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TSGF、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徐鲁[1](2021)在《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肺癌相关自身抗体(tumor associated antibody,TAAbs)在初诊肺癌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383名就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诊断将上述患者分为肺癌组和良性肺部疾病组,将同期就诊于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47例设为健康人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7种肺癌自身抗体(P53、SOX2、GAGE7、PGP9.5、MAGE A1、GBU4-5、CAGE)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SCC、pro GRP)的浓度。进一步研究7种肺癌自身抗体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浓度与TNM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肿瘤大小等的关系。分析7种肺癌自身抗体单独和联合检测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7种肺癌自身抗体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肺癌自身抗体各单项在三组间表达水平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肺癌自身抗体单项和7项自身抗体联合判读(7-TAAbs)在各组中的阳性率比较发现:自身抗体PGP9.5和MAGE A1在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56,p=0.138、χ2=2.864,p=0.239,均p>0.05),其他各项自身抗体均在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TAAbs联合判读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后发现肺癌组vs良性疾病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65,p=0.000),肺癌组vs健康人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95,p=0.000),良性疾病组vs健康人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7,p=0.199),7-TAAbs联合判读阳性率肺癌组高于健康人群组和良性肺部疾病组。3、自身抗体P53、PGP9.5、SOX2、GAGE7、GBU4-5、MAGE A1和CAGE在早期肺癌组和健康人群组间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32、7.235、3.057、3.856、7.870、13.427和16.470;均p<0.05);PGP9.5和MAGE A1在早期肺癌组和健康人群组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45和0.358);P53、SOX2、GAGE7、GBU4-5、CAGE和7-TAABs在早期肺癌组中阳性率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025、13.797、29.130、18.908、25.601和107.844;均p<0.05)。4、7-TAAbs阳性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端转移、肿瘤大小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肺癌阳性率>早期肺癌阳性率、鳞状细胞癌阳性率>腺癌阳性率、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有远端转移阳性率>无远端转移阳性率、“肿瘤大小>3cm组”阳性率>“肿瘤大小≤3cm组”阳性率。5、自身抗体各单项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以健康人群和良性肺部疾病人群为对照组诊断肺癌均表现出低敏感度高特异性的特点;7-TAAbs可提高诊断试验的敏感度(58.55%)但降低了特异性(89.30%);7-TAAbs与传统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8.55%vs 54.18%)和较低的AUC(敏感性:58.55%vs 54.18%,AUC:0.747 vs 0.761;均p>0.05);7-TAAbs+传统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为66.91%,特异性为90.42,AUC为0.812(95%CI:0.779-0.841),7-TAAbs+传统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和AUC高于7-TAAbs或传统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度:66.91%vs 58.55%、54.18%,AUC:0.812 vs 0.747、0.716;均p<0.05)。结论:1、单项TAAbs在早期肺癌患者血清表达水平升高,表明其在早期肺癌筛查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7-TAAbs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高于单项TAAbs检测,联合传统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肺癌的诊断效能。3、7-TAAbs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在肺癌的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病理分型中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其在区分肺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中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
林启[2](2021)在《血清标志物与肺癌眼内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与肺癌转移患者发生眼内转移(intraocular metastasis,IOM)的相关性。方法:此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08例至少有一个部位肺癌转移的患者,按照是否伴有眼内转移分为IOM组和非眼内转移(non-intraocular metastasis,NIOM)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组织病理学类型、肺癌转移部位及其相关血清标志物,如钙、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癌抗原(cancer antigen,CA)-125、CA-153、CA-199、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fragment 19,CYFRA 21-1)、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PSA)等。探讨了肺癌IOM组和NIOM组患者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差异,采用独立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以确定IO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其对肺癌转移患者发生IOM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IOM组与NIOM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然而,与NIOM组相比,IOM组的AFP、CEA、CA-125、CA-153、CYFRA21-1和TPSA水平更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A-153和CYFRA 21-1可能是肺癌转移患者发生IOM的危险因素(P<0.05),CA-153、CYFRA 21-1及其组合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860和0.872,CA-153和CYFRA 21-1的临界值分别为22.2u/m L和6.785ng/m L。结论:CA-153和CYFRA 21-1可能是肺癌转移患者发生IOM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A-153和CYFRA21-1的联合应用评估在肺癌转移患者发生IOM的检测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杨丽琴[3](2021)在《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铁蛋白、垂体泌乳素、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等7项肿瘤标志物对乳腺癌辅助诊断的意义,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间并联试验的最佳组合,提出临床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筛查、诊断乳腺癌的策略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市某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经病理诊断为873例乳腺癌患者、476良性病变患者,划分为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测定两组间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使用SPSS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间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取0.05。计算7项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采用并联试验,分析将7项肿瘤标志物两两联合、三三联合、四四联合、五五联合、六六联合及七项并联试验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分析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1349例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铁蛋白、垂体泌乳素、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等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分布情况,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垂体泌乳素外,其余6项肿瘤标志物水平乳腺癌组高于良性病变组。2、采用单一检测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普遍偏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诊断符合率普遍不高。3、采用并联试验后,随着肿瘤标志物并联试验数量的增加,灵敏度由15.58%上升至39.18%,总的提升不高;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随着并联试验数量的增加均下降;阴性预测值总体变化不大,并联试验对该值影响较小;诊断符合率随着并联试验数量的增加略有所提升。结论:1、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同,除垂体泌乳素外,乳腺癌组均高于良性病变组肿瘤水平。7项肿瘤标志物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实际意义。2、乳腺癌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低,用于常规体检或乳腺癌筛查临床意义不大。3、乳腺癌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高,用于临床乳腺疾病良恶性辅助诊断意义较大,推荐首选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或血清铁蛋白。4、用于常规体检或乳腺癌筛查时,考虑性价比,推荐首选β2-微球蛋白+垂体泌乳素+铁蛋白并联试验;如不考虑检测费时,可7项肿瘤标志物同时检测。5、并联试验后,肿瘤标志物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仍不是很高,建议实际工作中配合彩超或钼靶同步使用。
刘岩,刘勇,孙如坤,李广[4](2020)在《支气管内超声结合引导鞘联合针吸术及血清因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结合引导鞘联合针吸术(EBUS-GS-TBNA)及血清因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肺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EBUS-GS-TBNA检查及血清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和恶性肿瘤特异度生长因子(TSGF)水平检测。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EBUS-GS-TBNA联合血清CYFRA21-1和TSGF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120例肺部疾病患者中,最终确诊肺癌患者108例和非肺癌患者12例。肺癌患者血清中的CYFRA21-1、TSGF水平分别高于非肺癌患者(P﹤0.05)。EBUS-GS-TBNA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74%(98/108)、100%(12/12)、91.67%(98/120)、100%(98/98)和54.55%(12/22)。血清CYFRA21-1、TSGF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4.50%和73.00%,特异度分别为72.20%和70.00%。EBUS-GS-TBNA联合CYFRA21-1、TSGF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5%(106/108)、100%(12/12)、98.33%(118/120)、100%(106/106)和85.71%(12/14)。结论 CYFRA21-1、TSGF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较高,EBUS-GS-TBNA联合CYFRA21-1、TSGF在肺癌的辅助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小花,肖春芳,刘林秀[5](2020)在《血清NSE、CYFRA21-1、SCC、CE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肺癌患者41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41例分别纳入肺癌组和良性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41例纳入健康组。观察并比较3组血清NSE、CYFRA21-1、SCC、CEA水平,分析4项指标联合检测和单项指标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性。结果肺癌组血清NSE、SCC、CEA、CYFRA21-1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性组血清NSE、SCC、CEA、CYFRA21-1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项血清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特异度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NSE、CYFRA21-1、SCC、CE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分别为95.12%和93.50%,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NSE、CYFRA21-1、SCC、CEA联合检测辅助诊断肺癌的准确性及灵敏度较高,可有效区分肺部良性病变和肺癌,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秦坤[6](2020)在《叶酸阳性循环肿瘤细胞联合肿瘤标记物CEA、CYFRA21-1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诊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的正常细胞缺乏或含量极微的抗原性物质,可以用于肿瘤筛查、预后监测及治疗效果监测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鳞状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s,Cyfra21-1)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Lung-Cancer,NSCLC)诊断及预后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传统肿瘤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存在于肿瘤患者外周血液中的由原发灶或者转移灶脱落的肿瘤细胞,是目前门诊肿瘤筛查比较先进的手段,而经配体靶向聚合酶链式反应(Ligand-targe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T-PCR)检测的叶酸受体阳性的循环肿瘤细胞(Folate Receptor-Po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FR+-CTCs)是循环肿瘤细胞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的。本次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和CYFRA21-1联合经LT-PCR检测的FR+-CTCs在早期NSCL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从2018-2019年收治的1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捐献者的外周血CEA、CYFRA21-1和经配体靶向聚合酶链式反应(LT-PCR)检测的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FR+-CTCs)的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肺癌患者和肺良性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或者细胞病理学确诊,在进行血液检测前未进行任何治疗)。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SPSS 22.0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纳入191名参与者(146例NSCLC患者,2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捐献者)。FR+-CTCs在NSCLC组中阳性率(75.3%)与健康对照组(5%)和肺良性病变组(8%)相比明显提高(c2=13.632,P=0.001)。在NSCLC组中肿瘤直径大小和肿瘤分期是影响FR+-CTCs表达的主要因素(c2=13.632,P=0.001;H=9.924,P<0.01),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无关(Z=0.545,P=0.178;Z=0.519,P=0.917;Z=0.844,P=0.412)。在NSCLC组中CEA、CYFRA21-1及FRs+-CTCs联合检测(AUCCEA+CYFRA21-1+FR+-CTCs=0.778(95%CI 0.720-0.816),诊断灵敏度为77.50%,特异度为78.08%)与CEA、CYFRA21-1联合检测(AUCCEA+CYFRA21=0.707(95%CI 0.660-0.756),诊断灵敏度为66.53%,特异度为71.95%)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基于配体靶向聚合酶链式反应(LT-PCR)的叶酸受体阳性的循环肿瘤细胞(FR﹢CTCs)联合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检测,可提高对NSCLC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张海晨,王浩,宋云霄,马进[7](2018)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建立适宜肿瘤标志物检验策略。方法测定280例原发性肺癌(PLC)患者和455例肺良性疾病(BPD)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CA72-4、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探索、优化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策略。结果除TSGF外,PLC组CEA、CA15-3、CA72-4、CA242、CYFRA21-1、CA125、CA19-9、CA50、SCC-Ag、NSE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BPD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LC组CA15-3、NSE、CA125、CEA、CYFRA 21-1、CA72-4的曲线下面积(AUC)≥0.7,TSGF、CA19-9、CA242、AFP、CA50、SCC-Ag的AUC<0.7。EFA结果显示,剔除TSGF后PLC组获得4个独立的公共因子,综合评估每个因子内的肿瘤标志物,筛选出PLC预测模型(由CA125、CA19-9、CYFRA 21-1、NSE、SCC-Ag、CEA、CA153组成)。PLC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与11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相当(Z=1.744,P=0.081)。PLC预测模型的AUC为0.831,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83.7%,阳性似然比(+LR)为4.35,阴性似然比(-LR)为0.35,最佳临界值为-0.958 8,诊断价值优于单项指标。结论 PLC预测模型与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相比,平衡了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指标的减少并未降低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海晨[8](2018)在《肿瘤标志物检验适宜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医疗资源有限,卫生投入巨大,但过度医疗造成的严重浪费却同时存在。其中,过度检查尤其是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的不适宜检验(inappropriate request,IR)国内外都具有普遍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医疗,从而更合理地使用宝贵的医疗经费,遂成为各国医疗改革的重点,中国也不例外。本文以肺部疾病TM检测为研究对象,以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AE)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lung cancer,PLC)两个病种为例,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上海市三家综合性医院的入院诊断为AE-COPD和PLC的4191份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建立这两种疾病TM检测的最优策略,作为TM检测适宜与否的判断标准。然后对三家医院肺部疾病TMIR的现况进行了评价,并初步探讨了临床路径干预对肺部疾病TM检测适宜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进一步探究临床医生IR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深入剖析临床医生肺部疾病TMIR的原因,进而提出降低临床IR的可行干预路径,为改善肺部疾病TMIR现况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CEA+CYFRA 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CEA+CYFRA 21-1+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组合,可作为AE-COPD和PLC的TM检测最优策略。若以该策略作为两种肺部疾病TM检测申请适宜与否的判断标准,被调查的三家医院中,97.0%的患者存在TMIR现象,可见肺部疾病TMIR具有普遍性。此外,临床路径干预对肺部疾病TM检测的适宜性影响效果显示,临床路径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对COPD患者还能改善疗效。而通过三家医院临床医生深度访谈,以及以北京和上海为主的各级医院有处方权的224位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在近一个月的肺部疾病TM检测方案的适宜概率未超过50%,且对问卷中两个病例所作TM检测方案的适宜率也仅39.7%,进一步印证了肺病疾病TMIR现象的严峻性。不适宜检验的产生,既有临床医生保护自身利益、避免医疗纠纷以及缺乏主动学习卫生经济学知识的动力对其医疗行为的间接原因,也有医务人员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和医患沟通能力不强等直接原因。而疾病既往信息的完整性、疾病的复杂性、患者经济条件的好坏、患者及其家属的主观意愿或依从性、对病情的焦虑程度、以及临床医生所处的医院、政策和社会环境因素,均增加了临床医生的执业压力,使其在与患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更多地选择了不适宜的TM检测方案。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对肺部疾病的TMIR现象的揭示,反映了目前临床诊疗中过度医疗的普遍存在;AE-COPD和PLC的TM临床检测最优策略,既符合专家共识,也得到了调查数据的验证;临床路径是控制IR的有效途径;支付类型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是导致IR的重要影响因素;IR原因分析表明,医疗体制、医院运行和医生教育的改善是形成最佳诊断治疗决策的关键。本文创新点主要为以下两方面:第一,正确区分适宜和不适宜检验,是对IR现象进行有效干预的第一步。然而,迄今有关检验适宜性的判断标准,多基于临床指南、行业规范和诊疗习惯,常局限于某些医疗机构和某些特定项目,结论也多是定性的,不同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大规模定量的令人信服的临床研究。本文以AE-COPD和PLC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咨询,结合临床数据论证,最终获得了两种疾病诊断最优TM检测策略,为判断这两种疾病的TM检测行为是否适宜奠定了基础;第二,本论文聚焦临床检验的关键决策人——有处方权的医生,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肺部疾病TM检测方案制定时所受到的来自医院、政策、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临床医生自身在肺部疾病TM检测动机和行为技巧方面的表现,并进一步借助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干预理论中的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IMB)模型,对临床医生肺部疾病TMIR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和实证验证,从而为有效干预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陈玲玲,林勇,叶小凯,许圣威,曹晓红,林宜亭,翁朝航,姜燕,柯明耀[9](2017)在《血清CEA、CYFRA21-1及TSGF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肺癌化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取80例接受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的肺癌患者,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生化比色法,检测化疗前及化疗21天后患者血清中CEA、CYFRA 21-1和TSGF水平变化。结果患者血清中CEA、CYFRA 21-1和TSGF的水平在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后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血清中CEA、CYFRA 21-1和TSGF水平变化与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化疗疗效具有明显的统计相关性。结论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可明显降低血清CEA、CYFRA 21-1和TSGF水平,说明CEA、CYFRA 21-1和TSGF在临床肺癌治疗效果的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冉文华,牟君成,陈艳,张萍,黄小平[10](2012)在《3种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EA、TSGF及CYFRA21-1等3种肿瘤标记物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确诊的NSCLC患者132例(NSCLC组)及同期入院的良性肺病患者76例(对照组)于治疗前空腹抽静脉血5mL,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CEA、TSGF及CYFRA21-1的血清含量。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方的面积AUC描述和比较诊断价值,计算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 CEA、TSGF及CYFRA21-1的血清含量NSCLC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NSCLC组内不同组织学分型该3种标记物含量均相当(P>0.05);但不同肿瘤分期的该3种标记物含量不同(P<0.05),肿瘤分期和标记物含量呈正相关。该3种标记物及其他4种组合方式诊断NSCLC时AUC均大于0.5,但以CEA+TSGF+CYFRA21-1三种联合诊断时AUC最大(0.881),95%CI为0.799~0.963。其相应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为0.921、0.843和0.884。结论 CEA、TSGF及CYFRA21-1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以3种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最高。
二、血清TSGF、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TSGF、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肺癌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1 肺癌的诊断标准 |
1.1.2 肺癌组纳入标准 |
1.1.3 肺癌组排除标准 |
1.2 良性疾病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良性疾病组纳入标准 |
1.2.2 良性疾病组排除标准 |
1.3 健康人群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1 健康人群组纳入标准 |
1.3.2 健康人群组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收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样本的采集、处理及保存条件 |
2.2 肺癌自身抗体7 项检测方法 |
2.2.1 检测原理 |
2.2.2 实验前的准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结果判读 |
3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 |
2 7 种TAAbs单项及联合判读在三组人群中血清表达水平和阳性率的比较 |
2.1 7 种TAAbs在三组人群血清中表达水平的比较 |
2.2 7 种TAAbs单项及联合判读在三组人群组间阳性率的比较 |
3 7 种TAAbs单项及联合判读在早期肺癌组和健康人群组中血清表达水平和阳性率的比较 |
3.1 7 种TAAbs单项在早期肺癌组和健康人群组表达水平比较 |
3.2 7 种TAAbs单项及联合判读在早期肺癌组和健康人群组间阳性率比较 |
4 7 种TAAbs联合判读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病理特征肺癌患者中阳性率的比较 |
4.1 7 种TAAbs联合判读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腺癌组和鳞癌组中阳性率的比较 |
3cm组中阳性率的比较'>4.2 7种TAAbs联合判读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大小≤3cm和>3cm组中阳性率的比较 |
4.3 7 种TAAbs联合判读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的比较 |
4.4 7 种TAAbs联合判读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有无远端转移组中阳性率的比较 |
4.5 7 种TAAbs联合判读和传统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肺癌组和晚期肺癌组中阳性率的比较 |
5 自身抗体、传统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肺癌七种自身抗体在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血清标志物与肺癌眼内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数据收集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
3.2 眼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 |
3.3 CA-153和CYFRA21-1 诊断IOM的临界值、AUC、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肿瘤标志物与肺癌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分析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7 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情况 |
1.3.2 分析7项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等实验室诊断价值 |
1.3.3 探讨不同情况下肿瘤标志物的选择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β2-微球蛋白 |
1.4.2 甲胎蛋白 |
1.4.3 铁蛋白 |
1.4.4 垂体泌乳素 |
1.4.5 癌胚抗原 |
1.4.6 糖类抗原125 |
1.4.7 糖类抗原153 |
1.4.8 诊断实验指标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对象选择的质量控制 |
2.4.2 数据处理时的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间7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3.2 7项肿瘤标志物指标诊断试验结果 |
3.2.1 单项检测 |
3.2.2 两两并联试验 |
3.2.3 三三并联试验 |
3.2.4 四四并联试验 |
3.2.5 五五并联试验 |
3.2.6 六六并联试验 |
3.2.7 7项肿瘤标志物并联试验 |
3.2.8 不同组合间诊断指标与费用变化情况 |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
4.1 讨论 |
4.1.1 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7 项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差异 |
4.1.2 单项检测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的大小 |
4.1.3 单项检测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诊断价值 |
4.1.4 并联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诊断价值变化情况 |
4.2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中筛查、诊断价值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血清NSE、CYFRA21-1、SCC、CE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血清CYFRA21-1、SCC、CEA、NSE水平比较 |
2.2 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
(6)叶酸阳性循环肿瘤细胞联合肿瘤标记物CEA、CYFRA21-1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诊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样本采集 |
1.2.2肿瘤标志物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PLC组与BPD组12项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
2.2 各项肿瘤标志物的ROC曲线分析 |
2.3 多指标联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3.1 提取公共因子 |
2.3.2 拟建联合模型 |
2.3.3 联合模型诊断价值 |
2.3.4 联合模型最值临界值 |
3 讨论 |
(8)肿瘤标志物检验适宜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导言 |
2.2 不适宜检验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1 过度医疗 |
2.2.2 过度治疗 |
2.2.3 不适宜检验的定义 |
2.2.4 不适宜检验的标准研究 |
2.2.5 不适宜检验的不良后果 |
2.2.7 不适宜检验的干预 |
2.2.8 临床路径的干预 |
2.3 不适宜检验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过度医疗 |
2.3.2 过度治疗 |
2.3.3 不适宜检验的定义 |
2.3.4 不适宜检验的标准研究 |
2.3.5 不适宜检验的影响因素 |
2.4 国内外不适宜检验研究的不足与困惑 |
2.5 肿瘤标志物的不适宜检验 |
2.5.1 肿瘤标志物的定义 |
2.5.2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
2.5.3 肿瘤标志物的不适宜检验 |
2.5.4 肿瘤标志物不适宜检验的标准研究 |
2.6 肿瘤标志物临床适宜检验方案的评价与判断 |
2.6.1 肿瘤标志物诊断价值的评价指标 |
2.6.2 肿瘤标志物临床适宜检验方案的获得路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床肿瘤标志物不适宜检验的现状研究与优化策略 |
3.1 导言 |
3.2 数据来源和方法 |
3.2.1 临床数据采集 |
3.2.2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方案的获得 |
3.2.3 医疗机构肿瘤标志物不适宜检验的实证研究 |
3.3 TM临床检验适宜方案 |
3.3.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
3.3.2 单项肿瘤标志物指标诊断价值测算 |
3.3.3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性的判定 |
3.4 医疗机构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性的现状 |
3.4.1 医疗机构肿瘤标志物检验适宜性分布 |
3.4.2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性的人群差异 |
3.4.3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性的费用分布情况 |
3.4.4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性的转归差异 |
3.4.5 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适宜性的费用分析 |
3.5 基于PLC预测模型的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优化策略 |
3.5.1 临床数据采集 |
3.5.2 基于PLC预测模型的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优化策略获得 |
3.5.3 基于PLC预测模型的肿瘤标志物临床检验优化策略优势 |
3.6 临床路径实施的疾病和费用情况 |
3.6.1 COPD和 PLC的比较 |
3.6.2 按肿瘤类型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3.7.1 针对COPD和 PLC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检验方案的适宜性 |
3.7.2 医疗机构临床肿瘤标志物检验适宜性的现状分析 |
3.7.3 对策与建议 |
第四章 临床不适宜检验影响因素研究 |
4.1 导言 |
4.2 数据来源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样本选择 |
4.2.3 数据来源 |
4.2.4 主要研究指标及研究假设 |
4.2.5 主要研究指标的测量工具 |
4.3 主要研究结果 |
4.3.1 样本纳入情况 |
4.3.2 临床医生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
4.3.3 主要研究指标的信效度分析 |
4.3.4 主要研究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4.3.5 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各主要研究指标的简单效应 |
4.3.6 临床不适宜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床不适宜检验的原因分析 |
5.1 导言 |
5.2 相关理论基础 |
5.2.1 委托代理理论 |
5.2.2 供给诱导需求理论 |
5.2.3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
5.3 基于IMB模型的临床医生肿瘤标志物检测行为的传导通路分析 |
5.3.1 信息因素、动机因素对临床医生肿瘤标志物检测行为的作用分析 |
5.3.2 行为技巧对信息因素、动机因素在临床医生肿瘤标志物检测行为作用中的中介作用 |
5.3.3 临床医生肿瘤标志物检测行为的IMB理论模型的提出 |
5.4 临床医生肺部疾病肿瘤标志物检测行为的IMB模型验证分析 |
5.4.1 IMB模型的验证方法 |
5.4.2 变量设置 |
5.4.3 模型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降低临床不适宜检验的讨论与建议 |
6.1 当前的问题与挑战 |
6.1.1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医患博弈现状 |
6.1.2 绩效支付带来医务人员的行为倾向 |
6.1.3 临床数据缺乏统一管理 |
6.2 进一步避免临床不适宜检验的建议 |
6.2.1 以卫生决策数据分析为基础构建临床路径 |
6.2.2 加强检验临床合作,控制不适宜检验 |
6.2.3 加强医患沟通,避免医患不当博弈 |
6.2.4 促进医生绩效模式的改变,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 |
6.2.5 改革支付制度,促进医疗模式转变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临床不适宜检验普遍存在 |
7.1.2 不适宜检验的标准制定 |
7.1.3 临床路径是控制不适宜检验的有效途径 |
7.1.4 支付类型和临床病情是临床不适宜检验的重要影响因素 |
7.1.5 临床不适宜检验的原因分析表明,医疗体制、医院运行和医生教育的改善是形成最佳诊断治疗决策的关键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展望 |
7.2.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7.2.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一:肺部疾病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案影响因素调研工具 |
附二:信息因素的得分统计 |
附三:动机因素的得分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血清CEA、CYFRA21-1及TSGF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
1.2 疗效诊断 |
1.3 CEA、CYFRA 21-1和TSGF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联合化疗前后患者血清CEA、CYFRA 21-1和TSGF浓度的变化 |
2.2 CEA、CYFRA 21-1和TSGF与联合化疗疗效的关系 |
2.3 CEA、CYFRA 21-1和TSGF患者血清单独及联合检出率 |
3 讨论 |
(10)3种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2.1 NSCLC患者和良性肺疾病患者TM的比较 |
2.2 不同组织学分型的TM比较 |
2.3 不同肿瘤分期的TM比较 |
2.4 3种TM对NSCLC的诊断价值 |
3 讨 论 |
四、血清TSGF、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 徐鲁.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2]血清标志物与肺癌眼内转移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林启.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策略研究[D]. 杨丽琴. 南昌大学, 2021(01)
- [4]支气管内超声结合引导鞘联合针吸术及血清因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 刘岩,刘勇,孙如坤,李广. 癌症进展, 2020(20)
- [5]血清NSE、CYFRA21-1、SCC、CE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刘小花,肖春芳,刘林秀.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19)
- [6]叶酸阳性循环肿瘤细胞联合肿瘤标记物CEA、CYFRA21-1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诊断的作用[D]. 秦坤. 青岛大学, 2020(01)
- [7]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张海晨,王浩,宋云霄,马进. 检验医学, 2018(07)
- [8]肿瘤标志物检验适宜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海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血清CEA、CYFRA21-1及TSGF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 陈玲玲,林勇,叶小凯,许圣威,曹晓红,林宜亭,翁朝航,姜燕,柯明耀. 实用癌症杂志, 2017(12)
- [10]3种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 冉文华,牟君成,陈艳,张萍,黄小平. 重庆医学, 2012(22)
标签:cyfra21-1论文; 肺癌论文; 肿瘤标志物论文; cea论文; 肺部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