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花卉产业有了新思路

山东花卉产业有了新思路

一、山东花卉业有了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旋[1](2021)在《齐白石与黄宾虹花鸟画比较研究 ——以“秋蕊香”画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曼[2](2021)在《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发展,植物专类园研究不断兴起,高品质专类园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专类园景观品质,是现代园林发展一个方向。在我国,紫薇的栽培历史久,品种多,可观赏,适应强,易管理,应用广,紫薇专类园发展趋势良好,有丰富景观、弘扬文化、科研科普、种质资源保存等功能,并为绿化产业带来新发展。在这样前提下探讨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为例,借鉴相关案例经验,讨论相关概念理论,探析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梳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紫薇专类园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得出:紫薇专类园形成渊源为专类药圃,且经历各阶段发展远播国外,目前紫薇相关研究包括栽培、繁殖、选育、抗性研究、园林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五个案例为借鉴,提炼出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参考经验,包括理念定位、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文化表达、紫薇艺术造型、紫薇后期维护、文创活动开展及运营管理等,为后期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想法。归纳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植物专类园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探讨紫薇专类园的特点,包括紫薇现有种质资源、景观效应、文化底蕴、适用类型、园林应用、功能作用等。依照植物专类共性与紫薇特性,总结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出规划层面,包括环境分析、资源整合、主题定位、规划布局等方法;得出设计层面,包括山水地形、道路及铺装、植物造景、园建及小品、文化展示等方法的相关探讨。完成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占地面积约12.6hm2,是近郊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拟收集湖南地区适用的共6个紫薇种,包括使用了品种约50余种,种植约800余株,突出紫薇专类特色。项目设计实践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节点扩初。并通过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总结营造具有植物文化观赏性及地域文化展示性结合的紫薇专类园的参考模式,并对论文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高泽[3](2021)在《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文中提出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手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地区有众多蒙古族部族,不同地区、部族的蒙古族刺绣各有特点,共同组成这璀璨的草原文化瑰宝。其中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又称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蒙古族刺绣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刺绣之一,其做工之细腻、运针之独到、纹样之独特,彰显了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于时代的发展,现面临逐渐消亡的困局,急需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本研究首先对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刺绣进行相关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对其历史背景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与研究分析;其次分析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形式法则、配色特征以及象征寓意,并结合工艺上的特点阐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创新应用构建理论基础;然后对国内外成功的传统纹样创新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创新应用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最后以创新应用为视角,探索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创新应用方法与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传统蒙古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本文从传统刺绣艺术的研究中,探寻新时代民间刺绣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新出路,使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更能结合相关扶贫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以实现新时代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要求。

王子琪[4](2021)在《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的绞经织物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绞经织物发展出了多样性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与转型。以纱罗为代表,其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演变息息相关。综合来看,绞经织物、绞经织机、织造技艺和社会形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经纱的绞缠令绞经织物的组织结构格外复杂,使得绞经织机及其织造技艺具有了独特的技术内容,因其织造难度大,古代多样化的绞经织造技艺到了现代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传承。所以,无论是古代绞经织物本身承载的技术与社会人文内涵,还是其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至今未见学术界关于古代绞经织物技艺和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上篇——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中篇——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和下篇——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论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研究范围展开了时间上和织物组织学上的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的考古报告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基于绞经织物的织物学原理,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古今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系统分类方法。上篇包含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绞经织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考古报告和出土纺织品的解读,梳理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结构发展脉络,根据织物结构变化分为三大阶段——史前至周代早期为绞经与绞编织物混合的萌芽阶段,周代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推广阶段,宋明时期为转型阶段。结合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数据对比,分别挖掘了这几个历史关键点的织物变化特点,讨论了史前起源时期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汉唐发展时期织物结构和纹样发展的技术因素、宋明时期整体工艺转变的社会选择导向。对于织物风格特殊的金元时期,论述了其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采用实验分析法,复原并解读了元代特有的偶数纬绞经织物结构特征。中篇包含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工具和技艺复原的研究。结合杭罗传承的织造生产流程以及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提及的特殊织造工艺,研究了绞经织物的织造流程。综合古代图像、文献和复原织机信息,提出绞经织机在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形制变化和织造方法,详细解读了综版式、线制、对偶式和金属制四类绞综的起绞原理。结合历史生产条件对几种典型织物结构进行了技术复原,并从织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反馈两方面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下篇包含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对绞经织物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考察了江浙地区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织造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详细探讨了传承分化的历史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古代绞经织物蕴含在服饰、政治、经济、交流等多种途径下的文化内涵,以整体非遗生态环境的视角提出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方向。通过上、中、下三篇的讨论,我们完成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综合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前人研究的空白点和争议点,得到了如下创新性的结论:一、针对古代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织物组织学理论和实际命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为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和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二,绞经织物在织物及编织技艺的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通过数据比较和技艺研究,论述了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艺过渡作用。三,学术界对绞经织物衰落转变的时间存在争论。我们借助考古数据和古代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宋明绞经织物和织机的发展状况。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为理论基础,理清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技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四,绞经织物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在综合归纳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在原料创新、风格创新和结构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复原等方法研究了元代偶数纬绞经织物的特殊结构,以社会二元性为视角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共处对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影响。五,古代文献资料对于绞经织机的记录缺乏系统性,至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未成系统,这与绞经织机的构造和原理有关。我们对绞经织机按照起源和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综合对比多种类型的绞综形制和功能。结合相应的起绞方式,对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进行了技术上的复原,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六,现有传承发展研究集中于杭罗织造技艺,非常狭隘。我们通过对江浙地区的走访调查,对比研究了非遗传承下的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三类绞经织造技艺,探讨了传承技艺分化的现状和历史原因,以绞经织物整体非遗生态的视角提出了织物传承的未来发展思路。

申蕾[5](2020)在《中国都市农业简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好城市与农业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农业,在国外有着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而我国都市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随着不断的发展,在北京、深圳和上海已经有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都市农业起步较晚,目前学术界大部分是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问题探讨的角度去谈论都市农业,而仅有少部分是从农业史的角度出发谈论都市农业,研究传统时期的城市与农业关系的更是很少,没有形成从中国城市与农业的方向来谈论的一部体系。因此,本研究将从城市与农业的关系出发,探寻了先秦直至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先秦时期出现的畿服制指出了后世农业的专业化区域的雏形,西汉隋唐时期都市园圃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齐民要术》中的园圃业为我们展现了具体的发展情况,宋元时期“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更加繁荣,明清时期大量市镇的出现使城市与农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探讨了我国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制约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我国对三农问题始终十分重视,而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了乡村振兴,都市现代农业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典型“三农”事业形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都市现代农业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德国的屠能圈理论为我国都市农业的梳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我们能够认为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从负郭之田,到城郊农业再到都市农业一步步走过来的。研究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史能够对我国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城郊发展研究》明确提出了“城郊农业”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专业化使城郊形成了有特色的商品型农业,它依托城市,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就近安排的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城郊农业是包含在都市农业范围之内的,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与农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依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并重点阐释现代都市农业研究的有关理论基础,为后文的研究作铺垫。第二章介绍先秦时期负郭田的发展;第三章介绍秦汉隋唐时期园圃业的兴盛,尤以《齐民要术》中园圃的发展为代表,同时叙述了汉唐时期为都城供应粮食的关中农业的发展情况,从水利、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等方面做了介绍;第四章介绍宋元时期城市与农业发展的情况,主要从城市、农村和《清明上河图》中看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第五章介绍明清时期城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农业的商品性生产;第六章介绍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情况。

官永健[6](2020)在《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花卉产业在新世纪是一项充满发展前景与希望的产业,自从花卉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就开始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近几年,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对花卉产业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全世界花卉的年销售量在持续稳定的增长。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养。除此之外,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调整国家的农业结构,促进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始追求高层次精神文明的背景之下,花卉产业应运而生,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领域,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因此花卉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运用查阅文献法、实地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获得资料数据。仔细剖析了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竞争状况,主要针对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的发展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发放的对象包括:种植户、企业人员、乡镇干部以及林业局人员。本文针对两个要素:制约的因素和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认真的梳理。对于今后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未来将会如何发展,通过慎密的研究判断出其未来方向,同时还总结归纳了其重点内容。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环境保护难以及合作经营少。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环保制约影响,发展资金缺乏,病虫害防控少以及种植技术较低。未来发展的方向应当是:集成产业规模、生产标准统一、加强绿色环保以及提高品种质量。应该注意的重点是:品种质量安全、规范生产标准、建设信息系统以及创新科研力量。在总结梳理了沈北新区尹家乡产业发展的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基础,实地调查了影响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结合到一起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探讨其工作重点。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对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种植户、花卉企业与当地政府,分别针对性提出对策与建议。针对政府方面,需要增强政府主导职能,健全尹家乡花卉产业体系,贯彻落实花卉产业相关政策以增强政策扶持效果,并与花卉协会共同建立信息统计制度,加强对花卉生产等方面的监督与沟通,规范各花卉企业和个体种植户的环保认证,制定出统一的生产标准,合理规划产业的布局以确保标准化清洁生产,保证尹家乡花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企业方面,应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花卉产品质量,规范整个行业的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先进的管理系统,创新组织合作的模式,加强花卉产业链的管理,提高科技科研能力,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推广。针对种植户方面,应当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加强对其种植技术的培训,发挥好花卉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多与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孙长东[7](2019)在《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序开展,我国花卉产业也遇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机;种植方式开始逐渐从早期的小农生产逐步向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迈进、基因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杂交育种技术从而保证了新品种花卉的不断创新、更加科学规范化的化学分析实验保证了最优水肥配比并为花卉土壤肥力的空前提升提供了保障、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植花卉产业的惠民政策提高了花农的种植积极性。当今国内各地区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南阳市政府和月季花卉从业者最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响应南阳市政府的号召以及加快推进南阳市月季花卉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本文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农业化研究的成果通过参考文献作简要的概括说明,选定本文的研究思路;接下来对文中用到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农业标准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进行简单描述;有了理论支撑之后再概括出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查找出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销售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最后分析洛阳牡丹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并与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影响南阳月季花卉营销问题的制约因素。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花卉行业自身生产销售问题与传统粮食作物销售问题相对比的特殊性,结合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分析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在营销策略实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整个月季花卉种植加工行业的发展水平也迫切需要依靠成熟的营销体系来提升。依据本文研究得出的实证结论,对南阳月季花卉产业产销一体化进程的平稳推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其有助于推动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

葛小寒[8](2018)在《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表现在商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性之上。作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明代农业生产的扩大支撑着当时社会的调整与转型,与此同步的则是明代农书数量的喷发,并由此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学知识体系。那么,对于明代农书的研究便是必要的:一方面,明代农书所蕴含的农学知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明代农书更是深深浸润在当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诚然,前辈学者已经对于这一问题有了相当的讨论。但是,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基础的“文献考辨”之上对当时农书所记载的“科学技术”进行评介,抑或是利用农书中透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去考察当时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由此可见,前人对于明代农书本身的讨论仍是缺乏的,尤其缺少在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之上,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从“文本”与“知识”的角度考察明代农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明人的观念中究竟是如何认识作为概念的“农书”。借助于当时士人留下的“文集”、“书目”与“农书”进行分析,明人对于“农书”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为多元且伴随着参与性程度的不同发展出异样的农书观。为了研究方便而对于这种多元的“农书”认识作一概括的话,可以总结为:明代的农书便是当时的农事书、农艺书与农政书。明晰了这一范畴之后,梳理现存与佚失的明代文献,不难得出有明一代大约诞生了 502种农书的结论。但是数量的巨大不能掩盖当时农书存在着大量抄袭、翻刻的情况。因此,单纯从农学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代的有价值的农书数量将下降到300种以下。不过,无论明代究竟有多少种农书,对于它们的文献考证活动自然是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农书的作者、版本与诞生时代在之前的农书目录里面有误,还有一些农书是前人未见的,另有一些已经侠失的农书也可以辑佚。如果说“文本”研究专注于文献本身,那么“知识史”视角下的农书研究则侧重于考察农书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明代农书与宋代农书的比较可以揭示传统社会的不同时代农学知识关注的变化。主要通过内容、作者与时空分布的对比,宋、明农书的连续性与差异性一目了然:相较于宋代,明代的农书更加注重“统合”,其中负载的农学知识则进一步下移,作为农书生产的动力也不再受政治权力的制约。另从“空间”角度来说,明代农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花谱”,除了在知识性上超越宋代以外,还更多承担了专业知识记载之外的交往功能。简言之,在明代的社会空间中,以“花谱”为代表的农书参与了当时士人社交网络的建构。此外,“知识史”的视角除了较为宏观的考察之外,更加关注一种知识或书籍的生产、传播、阅读以及社会影响。从《树艺篇》与《汝南圃史》之间的关系与发展来看,明代农书的生产过程漫长而富有弹性。在“稿本”农书到“刻本”农书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农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一些农学知识被删去、另一些农学知识被加入的过程。农书诞生以后的传播活动,官府在其中起到了较为显着的作用。因此考察明代官刻农书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可以作为个案了解当时农学知识的传播面向以及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当然,传播是农书生产方或者农书刊刻方的行为,农书中承载的农学知识能否真正为时人认同或接受,还得考察当时农书的阅读问题。对此,由于诞生时间颇早,且在明代流传较广的《救荒本草》与《野菜谱》便是探讨农书阅读活动的重要个案。基于农书内容、序跋以及阅读者的书目、批语,乃至翻刻过程中的改造活动,明代农书阅读的多元面向可以被充分挖掘。例如以上两种野菜书的阅读活动,便呈现出早期阅读与晚期阅读的极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晚明士人对于农书的阅读往往偏离了作者原有的意图。最后,农书与地方社会关系往往不被前人研究所重视,这固然是因为地方性农书不宜保存流传。然而,《亳州牡丹史》却能填补这种研究方向的空白。该书不仅是亳州牡丹的知识性介绍,更是亳州士人与一般百姓从事花事交往活动的记录。通过这一文本,晚明亳州的地方社会显得更加饱满,而《亳州牡丹史》本身也离不开这一社会的制约,尤其是其中所凸显的对于“阶层”变动的敏感。综上所述,明代农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旧有农业文献的整理与考察,更是对于其中所记录的农学知识的分析。这种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过多的侧重在“科学技术”的介绍,而忽略了知识以及其载体(农书)的概念、时空变迁、生产过程、传播活动、阅读与接受等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才是后人进一步理解当时农学实况的钥匙。

山东省人民政府[9](2014)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提出鲁政发[2014]7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

任道纹[10](2013)在《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南方花卉园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花卉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兴产业。据统计,1984年,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仅有1.4万公顷,销售额6亿元,出口额0.02亿美元,到了2011年,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102.4万公顷,销售总额1068.54亿元,出口额4.8亿美元。与1984年相比,生产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了72倍和177倍,出口额则将近239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花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花卉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产业集群网络现象显着,特别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云南等地的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发展已具规模,其发展规模、企业间联系、企业集聚程度、企业活力和企业绩效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企业绩效因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而上升的现象。那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影响企业绩效本质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国内目前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缺乏的情况下。产业集群网络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是网络结构特征(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网络强度)和企业主体行为(企业主体、网络资源)等,这些因素分别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绩效,得到过相关理论和实证的证实,但将这些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对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企业绩效的作用的研究显得不足。同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是变化的,从不同企业、环境、战略和演变的视角来看,其影响是有区别的。而现有研究,在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性、环境、战略和网络演化与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相当缺乏。因此,本文还要从不同企业、环境、战略和网络演变等方面对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和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以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和企业绩效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和网络理论探讨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利用权变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从企业差异、环境、战略和网络演变等方面对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和更细致的分析,研究结论以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全文共由9章构成,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和企业绩效的状况、特征和趋势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花卉产业种植面积、花卉产值、花卉企业数、从业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数等数据,从规模性、联系性、集聚性、活力性和企业绩效5个方面系统地测算和分析了2000年--2011年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和企业绩效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规模、企业间联系、集聚、活力和企业绩效呈现不断增强趋势,但整体偏低,发展不均匀,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时空特点和变化趋势;第二,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企业绩效也高,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企业绩效也不高,可见,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存在正向关系。研究内容二: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通过分析,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根据网络结构-主体行为-企业绩效的研究思路,运用网络结构-企业主体-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集群网络分析构架,构建了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通过对260家陈村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企业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建模,发现:网络密度、网络强度、网络中心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是以企业主体和网络资源为中介实现的,即通过直接作用企业主体和网络资源进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构成了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三: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不同企业绩效作用的差异分析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将260家陈村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全样本企业按不同规模和供应链企业分类,研究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不同规模和供应链企业绩效影响,得到了如下差异:网络资源对于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在供应企业中不起中介作用;企业主体对于网络中心性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在供应企业和小企业不起中介作用。研究内容四:环境和战略对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以岭南花卉市场、陈村花卉世界和广州花卉博览园3个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119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相关性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及多元统计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验证,深入研究了环境变化和企业技术战略导向对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强度、网络中心性与主体行为的企业主体和网络资源关系的调节作用,结论如下:环境变化和企业技术战略导向对集群网络与企业主体和资源利用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环境变化对网络中心性、网络强度与企业主体关系以及网络密度与网络资源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企业技术战略导向对网络强度与企业主体关系和网络密度与网络资源关系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研究内容五:基于案例的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演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企业为案例,分析了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在环境变化和企业技术战略导向调节下,网络结构、企业主体、网络资源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伴随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发展,在环境变化和企业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下,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网络结构、企业主体和网络资源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影响了花卉企业绩效的变化。纵观全文,本文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1)为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的内涵和构成着手,建立了“网络结构--企业主体--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分析构架,将网络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融合企业主体、网络资源两个中间变量和企业绩效被解释,将集群网络中观组织与企业微观行为主体有机地结合,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了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和具体路径。这不同于以往经济地理或者经济学意义上研究,只注重产业集群网络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收益递增、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专业化分工等因素的研究视角。(2)创新地构建了“网络结构-主体行为-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本文借鉴现有理论成果,率先把网络结构、企业主体和网络资源以及企业绩效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遵循“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逻辑,构建了“网络结构-主体行为-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网络结构、主体行为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实证客观地揭示了变量间的关系,定量地探明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效果。而以前的相关研究,往往只是单纯讨论其中的某个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有效地解决了仅用产业集群网络的某一特征方面研究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作用的难题。这个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为阐明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作用提供了具有科学性和解释力的新工具。(3)基于不同企业、环境、战略和案例网络演化视角,通过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作用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对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生命周期和权变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多元回归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在不同企业、环境、战略因素和案例网络演化条件下,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作用的机制,这些分析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少见,拓宽了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对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生命周期和权变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

二、山东花卉业有了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花卉业有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2)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紫薇专类园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植物专类园
        1.4.2 紫薇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案例借鉴
    2.1 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
        2.1.1 案例概况
        2.1.2 案例特色
        2.1.3 启示借鉴
    2.2 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
        2.2.1 案例概况
        2.2.2 案例特色
        2.2.3 启示借鉴
    2.3 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
        2.3.1 案例概况
        2.3.2 案例特色
        2.3.3 启示借鉴
    2.4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2.4.1 案例概况
        2.4.2 案例特色
        2.4.3 启示借鉴
    2.5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2.5.1 案例概况
        2.5.2 案例特色
        2.5.3 启示借鉴
    2.6 小结
3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园林美学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植物群落学
        3.1.4 符号学美学
    3.2 植物专类园分类及设计要点
        3.2.1 分类
        3.2.2 设计要点
    3.3 紫薇专类园的特点
        3.3.1 丰富的种质资源
        3.3.2 独特的景观效果
        3.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3.3.4 多样的应用方式
        3.3.5 多种的园林应用
        3.3.6 广泛的功能作用
    3.4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方法
        3.4.1 规划层面
        3.4.2 设计层面
    3.5 小结
4 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基础条件
        4.1.2 场地现状
    4.2 设计总则
        4.2.1 设计依据
        4.2.2 设计原则
        4.2.3 设计定位
        4.2.4 设计目标
    4.3 总体规划
        4.3.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4.3.2 平面布局
    4.4 分区规划
        4.4.1 入口管理区
        4.4.2 生产科普区
        4.4.3 文化展示区
        4.4.4 紫薇品种区
        4.4.5 自然休闲区
    4.5 专项设计
        4.5.1 山水地形
        4.5.2 道路交通
        4.5.3 园建及小品
        4.5.4 市政工程
        4.5.5 植物景观规划
        4.5.6 文化体现
    4.6 重要节点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紫薇品种分类表格
附录B 主要节点初步设计图纸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一、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历史渊源
        1.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尔沁刺绣
        2.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概况
    (二)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发展现状
        1.传统刺绣的发展困境
        2.传统刺绣发展困境之成因
    小结
二、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的特征分析
    (一)纹样的形式法则
        1.自由发散的构成骨式
        2.虚实平衡的造型特征
    (二)纹样的配色特征
        1.主色对比鲜明
        2.细节色调和谐
    (三)纹样的象征寓意
        1.植物纹寓意
        2.动物纹寓意
        3.几何纹寓意
    小结
三、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技艺特征及纹样价值
    (一)独特的蒙古族刺绣工艺
        1.“强针硬底”的技法与载体
        2.与汉族地区刺绣的区别
    (二)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1.实用价值
        2.审美价值
    小结
四、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
    (一)创新应用的意义
        1.传统纹样市场需求分析
        2.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
        3.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创新应用的原则
        1.统一与变化
        2.对比与和谐
        3.对称与突破
        4.文化传承
        5.保护性
        6.创新性
        7.价值性
    小结
五、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创新应用实践
    (一)设计思路
        1.设计目的与主题
        2.设计创意定位
        3.设计风格定位
    (二)设计实践
        1.纹样的提炼
        2.纹样的重构
        3.纹样的赋色
        4.载体形式的创新
    (三)应用展示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古代的时间范围的界定
        1.2.2 对绞经织物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E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析
        1.3.2 考古报告中对出土的绞经织物的记载与研究
        1.3.3 对绞经织物历史发展的研究
        1.3.4 对绞经织机及织造技艺的研究
        1.3.5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性
2 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分类
    2.1 绞经织物的定义
        2.1.1 现代纱罗织物定义的局限
        2.1.2 绞经织物的科学定义
        2.1.3 绞经织物的特点
    2.2 古代绞经织物命名存在的问题
        2.2.1 绞经织物以“绮”命名
        2.2.2 平经织物以“罗”命名
        2.2.3 同种织物的不同命名
        2.2.4 纱、罗区分的混乱
    2.3 以现代织物学为基础的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类
        2.3.1 织物的绞组
        2.3.2 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
        2.3.3 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
    2.4 结论
上篇 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
    3 绞经织物的起源与发展
        3.1 同源而生——周代之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1 史前的绞经与绞编织物
        3.1.2 殷商时期的绞经织物
        3.1.3 周代的简单绞经织物
        3.1.4 绞编与绞经的分化
        3.2 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作用与地位
        3.2.1 出现时间上的先后
        3.2.2 出土比例上的优势
        3.2.3 织造技艺上的过渡
        3.2.4 结构发展上的延续
        3.3 绞经织物的发展与繁荣
        3.3.1 周代的复杂绞经织物
        3.3.2 秦汉时期的提花绞经织物
        3.3.3 隋唐时期绞经织物纹样的丰富
        3.4 早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原因分析
        3.4.1 织物自身结构的完善
        3.4.2 主流纺织原料的变化
        3.4.3 政府的规范化管理
        3.4.4 纺织工具形制的发展
        3.5 结论
    4 宋明绞经织物及其SST视角下的技艺转变
        4.1 宋明时期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1 宋辽时期的绞经织物
        4.1.2 宋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1.3 明清时期的绞经织物
        4.1.4 明代出土绞经织物统计分析
        4.2 宋明绞经织物对比反映的技艺转变
        4.3 宋明绞经织物转变的SST分析
        4.3.1 政府选择——政策转型对织物传承的冲击
        4.3.2 市场选择——效率提升对供需关系的适应
        4.3.3 文化选择——审美导向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4.4 结论
    5 金元时期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
        5.1 金元时期的绞经织物
        5.2 偶数纬绞经织物复原与风格探究
        5.2.1 元代的偶数纬绞经织物
        5.2.2 复原试织
        5.2.3 织造成品的颗粒点分析
        5.2.4 偶数纬绞经织物颗粒感风格的考据
        5.3 社会二元性与金元时期绞经织物的创新
        5.3.1 原料多元化下的绞经织物材质创新
        5.3.2 统治者二元需求下的织物风格融合
        5.3.3 工匠迁徙对织物特征融合的促进
        5.3.4 织造技艺的发展与创新
        5.4 结论
    上篇小结
中篇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6 织机和绞综的形制和发展
        6.1 绞经织机的起源
        6.1.1 纱坠
        6.1.2 骨针和骨管
        6.1.3 综版式织机
        6.1.4 腰织机
        6.1.5 双轴织机
        6.2 绞经织机形制发展
        6.2.1 简单踏板织机
        6.2.2 提花织机
        6.2.3 罗织机
        6.3 绞综形制及功能研究
        6.3.1 综版式绞综
        6.3.2 线制绞综
        6.3.3 对偶式绞综
        6.3.4 金属绞综
        6.3.5 几种绞综的对比研究
        6.4 结论
    7 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
        7.1 绞经织物织造流程研究
        7.1.1 以杭罗传承为例的织造流程概述
        7.1.2 以《天工开物》为例的工艺细节探讨
        7.2 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复原
        7.2.1 无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2 无固定绞组的提花织物
        7.2.3 有固定绞组的素织物
        7.2.4 有固定绞组的平纹提花织物
        7.2.5 有固定绞组的浮纹提花织物
        7.2.6 有固定绞组的斜纹提花织物
        7.2.7 有固定绞组的隐纹提花织物
        7.3 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技艺的发展
        7.3.1 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
        7.3.2 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原因
        7.4 结论
    中篇小结
下篇 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
    8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技艺传承调查与探析
        8.1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8.1.1 杭罗织造技艺
        8.1.2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
        8.1.3 吴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8.2 江浙地区绞经织物的传承现状
        8.2.1 织物特色的分化
        8.2.2 绞纱技艺的分化
        8.2.3 织机形制的发展
        8.3 绞经织物及技艺分化原因探析
        8.3.1 历史发展与分化
        8.3.2 现今传承面临的特殊性对分化结果的固化
        8.4 结论
    9 绞经织物非遗生态的发展对策研究
        9.1 古代绞经织物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9.1.1 诗词歌赋中体现的服饰信息
        9.1.2 织物价值导向的政治和经济功能
        9.1.3 海外传播与交流的见证
        9.1.4 印绘和刺绣的艺术加工载体
        9.2 绞经织造技艺和绞经织物的发展现状
        9.2.1 织造技术的发展
        9.2.2 应用领域的扩展
        9.2.3 传统非遗绞经织物织物的再开发
        9.3 绞经织物传承发展的解决对策
        9.3.1 以江浙为例的纺织非遗生态圈的建立
        9.3.2 技艺传承平台的完善
        9.3.3 文化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协同机制
        9.4 结论
    下篇小结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都市农业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都市农业研究目的、意义和依据
    1.2 都市农业概述
        1.2.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
        1.2.2 都市农业的特点
        1.2.3 都市农业的功能
        1.2.4 都市农业的产业体系
        1.2.5 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先秦时期基于自然禀赋的负郭田
    2.1 原始时期的农业
    2.2 夏商时期的农业
    2.3 国野之田
    2.4 畿服之别与负郭田
        2.4.1 畿服的划分
        2.4.2 负郭田的出现
第三章 秦汉隋唐的都市园圃业以及基于京畿供应的关中农业
    3.1 秦汉时期园圃业的发展概况
    3.2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圃业的发展状况
        3.2.1 产生的背景
        3.2.2 《齐民要术》中的园圃业
    3.3 隋唐时期园圃业的发展状况
        3.3.1 隋唐园艺业发展的特点
        3.3.2 茶叶在江南地区的发展
    3.4 园圃业产生的影响
    3.5 基于京畿供应的关中农业之水利工程
        3.5.1 汉代关中繁密的水利网的形成
        3.5.2 隋唐关中进一步发展的水利工程
    3.6 基于京畿供应的关中农业之耕作技术
    3.7 基于京畿供应的关中农业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8 都城的粮食供应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城市与农业
    4.1 宋元时期城市中的农业
    4.2 宋元时期园艺业的发展状况
    4.3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的表现
        4.3.1 城市经济
        4.3.2 农村集市
        4.3.3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
    4.4 宋元时期城市农业产生的原因
    4.5 宋元时期城市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城郊农业
    5.1 发展概况
    5.2 明清苏杭地区的农业向市镇的转变
    5.3 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发展
        5.3.1 花卉和果业的兴旺
        5.3.2 城郊蔬菜范围不断扩展
        5.3.3 经济作物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6.1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兴起
    6.2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时代划分
    6.3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功能
        6.3.1 生产功能
        6.3.2 生态功能
        6.3.3 生活功能
        6.3.4 文化功能
    6.4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类型
    6.5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
        6.5.1 休闲观光模式
        6.5.2 科普教育模式
        6.5.3 家庭农业模式
        6.5.4 订单农业模式
        6.5.5 绿色农业模式
    6.6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
        6.6.1 北京的圈层发展模式
        6.6.2 .深圳的园区型发展模式
        6.6.3 上海的网络式发展模式
    6.7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6.7.1 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6.7.2 优质生产要素不断汇聚
        6.7.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7.4 体制不断创新
        6.7.5 理论探索不断深化
    6.8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6.8.1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6.8.2 中国近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6.9 都市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花卉的概念
        2.1.2 花卉产业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章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3.1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3.1.1 位置概况
        3.1.2 气候概况
        3.1.3 花卉产业概况
    3.2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环境
        3.2.1 经济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2.3 产业环境
    3.3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基础
        3.3.1 组织基础
        3.3.2 生产基础
        3.3.3 设施基础
第四章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问题调查
    4.1 数据来源与调查样本情况
        4.1.1 调查问卷内容与调查方法
        4.1.2 调查样本情况
    4.2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4.2.1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4.2.2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风险调查
        4.2.3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4.3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调查结论
第五章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
    5.1 发展优势
        5.1.1 自然条件优越
        5.1.2 产业基础牢固
        5.1.3 劳动力资源丰富
        5.1.4 花卉品种资源丰富
    5.2 发展劣势
        5.2.1 花卉生产技术落后,企业发展资金缺乏
        5.2.2 市场信息获取不及时,污染环境造成生态破坏
        5.2.3 花卉生产专业化不足,规模化优势不明显
        5.2.4 花卉产业链不完整,相关产业发展较少
    5.3 发展机遇
        5.3.1 政府推进生态建设,加快花卉产业发展
        5.3.2 政府大力扶持花卉产业,对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5.3.3 打造花卉典型示范区,深化农业结构转型
    5.4 面临威胁
        5.4.1 花卉市场面临压力
        5.4.2 花卉科研水平需提高
        5.4.3 花卉生产模式需转变
    5.5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SWOT分析矩阵与发展战略
        5.5.1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SWOT分析矩阵
        5.5.2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战略发展
第六章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
    6.1 政府方面的措施建议
        6.1.1 增强政府主导职能,健全花卉产业体系
        6.1.2 落实花卉产业相关政策,增强政策的扶持效果
        6.1.3 完善花卉市场信息统计,加强花卉生产监测预警
        6.1.4 加大花卉生产的监督,提高各部门环保意识
        6.1.5 规范企业的环保认证,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
    6.2 花卉企业的措施建议
        6.2.1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花卉产品质量
        6.2.2 规范花卉行业的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
        6.2.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
        6.2.4 创新组织合作的模式,加强花卉产业链的管理
        6.2.5 提高科技科研能力,加大环境保护的推广
    6.3 种植户的措施建议
        6.3.1 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
        6.3.2 发挥花卉合作社作用,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
        6.3.3 种植户与企业多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7)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章节安排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及特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标准化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3.1 地域及文化环境分析
    3.2 种植现状分析
        3.2.1 南阳月季花卉种植面积分析
        3.2.2 南阳月季花卉种植地域分析
        3.2.3 南阳月季花卉发展规划分析
    3.3 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3.1 南阳月季花卉品种分析
        3.3.2 南阳月季花卉产品加工现状分析
    3.4 月季花卉种植人员现状分析
    3.5 产品推广、营销现状分析
第四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4.1 缺乏明确的产品管理标准
    4.2 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产品内容单一
    4.3 缺乏品牌竞争优势
    4.4 宣传手段落后,形式单一
    4.5 营销过程缺乏统一的市场管理
    4.6 市场信息利用率低
第五章 洛阳牡丹花卉产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
    5.2 依靠专业人才推进产品科技创新
    5.3 完善的品牌竞争战略
    5.4 市场推广体系成熟民众认可度高
        5.4.1 注重牡丹文化节的宣传
        5.4.2 健全市场体系,建立牡丹交易平台
    5.5 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
    5.6 多渠道的市场信息宣传营销模式
第六章 南阳月季花卉产业优化整合策略
    6.1 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强种植标准化
    6.2 加快人才科技队伍建设,创新产品内容
    6.3 打造南阳月季花卉产业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
    6.4 丰富并实施南阳月季花卉市场推广手段
        6.4.1 丰富花卉展览的内容
        6.4.2 互联网传播推广
    6.5 对散户进行统一化管理
    6.6 拓宽南阳月季花市场的信息利用渠道
        6.6.1 打造“互联网+”出口营销渠道
        6.6.2 建立海外花卉产品仓储基地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的多元农书观
    第一节 一般性观察:文集中的“农书”
    第二节 分类性观察:目录中的“农书”
    第三节 专门性观察:农书的自我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农书数量考辨
    第一节 明代农书数量初考: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中心
    第二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一:增加
    第三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二:删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农书汇考
    第一节 《中国农学书录》所录明代农书补正
    第二节 明代稀见农书考述
    第三节 明代已佚农书辑考
    第四节 《农说》撰者马一龙新考
    第五节 《树艺篇》新考
    第六节 再论《沈氏农书》与《乌青志》
第四章 明代农书的内容、作者与时空:与宋代比较
    第一节 明代“狭义”农书考述
    第二节 宋明农书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宋明农书作者的比较
    第四节 宋明农书时空分布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农书的撰写特点:以花谱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花谱述略
    第二节 作为交往工具的花谱
    第三节 作为自然知识的花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农书的生产:从《树艺篇》到《汝南圃史》
    第一节 《树艺篇》与农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树艺篇》与《花史》:农学知识的两次加工
    第三节 《汝南圃史》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代农书的传播:以官刻农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官刻农书考述
    第二节 明代农书的官刻过程
    第三节 农学知识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明代农书的阅读:《救荒本草》与《野菜谱》
    第一节 从私密阅读到开放阅读
    第二节 开放阅读与“荒政取向”的延续
    第三节 从开放阅读到多元阅读
    第四节 讨论:写作、刊刻与阅读
第九章 明代农书与地方社会:以《亳州牡丹史》为例
    第一节 亳州牡丹与《亳州牡丹史》
    第二节 《亳州牡丹史》所录亲友小考
    第三节 《亳州牡丹史》所见明代亳州花事活动
    第四节 《亳州牡丹史》中的阶层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0)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南方花卉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分析框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分析框架
        1.2.3 研究目标
        1.2.4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和预期的创新
        1.4.1 数据来源
        1.4.2 预期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网络内涵界定
        2.1.2 企业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网络组织理论
        2.2.3 权变管理理论
        2.2.4 生命周期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3.2 权变因素对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2.4 现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我国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和企业绩效的现状和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规模性
        3.2.2 集聚性
        3.2.3 联系性
        3.2.4 活力性
        3.2.5 企业绩效
    3.3 中国花卉产业集群和企业绩效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
        3.3.1 中国花卉产业集群的时空特征
        3.3.2 中国花卉产业集群的变化趋势
        3.3.3 我国花卉企业绩效状况
    3.4 基本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4.1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概念及构成维度
        4.1.1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概念
        4.1.2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构成维度
    4.2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2.1 网络密度对花卉企业绩效的作用
        4.2.2 网络强度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4.2.3 网络中心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4.3 主体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3.1 企业主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3.2 网络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4 研究系统假说和概念模型
        4.4.1 概念模型
        4.4.2 研究系统假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作用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与量表设计
        5.1.1 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
        5.1.2 中间变量:企业主体和网络资源
        5.1.3 解释变量:网络结构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收集方式
        5.2.3 样本描述
    5.3 数据分析
        5.3.1 数据分析方法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4 花卉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作用模型检验
        5.4.1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二阶因子分析
        5.4.2 初始模型
        5.4.3 模型修正与确定
    5.5 企业模型变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5.5.1 路径分析
        5.5.2 效应分析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不同企业绩效作用的差异分析
    6.1 前言
    6.2 实证分析
        6.2.1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不同规模企业绩效作用
        6.2.2 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供应链企业绩效作用
    6.3 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6.3.1 研究结果
        6.3.2 主要研究结果差异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环境与战略对花卉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框架
        7.1.1 环境变化的调节作用
        7.1.2 企业技术战略导向调节作用
    7.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
        7.2.4 研究方法
    7.3 实证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7.3.3 相关系数分析
        7.3.4 多元线性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7.3.5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7.4 结果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案例的花卉产业集群网络演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框架
        8.1.1 孕育期
        8.1.2 成长期
        8.1.3 成熟期
        8.1.4 升级或衰退期
    8.2 样本选择及变量测度
        8.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8.2.2 变量测度
    8.3 案例分析
        8.3.1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90-1995)
        8.3.2 成长阶段(1996—2002年)
        8.3.3 成熟阶段(2003年-2007年)
        8.3.4 升级阶段(2007—至今)
    8.4 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涵义
    9.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山东花卉业有了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齐白石与黄宾虹花鸟画比较研究 ——以“秋蕊香”画展为例[D]. 王梦旋.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D]. 王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D]. 高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D]. 王子琪. 东华大学, 2021(01)
  • [5]中国都市农业简史[D]. 申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沈北新区尹家乡花卉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官永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河南南阳月季花卉产业问题研究[D]. 孙长东.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D]. 葛小寒.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4(12)
  • [10]花卉产业集群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南方花卉园区为例[D]. 任道纹.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山东花卉产业有了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