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原孝对国民心理和行为的匡正

论儒家原孝对国民心理和行为的匡正

论文摘要

社会行动者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国民的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因此国民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混乱,这种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大有完全抛弃历史的倾向,这就忽视了我们的思想、心理、行为乃至身体,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惯习、制度,恰恰全部是这个文化系统之下的产物。第二,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大有不假思索的倾向,而忽视了我们对吸收先进事物所应具备的适应性条件的反思,以及对西方腐朽势力乘虚而入所应保持的警惕。具体一点说,中国人尤其从五四运动开始在反封建的同时,几乎完全否定了儒家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生发的社会角色(父子、夫妇、君臣——上下级)及其规范的价值,包括国民所执行规范的润滑剂一人情;这就形成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的质疑,于是便几乎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式微,但是千古流传的民族精神——孝道。而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将本来属于经济领域的工商社会的交易理念扩充到了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使人际关系变得算计、冷酷、自私、庸俗,中国社会的历史变成了只要今天不要昨天和明天的历史。我们要解决这种混乱必须找到或发明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既从中国传统中来又能纠正扭曲的历史,同时更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念,既能衔接西方社会的真正文明,又能避免理性化对生活世界的入侵,从而恢复人类天真烂漫的生活。我从传统文化的根上找到了这个理念,并且认为从这个根处纠正国民的心理和行为可以改善其人格状况,它就是——原孝。所谓原孝,就是先秦从孔子开始经过曾子、子思到孟子所传承的孝道精神;这种孝道与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清末所流传的孝道有着本质的不同。先秦以后的孝道被统治阶级利用,逐渐迷信化、片面化、绝对化、至高化、单向化、物质化、向外化;统治集团用其作为塑造行动者心理和行为的起点的特殊地位,使用专制政权的力量,通过理论曲解的方式占据了主导话语权,成为为封建统治阶级小集团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就形成了长久以来中国人在“差序格局”主导下的等级性、奴隶性、虚伪性、私己性、极端性等诸多的扭曲人格以及爱面子、攀关系、走后门等一系列偏差行为,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中。因此,提倡原孝本身就是对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批判;同时,贯穿在原孝当中的人情这根红线本身就是对工商理性侵入生活世界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我认为形成社会行动者健康人格又是家庭运行的根本目的。于是我的思路是,在健康的家庭互动中完善社会个体人格,由内向外,利用差序格局本身的推演性,一层层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宏观世界的建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缘起
  • 2、研究现状
  • 3、概念界定
  • 4、思想来源
  • 5、研究方法
  • 6、文章构思
  • 第一章 匡正国民心理和行为的必要性分析
  • 1.1 传统社会国民心理和行为偏差综述
  • 1.1.1 嵌入性的提出
  • 1.1.2 传统社会的国民劣根性
  • 1.1.3 本土行为偏差
  • 1.2 现代社会国民心理和行为的不良趋向
  • 1.3 匡正两种极端取向的根本意义
  • 第二章 儒家原孝匡正作用的可行性分析
  • 2.1 儒家孝道中原孝概念的提出
  • 2.1.1 孝道的产生及对原孝的概括
  • 2.1.2 对原孝内涵的诊释
  • 2.1.3 原孝的本质属性
  • 2.2 国民心理和行为偏差是原孝异化的产物
  • 2.2.1 原孝在孔子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2 原孝在政治权力演变中的异化与保留
  • 2.2.3 异孝造成了国民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 2.3 原孝是批判传统与扶正现代的中枢
  • 2.3.1 原孝产生的自然和历史背景
  • 2.3.2 原孝对两种文化的纠正和衔接
  • 第三章 儒家原孝匡正国民心理和行为的策略
  • 3.1 国家的宏观改革是原孝微观有效运作的背景条件
  • 3.1.1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1.2 坚决反对社会中的各种腐败现象
  • 3.2 原孝微观运作的具体办法
  • 3.2.1 有关现代家庭模式的建立
  • 3.2.2 原孝的具体实践理念
  • 结论
  • 参考论文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孙中山塑造国民心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丝绸之路 2013(10)
    • [2].我国国民心理对法律实效的影响[J]. 法制与经济 2018(10)
    • [3].孙中山的国民心理建设思想及其启示[J]. 人民论坛 2012(27)
    • [4].国民心理与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 [5].剖解大国梦下的国民心理——以德日民族为例[J]. 政工研究动态 2008(16)
    • [6].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J]. 中兽医学杂志 2017(05)
    • [7].利用生物学素材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08)
    • [8].国民心理卫生素养及其提升机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 [9].文艺作品中引发舆论的争议因素及对策研究——以《人民的民义》《软埋》《巨婴国》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
    • [10].孙中山民族复兴思想析论[J]. 晋阳学刊 2017(04)
    • [11].日本国民心理嬗变的原理与趋向[J]. 日本学刊 2010(03)
    • [12].孙中山对国民心理的分析及其当代价值[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13].国民精神转型需要个体觉醒[J]. 人民论坛 2009(10)
    • [14].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居民近两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08)
    • [15].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与微调——基于国民心理的视角[J]. 理论导刊 2012(07)
    • [16].谈抽烟[J]. 人人健康 2008(10)
    • [17].国庆仪式的创新[J]. 炎黄春秋 2008(12)
    • [18].Massacre背后[J]. 山西青年 2016(07)
    • [19].略论腐败现象的传统文化成因[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0].孙中山贤能政治观之反思[J]. 学术界 2017(07)
    • [21].日汉翻译中实践层面的不可译因素[J]. 考试周刊 2011(47)
    • [22].国民精神转型需要个体觉醒[J]. 当代社科视野 2009(Z1)
    • [23].心理健康:关怀每一个心灵[J]. 西部广播电视 2008(11)
    • [2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要科研机构[J]. 科学通报 2012(35)
    • [25].日本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萌”[J]. 神州 2012(20)
    • [26].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维度解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05)
    • [27].中日国民的知觉与错知觉——从中日两国国民心理看中日关系[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2)
    • [28].借力思想教育 培育公民意识[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30)
    • [29].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20年大事记[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02)
    • [30].清末民初剪辫运动与近代观念的变迁[J]. 许昌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论儒家原孝对国民心理和行为的匡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