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南京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探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种植
作者: 方连平
导师: 张红生,方贵平
关键词: 种子,产业,现状,发展,战略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种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动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大局。近年来,南京市从资源比较优势出发,不仅把种子作为科技措施,而且作为一项独立的产业加以发展,使种子产业成为南京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产业。 目前,全市有重点种子企业46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站点有700多个,种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种子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10多个亿,居全省首位,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种子企业已形成了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和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种子生产、经营和市场行为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南京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以经济转轨阶段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南京种子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主导产业,本文通过对南京种子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南京种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南京种子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加快品种创新力度,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增强良种的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参与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逐步提高南京种业的科技含量,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种子产业; 2、创新企业运行机制,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促使种子企业全面构建与未来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营销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和参与国内外种子大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3、加强对种业的科学管理,创新种子管理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种子管理体系。将政府种子管理职能逐步向创造有利于种子企业竞争和合作的公平、公正和宽松的种业外部环境转向,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的空间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论文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产业概念与特征
1.1.1 种子产业概念
1.1.2 种子产业特征
1.2 种子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地位与作用
1.2.1 种子引发我国农业生产巨大变化
1.2.2 良种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效
1.2.3 “种子工程”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
1.3 国际种业发展概况
1.3.1 行业现状
1.3.2 竞争手段
1.3.3 发展趋势
1.4 中国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1.4.1 发展概况
1.4.2 规模与效益
1.4.3 产品结构与经营机构
1.4.4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4.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京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2.1 产业发展与现状分析
2.1.1 产业发展概况
2.1.2 产业现状分析
2.2 种子企业现状分析
2.2.1 经营主体形式
2.2.2 种子企业规模
2.2.3 行业人员组成
2.2.4 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种子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2.3.1 种子管理体系构成
2.3.2 种子管理机构职能
2.3.3 种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4 种子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2.4.1 传统营销模式
2.4.2 垂直市场营销系统
第三章 南京种子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3.1 南京地区自然生态情况
3.1.1 热量资源
3.1.2 雨水资源
3.1.3 光照资源
3.1.4 土地资源
3.2 产业发展基础
3.2.1 地理区位
3.2.2 种质创新基础
3.2.3 产业资源
3.2.4 市场需求
3.2.5 市场环境
3.3 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3.1 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3.3.2 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
3.3.3 种子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3.3.4 资金投入不足
3.3.5 运营成本较高
第四章 南京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4.1 指导思想
4.1.1 发展目标
4.1.2 发展方向
4.2 产业发展战略
4.2.1 创新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种业体系
4.2.2 创新种子研发机制,建立良种创新与推广体系
4.2.3 创新种子管理体系,拓展和谐发展空间
4.3 主要技术措施
4.3.1 科学合理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4.3.2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种业竞争力
4.3.3 构建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4.3.4 创新种子营销模式,构建种业营销体系
4.3.5 加强服务性功能建设,构筑产业信息平台
4.3.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种子市场
4.3.7 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4.4 完善产业发展必要的投入机制和保障体系
4.4.1 完善投入机制
4.4.2 建立支持保护体系
第五章 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0-20
参考文献
- [1].杭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 龚利强.浙江大学2007
- [2].浙江省种子产业现状分析及其系统构建策略研究[D]. 杨治斌.浙江大学2006
- [3].厦门市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黄永修.福建农林大学2012
- [4].辽宁省新型种业体系发展研究[D]. 李鹏.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 [5].山东省玉米种业发展问题研究[D]. 郝建民.山东农业大学2007
- [6].跨国公司对中国种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 朱冰凌.浙江大学2016
- [7].湖州市粮油作物种子产业的演变与思考[D]. 杨晓琴.浙江大学2006
- [8].湖南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邓林峰.湖南农业大学2013
- [9].新型种业体系的构建与地方农科所发展[D]. 盛金元.扬州大学2007
- [10].川农高科发展战略研究[D]. 陈永昌.西南财经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章政.东北农业大学2013
- [2].种子产业化现状及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D]. 刘九洋.河南农业大学2009
- [3].江苏种子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D]. 周应华.南京农业大学2007
- [4].山东省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岳远彬.山东农业大学2006
- [5].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李小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6].杭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 龚利强.浙江大学2007
- [7].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左慧忠.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浙江省种子产业现状分析及其系统构建策略研究[D]. 杨治斌.浙江大学2006
- [9].山东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巩东营.山东农业大学2005
- [10].种子产业研究及发展战略[D]. 莫惠.湖南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