用,强调学习的必要性,但主张“大智”反对“小慧”。知的最终目的是得道,而道是对一般知的超越。道落实于人事的层面上,表现为对人自身的认识、对治国的之道的探讨和重视道德建设等方面。在对人性和人生哲学的探讨上,《淮南子》一方面主张自然之性,但又认为外在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人性。同时吸纳儒家的仁义,作为人性的内容,并认为“性合于道”的真人境界是个体存在价值的最高实现。在治国之道上,坚持道治原则,吸收法治的合理观念,但以道统法,重视仁义在现实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本末关系上论证了三者间的关系,确立了“无为而自治”的重要地位。无为既是一种原则,又是道的体现,是道的落实的重要途径,“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是政治实践的目标。在道德建设上,一方面坚守自然道德,同时又注重对儒家社会道德的利用,重视儒家的人伦观念和风俗化民的功能,提倡以诚化民,注意到了道德提升的层次性,并以“与道合一”作为最高的道德目标。 《淮南子》中儒道二家由相抗到相补,再到初步相融,体现了儒道共同发展的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淮南子》对儒家的吸收是有局限的,在社会政治实践中认识到仁义道德的必不可缺,但没有从理论上对儒道融合进行系统论证,因此,儒道相争的特征亦较为突出。而魏晋玄学开始从自然本体的角度论证儒家名教存在的本根性,从而完善了儒道思想融合的理论体系。 《淮南子》对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的积极探索,至今仍值得人们吸取与借鉴。

论文目录:

导言

一、百年来《淮南子》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主体、结构特点与方法

第一章 淮南王与《淮南子》

一、淮南国与淮南王的命运

二、淮南王刘安的学术活动和背景

三、《淮南子》的学派归属:道家、还是杂家?

第二章 “通”的学术观

一、“万物有以相连”

二、“天之与人有以相通”

三、“合道一体”的诸子观

四、“通古今之论”

第三章 自然哲学

一、道本论

二、道生成论与气生成论

三、“物无贵贱”

四、有机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五、对自然知识与技术的态度

第四章 论知与道

一、“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

二、“依道废智”与“动智所由,谓之道”

三、类推论

四、以“道”为标准的真理观

五、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

第五章 人性与人生

一、“清净恬愉”的自然人性论

二、“为善”于道的循性论

三、人性三等说和性“待教而成”的可教论

四、“反性适情”的性情论

五、形、气、神三位一体

六、人与道

七、“生死一体”的自然生死观

八、逍遥观

九、“性合于道”的真人境界说

十、至德之世

第六章 道治与治道

一、“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二、“末不得强于本”

三、“君臣异道”与“君臣相忘”

四、五行之治

五、“以道统法

第七章 德与道

一、“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纯朴”

二、“持以道德,辅以仁义”

三、“礼义与俗易”的礼俗论

四、“不以利害义”的义利观

五、“行不可逮”与“与道合一”的道德层次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 罗毓平.陕西师范大学2012
  • [2].《淮南子》社会思想研究[D]. 陈辉.安徽大学2013
  • [3].《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 赵欣.山东大学2010
  • [4].《淮南子》研究[D]. 孙纪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
  • [5].刘安与《淮南子》[D]. 漆子扬.西北师范大学2005
  • [6].《淮南子》道论探微[D]. 刘爱敏.山东大学2006
  • [7].《淮南子》“道”论文艺思想研究[D]. 杨楠.辽宁大学2013
  • [8].神仙与阴阳[D]. 李建光.武汉大学2010
  • [9].《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周叶君.安徽大学2012

标签:;  ;  ;  ;  ;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