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Perlmutter( 1978)提出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设(Unaccusativity Hypothesis)以来,学者们广泛赞同不及物动词实际上是不同质的,可分为两大次类: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和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这种对立是“跨具体语言的,是适用于各种自然语言的”(徐杰,2004:29)。本文的讨论限于狭义的非宾格动词,即能够参与起动/使动交替的动词结构,亦称作格动词。虽然汉语并未被证实属作格语言(吕叔湘,1987:5),但作格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在汉语中同样存在。遗憾的是,汉语的作格交替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汉语作格交替现象旨在对引起交替的语义和句法因素给予详尽的描述,并通过对作格结构与其它结构(如被动句、中动句、把字句、主题句和重动句)的比较,希望对作格的特征有个更为细致深入的认识。与以往的文献不同,本文的重心放在汉语的动结式(RVC)作格性的描述和解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作格RVC如何分类?是否所有的RVC都参与作格交替?作格RVC的语义和句法特征是什么?作格RVC的诊断式是什么?本文属句法-语义界面研究,认为作格结构的解释是句法和语义互动的结果。如作格动词的致使义对结构具有依赖性,必须在带宾语时才能体现出来;另外,对同一RVC而言,如“吃饱”,在不同的结构下,其作格交替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该理论基础的指引下,本文首先对作格动词和作格RVC分别加以了分类论述。其中作格动词分为四类:物理状态变化动词;心理状态变化动词;形容词转动词;自我变化动词。至于后者,本文发现汉语作格RVC根据其在使动句中主语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主语为施事(Agent)兼致事(Causer),即所谓的施事使因(agentive causer),V1和V2的语义指向为异指(disjoint referential),可以发生交替,简称A类。(2)主语既可以是施事兼致事,V1和V2的语义指向为异指,不可发生交替。主语也可以是独立的致事,即非施事使因(non-agentive causer),V1和V2的语义指向为同指(co-referential),指向役事(causee),可以发生交替,简称B类。(3)主语只能是非施事使因(non-agentive causer),V1和V2的语义指向为同指(co-referential),指向役事(causee),可以发生交替,简称C类。然后,本文就与作格交替能力相关的语义因素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了论述:状态变化;使动性;施动性;有界性;以及内论元的生命度。本文并对汉语作格动词和作格动结式的诊断分别加以了讨论。对前者而言,首先,作格动词可以进行“NP1+V+NP2”和“NP2+V”的交替;同时,作格动词所在的及物句可以转换成“使”字句,即“NP1+使+V+NP2”。但就动结式而言,情况略为复杂。虽然不管动结式中的V1是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或形容词,所有的作格动结式都可以参与“NP1+V+NP2”和“NP2+V”的交替,但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作格RVC都可以转换成“使”字句,例如A类中的作格动结式。因此,我们提出相对“使”字句而言,“把”字句可以认为是更为理想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对小句理论(Hoekstra 1988; Sybesma 1999)加以改进,将小句理论与轻动词双重投射结合起来,试图解释施事使因和非施事使因的产生机制。根据致使结构的词汇语义表征[[x DO-SOMETHING]CAUSE[y BECOME STATE]],功能语类轻动词发生三次投射,分别为vP[DO],vP[CAUSE], vP[BECOME],其中vP[BECOME]即对应于小句(small clause),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前两者。当第一层投射是vP[CAUSE],说明V1的主体与V2的主体必须不能同一,因而通过外层功能投射vP[DO],加入了外部施事成分,即施事使因。当第一层投射是vP[DO],说明V1的主体与V2的主体必须只能同一,通过外层功能投射vP[CAUSE],加入外部非施事性的致事成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并协与互补——从《继承者》的作格分析说起[J]. 外语教学 2020(04)
- [2].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的系统功能阐释[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3].汉语作格动词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 2016(35)
- [4].杨松作品[J].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17(01)
- [5].二语习得中英语作格动词的语态误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33)
- [6].作格系统的运作机制与语篇功能[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2)
- [7].汉语作格结构的评价模式[J]. 外语学刊 2020(02)
- [8].及物与作格系统功能再分析[J]. 外语教学 2015(04)
- [9].作格[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04)
- [10].作格性与作格语言的“主语”问题[J]. 外语教学 2020(02)
- [11].及物分析、作格分析及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5)
- [12].基于英汉对比的汉语使成式作格性分析——作格分析理论视角[J]. 英语研究 2020(01)
- [13].英汉作格结构句法、语义比较[J]. 语文学刊 2015(06)
- [14].上古漢語的作格動詞[J].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7(00)
- [15].及物性还是作格性:从四组汉语句子说起[J]. 对外汉语研究 2018(01)
- [16].物质过程视角下的英汉作格对比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11)
- [17].名词化结构体现的作格性——以英汉语为例[J]. 长春大学学报 2009(05)
- [18].作格句的演变与自足[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01)
- [19].作格性和汉语的相关现象[J]. 外语学刊 2018(01)
- [20].作格现象的量化研究路径——评《汉英作格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04)
- [21].时制,时态和情态条件触发的作格—分裂现象探讨[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2].从分裂作格现象看汉语句法的混合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04)
- [23].论中美英对同一事件新闻报道的作格分析[J]. 校园英语 2015(11)
- [24].英语作格现象的形式与功能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11)
- [25].作格交替语言类型使役性溯源[J]. 外语学刊 2016(02)
- [26].作格动词致使交替特性的配式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15(02)
- [27].英语作格句的认知识解[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2)
- [28].特殊句式作格化的强弱及其类型学意义[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03)
- [29].汉语三类非作格结果构式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0].基于致使链视窗的英语作格动词教学研究[J]. 亚太教育 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