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直以来,词学界都认为张孝祥是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过渡,这种观点影响广泛。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它的源头可以回溯到词人生活的时代或稍晚。张孝祥的门人和辛弃疾的门人都称其为苏轼的直接继承者。由此推论,张孝祥和辛弃疾就应该是并行的,豪放派在南宋的发展应该是双线的而不是由苏轼到张孝祥再到辛弃疾的单线。本文即由此假设出发进行求证。论文先从外在的方面进行论证。首先理出过渡说的种种疑点,即门人的争论、没有并称、有交往可能却没有交往、辛弃疾没有对张词的引用和化用。再进一步寻找二人并行的依据,张孝祥和辛弃疾出生时间可以认定是同一个时代,他们各有自己师承、传授线索,自成一系,各自独立。从词人、词作考查二人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张孝祥和辛弃疾有着不尽相同的政治思想,张孝祥主张先修内政,他的思想是南宋立足不久的反映;辛弃疾则主张“攻人”,带着沦陷区人民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学术思想也不相同,张孝祥于理学有家学渊源,和朱熹、张栻同出一脉;辛弃疾则更近于陈亮“事功派”的思想。在词学思想上,二人也有区别,他们学苏轼时的取向不同,张孝祥偏重以诗为词,辛弃疾则偏重以文为词,他们的后学也显示了不同的发展趋向。二人在政治思想、学术思想、词学观点上的不同,必然在他们的词作中会有反映,形成不同的词作风格,简要地说,张孝祥和辛弃疾的词作有理性化与情绪化、意缓与情切的不同。从词人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词学思想以及词作风格角度比较二人的不同,是从内在的方面论证张孝祥、辛弃疾是并行的,并为外在的方面的论证提供支持。论文共分六部分,即绪论、第一章张孝祥非苏、辛过渡、第二章主体比较论、第三章词学思想比较论、第四章词风比较论和结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纳兰性德词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差异[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2].王耕心、李慎传对陈廷焯词学思想影响之重估[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 [3].明代词学思想研究述论[J]. 韶关学院学报 2013(03)
- [4].杨慎词学思想之体性认识与审美取向[J]. 语文学刊 2018(05)
- [5].一部梳理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的新著——评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6].《沤庵词话》词学思想探论[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8(01)
- [7].钟德祥的词学思想[J]. 中国韵文学刊 2013(04)
- [8].自是花中第一流——读徐安琪先生《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J]. 中国韵文学刊 2008(04)
- [9].端木埰的词学思想及其在晚清词坛的地位[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01)
- [10].郑板桥的词学思想[J]. 中国美学 2020(01)
- [11].简论周密雅词及其词学思想[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01)
- [12].彭孙遹词学思想发探[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扬弃”[J]. 词学 2011(02)
- [14].杨慎词学思想之创作方法与批评标准[J]. 文艺评论 2013(06)
- [15].论叶玉森《词卷》序的词学思想[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3)
- [16].郑文焯、况周颐的交恶与晚清四大家词学思想的差异[J]. 文学遗产 2009(06)
- [17].略探周之琦词学思想[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12)
- [18].论邹祗谟的词学思想[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9].浅析李清照的词学思想[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20].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 [21].王国维词学思想的潜体系[J]. 文艺研究 2008(11)
- [22].论田同之的词学思想[J]. 德州学院学报 2009(05)
- [23].王世贞的词学思想[J]. 韶关学院学报 2019(01)
- [24].谭觉园《觉园词话》词学思想探论[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5].郑文焯的词学活动及清空词学思想[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6].陈子龙的词学思想[J]. 语文建设 2014(24)
- [27].浅谈周济的词学思想[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1(05)
- [28].论《词源》词学思想形成与宋代文化的关系[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9].世乱中的文化坚守与词体创作——论汪东词学思想及其对沈祖棻的影响[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01)
- [30].论杨希闵《词轨》的词学思想[J]. 名作欣赏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