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从福州、长乐、莆田等地区的水池淤泥分离到细菌184株,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采用点接法对184株细菌进行筛选,筛选得到拮抗细菌11株:采用圆滤纸片筛选法对184株细菌进行复筛,筛选得到拮抗细菌19株。通过连续传代5代以上,丛中挑选出具有稳定遗传拮抗作用的菌株R-15进行理化试验,细菌鉴定方法鉴定拮抗菌株R-15,结果发现,R-15菌株的理化性质与沙雷氏菌属细菌极为相似,初步鉴定其为粘质沙雷氏菌。将R-15菌株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培养,结合R-15菌株培养时间与产拮抗活性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h到40h之间处于拮抗作用的持续期,在20h开始产大量拮抗活性物质后,能使嗜水气单胞菌迅速受到抑制,嗜水气单胞菌菌体数量迅速减少,但是不可能完全杀死,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了R-15菌株发酵产拮抗物的试验条件。确定了R-15菌株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g/L)为:葡萄糖2%,玉米浆1%,黄豆饼粉2%,蛋白胨0.3%,硫酸铵0.5%。最佳发酵条件为:22h菌龄、4%(v/v)接种量、摇瓶装量为80ml/250ml、发酵温度为32℃、摇床转速180rpm、发酵初始pH值为7。采用最佳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对拮抗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结果表明,20%-70%的(NH4)2SO4不能使拮抗成分有效分离,采用正己烷、已醚、乙酸乙酯三种有机溶剂均不能把拮抗成分从发酵液中有效分离出来,说明采用萃取法获得拮抗成分粗提液的方案也不可行。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处理也不能使拮抗成分有效分离,对发酵滤液进行不同温度、不同pH处理,测定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R-15拮抗成分能耐受较宽的pH,在pH为3-9均保持拮抗活性,在中性和偏碱性条件下拮抗活性物稳定,当pH为9时其抑菌圈与对照几乎相当;但高温对拮抗成份活性影响较大,当温度达到60℃时,活性消失,40℃时活性最强。活性不受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影响。其活性组分的结构和抗菌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