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主要媒介,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语文教材历来是研究语文课程和教学的“焦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2000年起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通过对这两套语文教材的研究,旨在于从生命、民族、博爱、审美这四个维度深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构建成体系,为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以及语文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谈语文教材中构建人文体系的第一个维度:生命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主要是指通过语文学习,让对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从尊重生命、砥砺生命、磨炼生命、善待生命四个方面揭示了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因素。本文的第二部分是谈语文教材中构建人文体系的第二个维度:民族因素。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轨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中国语言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无时不在地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有民族精神的传承,而民族精神是通过民族文化来支撑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语言,民族语言缺失,我们用什么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文明?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语文教材在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这两方面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本文的第三部分是谈语文教材中构建人文体系的第三个维度:博爱因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其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等这些具体目标要求和观点中,都蕴含了“博爱”的思想和含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国人的共同责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博爱”来作标尺,规范自己,那么和谐社会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语文教材与博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语文教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情感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博爱又是最高尚、最纯洁的情感之一。语文教材从自身的关照、亲友之爱、自然之爱、人类之爱这几个方面体现了博爱的因素。本文的第四部分是谈语文教材中构建人文体系的第四个维度:审美因素。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要进行语文美育。语文美育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塑造人的美好的心灵,提高人的创造力。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本文从情感美、形象美、思想美、音乐美、故事美这几种美的类型对语文教材中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关照了中学生成长的个体需要: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时代变革、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在信息交互高速发达的今天,青少年一代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关系的处理出现了诸多矛盾,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学生的人文建构迫在眉睫。语文教材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它所蕴涵与呈现的人文要素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文建构。因此,本文拟以中学语文教材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穷尽性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从生命、民族、博爱、审美这四个维度研究语文教材是如何进行人文建构的。进而能以绵薄之力促进语文教育学的研究,特别是语文教材方面的研究。本文不失为一个研究语文教材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另外,希望语文教师在使用语文教材时,能够形成人文建构的意识,真正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