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血小板生成素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促血小板生成素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论文摘要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在促进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细胞的生长、成熟、分化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对于治疗由化疗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有显著疗效。合成TPO类似物或TPO模拟肽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大量候选的化合物或蛋白需要一种稳定高效的检测系统。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在细胞水平上针对TPO模拟肽稳定、特异性高的检测方法。利用TPO激活其受体c-mpl介导的JAK-SATA途径,建立一种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将c-mpl、c-fos-luciferase与内参对照renilla同时转入NIH3T3细胞中。表达48h后加入特比澳(阳性对照药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或TPO模拟肽,TPO与其受体c-mpl结合,引起受体双体化,激活下游STAT磷酸化,磷酸化后的STAT二聚体化,进入细胞核内,与c-fos启动子结合,启动下游萤火虫荧光素酶的表达。通过对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肾荧光素酶的荧光强度进行检测,计算出相对荧光比率,实现对TPO或TPO模拟肽的活性的检测目的。通过转染GFP并检测GFP表达量确定NIH 3T3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通过探索共转染质粒比例、阳性药浓度等条件优化并确立了双荧光素酶检测方法,最终确定检测条件为:使用24孔板,细胞密度为3×104VC/孔,DNA(μg)与脂质体(μl)的比率为1:2.5,共转染四质粒的比例为:c-mpl:c-fos:Renilla:pAdVAntage =5:2:0.1:2。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成功检测到对照品特比澳的活性。并利用此检测方法,对本实验室构建的TPO模拟肽摇瓶酵母表达上清进行了初步筛选。选取11#2-3菌株发酵罐扩大培养,对发酵罐提纯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1#2-3菌株所表达的TPO模拟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该模拟肽由1.7045μg/mL至27.2727μg/mL,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1.7045μg/mL至27.2727μg/mL范围内荧光响应呈浓度依赖性。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促血小板生成素
  • 1.1.1 促血小板生成素的生物学作用
  • 1.1.2 促血小板生成素的结构
  • 1.1.3 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信号传导途径
  • 1.1.4 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体外检测方法
  • 1.2 C-MPL
  • 1.3 C-FOS启动子
  • 1.3.1 C-FOS结构
  • 1.3.2 C-FOS的调节机制
  • 1.4 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
  • 1.5 检测方法原理
  • 1.6 研究内容与立论依据
  • 第二章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1 实验材料和器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GFP-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2 C-MPL-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实验结果
  • 2.3.1 GFP-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 2.3.2 C-MPL-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
  • 2.4 讨论
  • 2.4.1 GFP-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4.2 C-MPL-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 3.1 实验材料和器材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器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NIH-3T3细胞培养
  • 3.2.2 NIH 3T3细胞转染条件的摸索
  • 3.2.3 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的构建
  • 3.2.4 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的应用
  • 3.3 结果
  • 3.3.1 NIH 3T3细胞转染条件
  • 3.3.2 共转染质粒比例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3.3 阳性对照药特比澳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3.4 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的应用
  • 3.4 讨论
  • 3.4.1 NIH 3T3细胞转染条件的摸索
  • 3.4.2 共转染质粒比例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3 阳性对照药特比澳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4 血小板生成素模拟肽摇瓶培养酵母表达上清粗检
  • 3.4.5 血小板生成素模拟肽发酵罐初步纯化产物的检测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9(11)
    • [2].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35)
    • [3].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3)
    • [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7)
    • [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1)
    • [6].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实体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9(36)
    • [7].联合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安全有效治疗婴幼儿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单中心数据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0(02)
    • [8].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02)
    • [9].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01)
    • [10].艾曲泊帕乙醇胺片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0(07)
    • [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6)
    • [12].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6)
    • [1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05)
    • [14].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04)
    • [1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4)
    • [16].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创伤并发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初步疗效观察[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04)
    • [17].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11)
    • [18].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价值[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04)
    • [19].血小板生成素的发现及应用[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8(04)
    • [2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 癌症进展 2016(10)
    • [2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中国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算影响分析[J]. 中国医疗保险 2017(02)
    • [22].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10)
    • [2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胃癌患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10)
    • [2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40)
    • [2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分析及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08)
    • [26].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09)
    • [27].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 2017(16)
    • [28].升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08)
    • [29].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6)
    • [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7(12)

    标签:;  ;  ;  

    促血小板生成素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