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胡召建何小平蒋德政
(重庆市垫江县精神卫生康复医院重庆408303)
【摘要】目的:探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反应时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患者的PANSS评分、视觉简单反应时、听觉反应时,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后,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所有反应时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和反应时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副反应则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经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治疗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下降程度相当,而反应时指标亦呈现相似变化,反应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反应时;氟哌啶醇;利培酮;PANSS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90-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精神科疾病,该病主要以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认知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特征。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定义,精神分裂症主要分为六种类型,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反应时(Reactiontime,RT)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出反应动作所需的时间,可反映患者认知功能和注意力等情况,有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及抑郁症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反应时明显延长[1]。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将精神分裂症药物分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而氟哌啶醇和利培酮分别是其中代表,本文拟考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治疗后反应时的变化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标准的患者;(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为70~120分;(3)年龄18~40岁,性别不限;(4)高中文化及以上;(5)右利手;(6)入组前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7)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或药物依赖者;(2)有听视力障碍者;(3)严重兴奋躁动不配合检查者;(4)需电休克治疗者。
1.2方法
将2014年9月~2015年3月所有来我院就诊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上述标准进行筛选,结果共92名患者符合条件,随机将患者分为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分别接受8周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ANSS)对患者进行评分,用EP102-1型多功能反应时测定仪对患者视觉简单反应时和听觉反应时进行检测。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治疗期间的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均数x-±SD或者中位值(最小值-最大值)进行描述。计量资料视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法进行比较。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
2.结果
2.1人口统计学资料
经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92例患者符合要求,其中男43例,女49例,年龄为18~40岁,病程8.3~32.8个月。将患者均匀分入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态、躯体情况等指标均无组间差异(P>0.05)。
2.2治疗前后患者PANSS评分比较
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患者的PANSS评分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氟哌啶醇和利培酮组患者的PANSS评分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精神分裂症首选药物治疗,根据其作用机制主要将其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前者主要包括: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药;后者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奎硫平、奥氮平等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发挥抗精神病效应,该类药物同时还对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及组胺受体有阻滞作用,因其具有抗胆碱的作用特性,所以此类药物在发挥抗精神病作用的同时,经常会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如震颤和静坐不能,最终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不单纯阻滞多巴胺受体,比如利培酮是一种5-羟色胺/多巴胺受体平衡阻滞剂,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降低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发生。过去有研究表明,氟哌啶醇与利培酮在治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2-3],在我们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说法。在副反应方面,我们发现氟哌啶醇组患者主要发生肌强直、震颤、嗜睡、静坐不能以及便秘;而利培酮组患者主要发生静坐不能、失眠、肌强直、心动过速及恶心呕吐,其中肌强直、震颤和嗜睡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利培酮治疗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副反应,尤其是椎体外系反应,要显著轻于氟哌啶醇。
反应时体现的是指刺激作用于机体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因此,理论上所有涉及反应时间的活动均可以使用该指标来进行研究。检索文献可以发现,国内的反应时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运动方面,而在精神疾病领域,则主要集中在抑郁和焦虑症方面。精神分裂症方面的反应时研究比较少见,比如陈兴时等人用CA-1000型电生理仪及短音和视觉刺激,检测了62例精神分裂症,54例神经症和67名正常对照人群的反应时,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反应时要显著短于另外两组人群[1]。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用氟哌啶醇还是用利培酮治疗,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和听觉反应时均显著得到改善(P<0.05);与氟哌啶醇组相比,利培酮患者组的反应时改善较为明显,但是这种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Kern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且存在稍许差异,他们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后患者的反应时、手灵巧度和运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反应时显著缩短,其中利培酮组患者较氟哌啶醇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4]。这两项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氟哌啶醇和利培酮治疗后,反应时能够得到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评分与反应时变化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而PANSS评分与疗效相关,那么,反应时是否与疗效相关?甚至能预测预后?这需要我们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陈兴时,张明岛,楼翡璎等.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的反应时间比较[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5):428-430.
[2]侯也之,郭俊花,周方等.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双盲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3):149-151.
[3]邹圣军,李侃,郭中孟.小剂量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J].北方药学,2011,8(3):19-20.
[4]KernRS,GreenMF,MarshallBD,etal.Risperidonevs.HaloperidolonReactionTime,ManualDexterity,andMotorLearninginTreatment-ResistantSchizophreniaPatients[J].BIOLPSYCHIATRY,1998;44:726-732.
垫江县科委科学动技术项目(编号:djxjxm2014yyk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