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杂信息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DM技术,复杂信息,容灾备份,系统结构
复杂信息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科军,胡俊,沙波[1](2019)在《基于CDM技术的复杂信息容灾备份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复杂信息容灾备份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CPU占用率较高、备份时间与恢复时间较长等问题,设计了基于CDM技术的复杂信息容灾备份系统。通过CDM技术对备份与恢复过程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与系统建设条件,设定复杂信息容灾备份系统设计规则;根据设计规则结合CDM技术,构建容灾备份系统结构,包括数据备份、远程复制及应用系统叁部分,并采用层析法、求和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该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信息容灾备份系统相比,新设计系统运行时的CPU占用率更低,信息备份时间更短、容灾恢复效率更高,说明该系统运行更稳定,能够有效保护信息安全。(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赵玲芝,金守利,王成祥,曾庆芹[2](2019)在《多信息多技术深度速度建模技术在复杂构造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等复杂区的油气勘探潜力较大,但地质条件复杂,造成常规偏移成像的精度不够,给解释带来了诸多困难。根据其地质特点,围绕高精度成像的需求,开展高精度速度建模技术研究,形成了配套的技术策略,为其进一步改善复杂区的成像精度,落实勘探目标奠定了基础。在该配套技术中:基于真地表的速度建模技术可以通过真地表数据准备来解决现有大圆滑偏移基准面对成像波场的改变、初至层析近地表建模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反射建模技术在近地表应用的不足、多信息约束速度建模可提高速度模型的可靠性、各向异性假设的成像技术更加接近复杂构造地下介质的假设,这些技术的配套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复杂区成像位置的精度和准确度。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充分说明该技术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周育忠,张自锋,石嘉豪,涂亮[3](2019)在《基于xml技术的电网复杂设备信息统计系统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网复杂设备信息统计系统统计范围小、统计耗时长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电网复杂设备信息统计系统;该系统引入xml技术,优化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重点设计了采集器、处理器、存储器和显示器,采集器选用LT500数据采集器,处理器为ARM10处理器,存储器选择了EMC存储器,在二极管显示器中显示统计结果;系统软件由电网复杂设备信息采集、设备信息统计处理、设备信息处理结果显示叁部分组成;立足于实际,对该系统在电力网络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检测系统工作效果,与传统系统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对电网复杂设备信息的统计范围高达99.26%,耗时很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3期)
马爱平[4](2019)在《关键技术突破,构建规模大覆盖广的先进电网时空信息服务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信息具有天然的时空特征,全面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时空电网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基础。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用户最多的复杂大电网。异构的电网空间、瞬变的电网状态、多源的信息更新及繁多的业务类型给复杂大电网可靠运行与高效管理带(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1-08)
赵师权,胡少华,王玉珍,林煜,别静[5](2018)在《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表征复杂断块油藏沉积相》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F油田虽实施了二次开发地震勘探,井网密度高,但受陆相断陷湖盆储层沉积复杂性影响,加之小断块发育,增加了精细储层描述的难度。为此,利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等资料,采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开展沉积相研究。首先,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采用横向分块、纵向分段,选择典型段组合建立骨干井网,并通过分尺度、多手段逐级约束等时地层对比,建立精细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然后,运用多相(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联合标定技术,准确识别各类沉积微相,并利用古地貌、地层切片等技术揭示沉积演化特征;最后,以多地震属性融合约束的砂体厚度分布特征为指导,以井点测井相与井间的地震信息相互约束,以新开发井作为验证综合表征储层沉积微相,为剩余油挖潜提供重要地质依据,形成了一套断块油藏多信息融合的沉积相表征综合研究流程。(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S2期)
刘炳辉,郭晓琳[6](2018)在《速度、结构与情感: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复杂互动——以当代中国流动人口治理问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社会与大流动社会是当代中国同步出现的两大现象,面对人口大流动所带来的治理挑战,整个治理体系涌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技术依赖和期望,"奔跑的信息"与"奔跑的人"展开追逐。信息技术"以快为美",在当代中国流动人口治理中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信息采集、平台建设和数据分析叁个方面。但社会治理不同于商业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单一性,其"以好为美"的高度复杂性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发挥空间和程度。尤其在人类社会结构和情感两大领域,信息技术皆作用有限。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复杂互动关系,尊重人的多方面需求,而非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在管理控制方面的便捷性,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新视野》期刊2018年06期)
高秀娥[7](2018)在《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性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信息系统网络存在层次关联复杂、通信链路交错、网络动态变化等特点,使得一旦复杂信息系统网络遭到破坏,整个复杂信息系统将陷入瘫痪,开展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网络抗毁性尤为重要。目前在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性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本论文主要关注复杂信息系统网络中结构抗毁评估、层级负载分配控制、接入控制重构这叁类挑战。在分析现有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抗毁评估、抗毁控制、抗毁重构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研究了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抗毁熵测度评估模型。针对现有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性测度大多是确定性的,难以综合兼顾网络局部和全局信息、难以满足网络动态演化与小度数节点的抗毁性评估需要,提出了基于抗毁熵测度的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评估模型。首先,分析了典型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测度;其次,针对度与介数的边重要性评价方法未考虑连边两端点的邻居节点之间互连对边重要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桥接系数的关键边识别方法、基于桥接系数的边关键度定义方法;再次,采用层级流介数的节点关键度、桥接系数的边关键度,提出了节点关键度和边关键度相结合的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抗毁熵测度评估模型。仿真表明该抗毁熵测度,具有敏感度高、精准性强等优点,能够更好地反映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抗毁性能。(2)研究了复杂信息系统网络负载分配抗毁控制方法。针对现有级联失效模型初始负载定义既不能准确反映复杂信息系统层次特性和节点重要性,也不能解决具有层级特性网络的负载重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均匀可调的复杂信息系统网络负载重分配抗毁控制方法。首先针对单一层级、单一节点度的网络初始负载定义的不足,结合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层级性、网络关键度特性,提出了基于层级-熵的复杂信息系统网络初始负载定义方法;其次针对低层级节点无法承担高层级节点的负荷的问题,提出了负载非均匀可调的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级联失效负载重分配方法。仿真验证表明,通过合理调节初始负载调节系数、容限系数以及负载重分配层级系数使得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级联抗毁性达到最优,有效抑制了级联失效的传播,减少了失效节点数量,提高了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级联失效抗毁控制能力。(3)研究了复杂信息系统网络的网络重构与切换抗毁重构方法。首先,针对现有网络重构方法没有综合考虑节点重要度、边重要度及网络层级性的不足,以至于网络的抗毁性能较差,提出了基于层级-熵的复杂信息系统网络重构方法,设计了基于不同的修复概率、可调系数和不同重构方式的算法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降低了网络重构成本,满足了复杂信息系统网络对升级、越级、转隶及组合等不同重构方式的需要,也兼顾了系统的抗毁要求;其次,针对现有多属性垂直切换算法没有考虑不同业务特征、不同用户偏好的切换需求,提出了基于模糊多属性垂直切换改进算法;分析了模糊多属性垂直切换改进算法及其流程,设计了话音、文本、图像及交互信息等不同业务特征以及不同用户偏好的算法仿真,通过平均中断概率、新呼叫阻塞率、切换阻塞率与平均切换率几个仿真指标的结果,表明该切换方法显着提升了网络的抗毁性能,更好地满足了复杂信息系统网络对不同移动终端业务的切换需求。(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0-01)
邬镇伦,程效军,辛佩康,张立朔,胡敏捷[8](2019)在《基于激光点云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复杂船舱容积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点云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复杂舱舱容计算方法。以复杂液货舱叁维点云数据为基础,对复杂舱舱壁与内部构件进行了分割;利用BIM技术对舱壁点云数据及船舱构件点云数据进行了叁维重建;利用船舱叁维模型进行了船舱不同姿态下的实时舱容计算。选用上海某船舱点云数据进行了方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地获得船舱不同姿态下的舱容数据,可靠性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倪伟波[9](2018)在《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服务空间科学产出 打造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重大科学产出为己任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有这样一群仰望星空、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工程技术团队,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2013年获批成立至今,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复杂航天重点实验室)已走过五个年头。五年来,复杂航天重点实验室始终面向复杂航天系统发展趋势和任务需求,在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科研平台、人才平台(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9期)
[10](2018)在《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中国科学院2013年批准成立的院级重点实验室。一、总体定位面向复杂航天系统发展趋势和任务需求,致力于系统复杂性和紧耦合特性认知,开展与复杂航天系统紧耦合特性相适应的电子信息系统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平(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复杂信息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西部等复杂区的油气勘探潜力较大,但地质条件复杂,造成常规偏移成像的精度不够,给解释带来了诸多困难。根据其地质特点,围绕高精度成像的需求,开展高精度速度建模技术研究,形成了配套的技术策略,为其进一步改善复杂区的成像精度,落实勘探目标奠定了基础。在该配套技术中:基于真地表的速度建模技术可以通过真地表数据准备来解决现有大圆滑偏移基准面对成像波场的改变、初至层析近地表建模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反射建模技术在近地表应用的不足、多信息约束速度建模可提高速度模型的可靠性、各向异性假设的成像技术更加接近复杂构造地下介质的假设,这些技术的配套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复杂区成像位置的精度和准确度。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充分说明该技术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杂信息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谢科军,胡俊,沙波.基于CDM技术的复杂信息容灾备份系统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2].赵玲芝,金守利,王成祥,曾庆芹.多信息多技术深度速度建模技术在复杂构造中的应用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9
[3].周育忠,张自锋,石嘉豪,涂亮.基于xml技术的电网复杂设备信息统计系统及其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4].马爱平.关键技术突破,构建规模大覆盖广的先进电网时空信息服务网络[N].科技日报.2019
[5].赵师权,胡少华,王玉珍,林煜,别静.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表征复杂断块油藏沉积相[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6].刘炳辉,郭晓琳.速度、结构与情感: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复杂互动——以当代中国流动人口治理问题为例[J].新视野.2018
[7].高秀娥.复杂信息系统网络抗毁性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邬镇伦,程效军,辛佩康,张立朔,胡敏捷.基于激光点云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复杂船舱容积计算方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9].倪伟波.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服务空间科学产出打造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支撑平台[J].科学新闻.2018
[10]..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J].空间科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