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清末民国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展现了转型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的实态。经济与地权作为无锡调查的重点,在近代工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化和现代机器的侵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交织构成了转型时期乡村经济的特有形态;近代无锡乡村大多数农家以稻作为主、以蚕桑为辅的生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多种经营和“非农化”是农家经济的基本趋势。地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租佃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变化。近代江南乡村经济转型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了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问题的关注。陈翰笙应用阶级分析法,对乡村各阶级作了严格的区分,以作为调查的切入点。“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变化情况”作为无锡调查报告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近代江南乡村人口在动态中又保持着与传统社会一致的常态,那就是:呈波浪式增长,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偏高。工业化导致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打破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纯粹性,使人口的城乡结构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乡村人口的教育素质低下,职业种类趋于多样化。近代义庄的兴衰及其组织结构和社会职能的演变表明了宗族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社会生活是无锡调查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社会转型外在的表现形式,直观地反映了乡村物质生活的水平,精神生活的状态及社会意识的特征。无锡作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地区的样本,其乡村社会生活总体而言,是非常落后的。这说明,在整个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给乡村带来的负效应远远大于它所给予乡村的正效应。这种结果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顽固与守旧。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精神信仰的盲从和社会风俗的因循相袭昭示了乡村社会转型之路的艰难与漫长。乡村危机是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总爆发。在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在“抢米”这种非正常的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针对转型时期乡村危机深重的事实,陈翰笙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主张通过革命的途径解决乡村问题,而统治当局和改良派分别在无锡农村实施开展了“农村合作”运动和“民众教育实验”。但是,近代的乡村危机积重难返,历史也没有留给统治当局和改良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改良在实践中沦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时,乡村问题的主导权就旁落到激进的“革命派”手中。后来直至今天的事实证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社会在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乡村的边缘化和内部的急速变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会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地表现出来;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乡村问题,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是一项尚在探索中的,极其复杂而艰难的综合工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J]. 理论与改革 2008(04)
- [2].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05)
- [3].我国农村贫富差距之规制——宋代“社仓”的启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4].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辨[J]. 江海学刊 2008(06)
- [5].文化学视野乡村武术文化建设的优劣分析[J]. 四川体育科学 2016(04)
- [6].建国初期大理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农民生活——基于桥村16位农民的口述史调查[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1)
- [7].近代绅权衰落的政治影响分析[J]. 学理论 2015(03)
- [8].新时期法治乡村建设探索研究[J]. 法制博览 2015(20)
- [9].乡村中国礼治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现状考查[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12)
- [10].“社会资本”与乡村法制建设问题研究[J]. 前沿 2012(01)
- [11].从“乡绅之治”到“党委之治”看中国乡村治理之变化[J]. 文存阅刊 2018(03)
-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乡村社会的传播媒介阻滞因素分析[J]. 乡村科技 2016(08)
- [13].农村多元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7)
- [14].论农村多元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5].法律如何进入乡村社会[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 [16].乡村社会的教育规范:批判与重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2)
- [17].论乡村社会的内在秩序及其生产机制——以乡镇综治工作为例[J]. 求实 2017(08)
- [18].写生画家眼中的1930年代河北乡村社会——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为例[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19].乡村民众日常生活内容“空心化”问题探究——基于关中西部地区的调查[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20].论乡村社会控制体系建设中基层组织的责任[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2)
- [21].官绅民形象的传统描述及影响——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1900—1949)为中心的考察[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2].乡村学校的演进及其社会文化价值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3].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散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广西农学报 2019(04)
- [25].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以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8)
- [26].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的互动与互济[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1)
- [27].乡村社会“私了”问题研究[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8(04)
- [28].民族—国家的形成:论中国近代乡村政权建设[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9].论西南偏远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中的宗族治理——基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J村的调研分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5)
- [30].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路径[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