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晖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口岸第二初级中学
课改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但在情感教育方面,我们的一些老师由于对主体角色的误读,加上角色定位不准,从而对主体主导关系缺乏辩证的把握,常常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角色缺位、错位或越位的现象,导致情感教育上的一些失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情常被无情恼”
英语课中,我们一些教师精心设计情感教育方案,制作大量课件,反映感人事例、动人场面,设置多种情境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但常常会出现你这里“东风劲吹”,他那里就是“心扉不开”,你一个劲“激情涌浇”,他那里却是“一股漠然”,落得个“吃力不讨好”,“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结果。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煽情脱离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或已有的情感经验,所煽之情在学生的心灵上激不起共鸣;二是教师自己充当情感舞台的主角,把本是课堂情感主体的学生置于情感欣赏者、接受者的位置,在这里光有教师的情感释放,没有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情感回应,情感教育由于主体角色的错位学生被边缘而落到了空处。
2.“误将热闹当活跃”
把课堂上七嘴八舌的喧闹当作情绪高涨,把争先恐后的抢答当作个性张扬,把不分青红皂白的情感当作主体情感表达,对这些表面层次的情感,主观上不作具体的分析,误将肤浅浮澡和表面上的热闹当作情感的激发、思维的活跃;热衷于制造课堂的情感高涨,忘却了张弛有度,忘却了情感张扬和理智思考的相得益彰,把课堂的情感浓度、热闹程度当作好课的评价标准。分不出有序的情感冲突,思维的碰撞与“散乱的活跃”之间的界限,在表面热火的情感闹剧中,收获不到情感成长的快乐,相反助长了浮躁作秀之风。这一点可能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上更是屡见不鲜。
3.“无问短长少引领”
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的自主生成,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设定情境之后当“甩手掌柜”,听学生恣态纵情,任由学生从家庭、影视、网上、朋友处获得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交流、表达、渲泄,对不当的情感表达并不加强引导,这种是非长短不分的情感自流,一度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被当作学生主体充分表达的好经验而倡导,这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我们谈人的情感的健康低俗和文明粗俗之分,尤其在存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社会中,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鱼龙混杂的道德观点,不能不在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影响,在他们自发的情感体验中打上较深的烙印,然后通过他们充分表达的情感中反映出来。我们如果不认真加以辨析,给他们智慧的价值引领,促成他们在情感的冲突中辨明是非美丑,自觉生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意识和意志,那就会使学生成为情感过失的羔羊,甚至会耽误他们美好的青春和人生。
4.“学有差异情有偏”
在以探索为主的新的教学方式主导的课堂中,新课程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以一颗真诚平等的心,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以不同的形式交流情感。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无论是个性心理、情感态度还是认知能力等所谓的情商和智商,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课堂教学的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都要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在对话、互动情感沟通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情感状态的变化。但是在现存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偏偏存在着重强轻弱的弊病,在讨论中,在互动对话中,在情境角色体验中,我们总会发现强势群体的学生常常占着优势,他们性格外向,口齿伶俐,反应快捷,迎合了教师课堂预设活动的需要,这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和优良表现,赢得了教师的好感。强势学生群体的情感、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新课改的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弱势群体学生中多半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情感内敛,课堂活动中不够活跃,对教师设置的教学步骤跨进不力,因而有意无意中受到冷落或忽略,这就逐步拉大了这部分学生与教师和强势群体学生的心理距离和情感差距。这种冷落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灵伤害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英语课的情感教育中一定要努力克服这种爱的偏差造成的不平等现象,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被爱的权利,享有主体地位待遇,享有情感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