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髓性论文-陈根定

清髓性论文-陈根定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

清髓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根定[1](2019)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为9例年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同胞HLA结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并发症情况,移植后观察近期情况,采用40d、180d以及360d短片段重复序列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所有患者需接受供者外围MNC细胞数以及CD34~+细胞,ANC平均增加到0.5×10~9/L用时为14.5d,PLT平均增加到20×10~9/L用时为23.5d。所有患者中有2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MV血症出现5例,更昔洛韦治疗出现效果,1例曲霉菌性肺炎和2例念珠菌肠炎,抗真菌治疗后治愈,2例出血性膀胱炎,2例口腔溃疡。结论: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造血功能恢复快,移植效率高,并发症少,为了在其他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是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21期)

张凯乐[2](2018)在《荧光标记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和LSK细胞在清髓性预处理小鼠体内归巢情况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荧光标记方法检测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及磁珠与流式相结合技术分选的LSK细胞在清髓性预处理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s、BMSCs、RF细胞,通过最新的磁珠与流式结合分选技术分选出LSK细胞。将LSK细胞分别与ADSCs、BMSCs分共培养,于14d、35d分别计数LSK细胞总数,明确对其增殖情况的影响。使用活体荧光标记物DID及CSFE分别标记LSK细胞、ADSCs和RF细胞,经尾静脉分组注射LSK、ADSCs+LSK、RF+LSK入清髓性预处理的balb/c小鼠体内,喂养24小时后处死,制作蜡块病理切片,共聚焦分析荧光标记的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最新的磁珠与流式结合的分选技术明显可提高LSK细胞的获得率,ADSCs细胞在14d时对LSK细胞增殖作用不亚于BMSCs,而35d时ADSCs对LSK细胞增殖明显高于B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聚焦检测小鼠体内荧光标记细胞,ADSCs组比起单独输注LSK及成纤维共输注组,明显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其分布主要在骨髓、脾脏、肝脏、肺脏中。结论:磁珠与流式相结合分选LSK技术优于传统单纯流式分选技术,ADSCs体外长期支持造血作用优于BMSCs,ADSCs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归巢。(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胡晓丽[3](2017)在《非清髓性GVHD小鼠T细胞变化及叁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非清髓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小鼠模型,研究不同剂量照射后,非清髓性GVHD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变化。应用叁氧化二砷干预非清髓性GVHD小鼠模型,研究叁氧化二砷对非清髓性GVHD小鼠生存期与临床症状的影响;对外周血T细胞、部分细胞因子分泌与信号通路Nrf2/OH-1的作用。方法一、非清髓性GVHD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变化研究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0只,分别为7.5GyIRD(单纯照射)组、8GyIRD组、7.5GyGVHD组、8GyGVHD组、对照组~([15])。7.5GyIRD组和8GyIRD组:分别接受7.5GyTBI(全身照射)和8GyTBI~([15]);7.5GyGVHD组和8GyGVHD组:分别接受7.5GyTBI和8GyTBI后24h内植入供鼠(C57BL/6)的1*10~7的骨髓细胞和2.5*10~7的脾细胞~([15]);对照组不做处理~([15])。观察7.5GyGVHD组和8GyGVHD组移植后的GVHD临床症状,肺组织、肝组织以及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嵌合率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消长性变化~([15])。二、叁氧化二砷干预非清髓性GVHD小鼠的相关机制研究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成叁组,每组10只,分别为GVHD+ATO(叁氧化二砷)组、GVHD+PBS(磷酸盐缓冲溶液)组、BMT(骨髓移植)组。GVHD+ATO组:8GyTBI后24h内植入供鼠(C57BL/6)的1.5*10~7的骨髓细胞和5*10~7的脾细胞,并腹腔注射1ug/g d~(-1)ATO,连续14d;GVHD+PBS组:8GyTBI后24h内植入供鼠(C57BL/6)的1.5*10~7的骨髓细胞和5*10~7的脾细胞,并腹腔注射与ATO同体积PBS,连续14d;BMT组:8GyTBI后24h内植入供鼠(C57BL/6)的1.5*10~7的骨髓细胞。观察各组小鼠GVHD发生情况,肺组织、肝组织以及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变化以及血清TNF-α、IFN-γ、IL-2、IL-4、IL-5、IL-6、IL-10、IL-13细胞因子浓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上Nrf蛋白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一、非清髓性GVHD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变化研究7.5GyGVHD组小鼠与8GyGVHD组小鼠移植后供鼠H-2b阳性细胞嵌合率均在90%以上~([15])。两组GVHD小鼠组内CD4+/CD8+比值与GVHD临床症状评分值随生存期延长,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5])。8GyGVHD组小鼠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比7.5GyGVHD组小鼠更明显,CD4+/CD8+比值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15])。在移植后的第10d、17d及24d,两组CD4+/CD8+比值分别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GVHD小鼠随着时间延长,CD4+CD25+T细胞比例也均呈阶梯式下降至最低~([15]);8GyGVHD组小鼠CD4+CD25+T下降幅度比7.5GyGVHD组小鼠更缓慢,下降幅度与照射剂量呈负相关~([15])。二、叁氧化二砷干预非清髓性GVHD小鼠模型机制研究GVHD+ATO组小鼠生存期较GVHD+PBS组小鼠明显延长(p<0.05),且临床症状相对减轻以及GVHD评分值较低(p<0.05)。移植后5d、10d和15d,GVHD+ATO组小鼠CD4+/CD8+比值分别比GVHD+PBS组小鼠低;10d和15d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VHD+ATO组TNF-α和IFN-γ与GVHD+PBS组比较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细胞因子IL-2、IL-4、IL-5、IL-6、IL-10、IL-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on blot结果表明GVHD+ATO组小鼠Nrf2蛋白和HO-1蛋白表达与GVHD+PBS组小鼠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yGVHD组小鼠临床症状严重,且外周血CD4+/CD8+比值高。2.叁氧化二砷可降低GVHD小鼠外周血CD4+/CD8+比值。3.叁氧化二砷降低GVHD小鼠血清TNF-α及IFN-γ水平,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GVHD临床症状,延长GVHD小鼠生存期。(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6-30)

胡晓丽,李志强[4](2017)在《不同照射剂量建立非清髓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照射剂量建立非清髓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模型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变化,了解GVHD发病中T细胞的作用。方法 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10只/组),包括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8Gy单纯照射(IRD)组:仅接受8Gy全身照射(TBI);7.5 GyIRD组:仅接受7.5 GyTBI;8 GyGVHD组:接受8 GyTBI后<24 h移植供鼠(10只C57BL/6)1×107个骨髓细胞和2.5×107个脾细胞;7.5 GyGVHD组:除接受7.5 GyTBI,其他实验条件同8 GyGVHD组。观察2个GVHD组小鼠移植后GVHD临床症状,肝、肺与肠病理变化,嵌合率以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8与7.5 GyGVHD组小鼠移植后均为供鼠H-2Kb阳性细胞>90%。10、17、24 d的GVHD评分,8与7.5 GyGVHD组分别为7.25±0.29 vs 5.63±0.25(P<0.01),5.00±0.41 vs 4.00±0.41(P<0.05),6.50±0.41 vs 8.00±0.41;GVHD评分组内两两比较,除8 GyGVHD组10与24 d比较有较大变化(P<0.05)外,其余变化更明显(P<0.01)。CD4+/CD8+比值,8与7.5 GyGVHD组分别为0.42±0.03 vs 0.31±0.03,0.27±0.02 vs 0.19±0.01,0.43±0.03vs 0.32±0.03(P<0.01);CD4~+/CD8~+比值组内两两比较,除10与24 d相近外,10较17 d和17较24 d都变化明显(P<0.01)。CD4~+CD25~+T比例,8与7.5 GyGVHD组分别为0.028 4±0.009 1 vs 0.020 9±0.004 9(P>0.05),0.014 0±0.004 3 vs 0.006 6±0.001 2(P<0.05),0.009 4±0.000 8 vs 0.005 1±0.000 7(P<0.01);组内两两比较,均为17与24d相近,10较17 d和10较24 d变化明显(P<0.01)。结论非清髓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发病过程中CD4+T细胞起更重要的作用;随着小鼠移植后生存时间的延长,其体内的CD4~+CD25~+T细胞呈阶梯式下降,下降幅度与照射剂量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刘四喜,文飞球,王晓东,王缨,麦惠容[5](2016)在《不含ATG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在脐血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采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及全身照射(TBI)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进行亲缘性脐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血液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采用由环磷酰胺(CY)、白舒非(BU)和氟达拉滨(FLU)组成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进行UCBT治疗8例儿童血液病的临床资料。8例患儿中,7例为重型地中海贫血,1例为范可尼贫血(再障期)。患者中位年龄3(2~6.14)岁,中位体重14(8~21)kg,铁蛋白中位数2539(1095~3233)ng/ml。均为单份脐血移植,其中6例为新鲜脐带血,2例为冻存脐带血。供受者HLA全相合7例,4/6相合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均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短程甲氨蝶呤方案。结果输入脐血总细胞数中位值为8.41(4.53~17.32)×107/kg。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7(14~37)d,血红蛋白≥80g/L的中位时间为30(20~46)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36(26~68)d。1例(12.5%)发生植入前综合征(PES),无Ⅱ~Ⅳ度GVHD病例。100天内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1例为绿色链球菌败血症,1例为绿脓杆菌败血症,1例肠道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中位随访时间29(3~46)月,无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病例,无复发和移植相关病死病例,总生存率(0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00%。结论因儿童不宜采用TBI为主的预处理方案,ATG可延缓植入和加重感染等,我院采用CY/BU/FLU组成的预处理方案治疗儿童血液病,患者耐受性好、植入率高、无重度GVHD和慢性GVHD,生存情况较好。该方案可以在儿童患者中进一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6-08-12)

何小静,杨欣,王朝华,王宇,陆美秋[6](2015)在《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治疗(hormone therapy,HT)前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符合诊断标准的卵巢早衰患者142例。问卷形式调查其月经情况、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并评估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症状缓解特点。结果 1 142例患者中103例填写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82例出现了围绝经期症状(79.6%),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KMI)平均为13.50分,96例填写了焦虑/抑郁(HAD)评分量表,6例出现焦虑,平均8.83分,4例出现抑郁,平均8.33分;2 105例接受了激素类药物治疗(94.6%),随访95例接受HT治疗患者中71例有规律撤退性出血。51例诉月经量明显少于移植前月经量,且经血颜色变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3周期性激素治疗后KMI总分平均为6.7,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血液疾病清髓性化疗剂量可导致卵巢功能提早衰竭;2性激素治疗也可以缓解清髓化疗后患者出现的围绝经期症状;3血液疾病清髓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认知缺乏。(本文来源于《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李桂芳,汪丽钰,孙光宇,汤宝林,朱小玉[7](2015)在《清髓性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的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免疫重建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清髓性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的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血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清髓性不含ATG方案的UCBT患者移植后CMV血症及CMV病发生情况,同时初步分析UCBT后受者早期淋巴细胞重建情况。结果UCBT后受者外周血CMV拷贝数>10/ml发生率为92.7%,血CMV拷贝数>103/ml发生率为75.3%;中位发生时间为42 d。CMV病发生率为1.03%。CMV转阴的中位时间为94 d。UCBT后淋巴细胞持续稳定上升,中位CD3+CD8+T细胞及CD3+CD4+T细胞分别于移植后2个月及5个月达正常范围。结论清髓性不含ATG方案的UCBT后T细胞免疫重建相对较快,CMV血症发生率高,但CMV病发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李桂芳[8](2015)在《预测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风险以及预后的相关生物标记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但目前还没有可信的方法来预测它的发生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监测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患者外周血生物标记物ST2、elafin和REG-3α血清水平来对照分析临床aGVHD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收集患者移植后5天、14天和30天的外周血标本各5ml,样本收集后1500RPM离心8min,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用ELISAs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生物学标记物ST2、elafin和REG-3α的浓度变化,并对照患者移植后aGVHD的发生情况,并根据aGVHD在各时间点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比较这两组患者生物标记物的浓度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总共有43例患者接受脐血移植,植入43例。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脐血移植术后18天。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脐血移植后46天。43例患者中,有23例于脐血移植术后15到96天之间发生aGVHD,发生率为53.5%。在发生aGVHD的23例患者中,Ⅰ-Ⅱ度有14人,Ⅲ-Ⅳ度有9人,中位发生时间为脐血移植术后27天。在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这23例患者中,14/23例(61%)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9/23例(39%)患者对激素抵抗采用了二线治疗。移植后早期并发症如血流感染、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移植相关微血管病(HSCT-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分别为30.2%、34.9%、4.7%和65.1%。2.ST2的浓度于脐血移植术后第5天、14天和30天进行监测。发生aGVHD的患者在脐血移植术后第14天(发生组280pg/ml,未发生组90pg/ml)和第30天(发生组340pg/ml,未发生组130pg/ml)血清中ST2水平较为发生者明显升高(P=0.022和P=0.007);然而,两组在脐血移植术后第5天ST2水平(发生组128pg/ml,未发生组203pg/ml)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38)。按照a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3组:I-II度、III-IV度和未发生组。研究发现,脐血移植后第14天和第30天ST2浓度在III-IV级组分别为600pg/ml和500pg/ml,比另外两组均高,脐血移植术后第14天ST2水平III-IV级组显着高于I-II级组(P=0.001),I-II级组和未发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301,P=0.092)。脐血移植术后第14天高ST2组与低ST2组移植后6个月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32.6%和4.4%(P=0.003)。3.14/21例脐血移植患者发生皮肤aGVHD。移植后第5天、第14天和第30天患者血清elafin的水平分别为13.8pg/ml,12.05pg/ml,6.65pg/ml。移植后第14天发生皮肤aGVHD患者血清elafin水平明显升高(P=0.028),但是移植后第5天和第30天两组之间血清elafin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185,P=0.732)。4.11/43例患者发生肠道aGVHD,移植后第5天、第14天和第30天患者血清中REG-3α水平分别为0.4ng/ml,1.65 ng/ml,0.9 ng/ml。研究发现,在每个时间点发生肠道aGVHD和未发生的患者REG-3α水平分别为0.4ng/ml和0.9ng/ml,1.65ng/ml和1.2ng/ml,0.9 ng/ml和0.8ng/ml。在叁个时间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698,P=0.07和P=0.502)。而发生肠道aGVHD患者组在移植后第14天血清REG-3α水平较未发生者有升高趋势。REG-3α水平与发生肠道aGVHD的等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血清中ST2、elafin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的生物学标记;移植后第14天患者血清REG-3α水平在发生肠道aGVHD的患者中有升高趋势,但需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证实。2.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第14天患者外周血血清中ST2水平与移植后6个月非复发死亡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王莉红,任汉云,邱志祥,岑溪南,欧晋平[9](2014)在《含氟达拉滨200mg/m~2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治疗髓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含氟达拉滨200 mg/m2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髓系白血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allo-HSCT的82例髓系血液系统疾病患者,AML61例,CML 9例,MDS/AML 12例;采用无关供者HSCT 15例,同胞HLA相合33例,HLA不合3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2~73)个月。预处理方案包括氟达拉滨(总量200 mg/m2,分为5~8 d静脉输注)、马利兰(4 mg/kg/d口服或3.2mg/kg/d静脉输注,共3 d)、阿糖胞苷(2.0g/m2/d,共4 d),其中53例患者加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总量7.5~10 mg/kg,分为4 d静脉输注)。应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造血重建、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生存分析。结果 182例患者的WBC累积植入率和PLT累积植入率均为98.8%,中位时间分别为13(10~31)d和16(9~75)d。2Ⅱ~Ⅳ度和Ⅲ~Ⅳ度a 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4%和10.3%;在生存期>3月的患者中,c GVHD和广泛型c 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5.0%和8.7%;出血性膀胱炎的累积发生率为17.1%;无肝静脉阻塞病的发生。382例患者的2年OS为78.3%,2年DFS为77.6%,其中疾病稳定期患者2年OS为85.6%,进展期患者2年OS为61.7%,P=0.024;累积复发率为18.3%,其中疾病稳定期患者为9.8%,进展期患者为32.3%,P=0.008。结论包含氟达拉滨200 mg/m2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可以达到造血干细胞的稳定植入,移植相关并发症少,生存率高,可作为恶性血液病预处理的一种有效选择。尤其推荐用于疾病稳定期患者,可获得更高的生存率和更低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3)

刘会兰[10](2014)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清髓性预处理的脐血移植后免疫重建规律及其对移植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脐血干细胞是一种可快速获得的对供体无害的造血干细胞供源,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具有强大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和较低的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因此恶性血液病患者UCBT术后复发率低,长期生存者生活质量高。但由于非血缘脐血所含的脐血细胞数量较骨髓移植细胞数低10倍以上,从而造成造血和免疫细胞重建延缓。UCBT后延迟的粒细胞恢复是移植初期感染特别是严重的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但通过加强的支持治疗,患者均可度过危险期;而初始及主动免疫系统的重建在移植成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其影响长期抗感染免疫、GVHD的发生和GVL效应的发挥。影响移植后免疫重建的速度和质量除了宿主因素(年龄、疾病和移植前的免疫状态)、供受者间遗传学差异、移植物来源等因素外,移植方案(预处理方案及GVHD预防方案)对移植后免疫重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宿主的免疫重建依赖于移植物再生淋巴细胞和造血细胞的能力以及移植物中所含有的供者成熟免疫细胞的功能。通常采用抗(人体)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来促进UCBT植入率及预防GVHD,因ATG半衰期较长,对移植后受者T细胞重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省略ATG方案又有可能增加GVHD的发生率和非复发死亡率,从而降低总生存率。至今为止,省略ATG的UCBT后受者免疫重建规律研究仅有一篇报道(Chiesa et al,2012),而且大部分病例为非恶性疾病,采用的是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尚缺少清髓性且不含ATG方案的UCBT后免疫重建规律的大宗病例研究报道,而对不同预处理方案的UCBT后免疫重建规律的研究,将对改进移植方案和移植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UCBT后损伤的早期免疫重建通常与移植物含较低细胞数量、脐血T细胞的初始性及使用体内T细胞去除(ATG的应用)等有关。本研究采用不含ATG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初步探讨UCBT后受者免疫重建动力学及免疫重建的速度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改进移植方案、提高移植结果奠定基础。方法(1)2011.7月至2013.12月,临床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采用清髓性不含ATG预处理方案,环孢菌素A联合霉酚酸酯方案预防GVHD:(2)移植后动态检测受者造血细胞及淋巴细胞恢复;(3)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移植后1-6、9、12、18、24月(M)UCBT受者T、B、NK等淋巴细胞亚型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动力学变化,五色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初始及记忆T细胞的重建;(4)实时定量PCR方法动态评估移植后受者胸腺输出功能;(5)采用五色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NK细胞亚型重建及其表面受体的表达、分泌功能和脱颗粒功能;(6)回顾性分析临床结果与免疫重建的关系。结果(1)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进行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122例,植入率为93.4%,感染死亡病例21例,死亡中位时间为UCBT后+91(31-413)d,复发16例,累积2年复发率16.95%。存活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59(265~1159)d,可评估的2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为59%。(2) UCBT术后受者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呈现持续的升高,至UCBT后18M达高峰。(3)淋巴细胞中最快速重建的是NK细胞,其中位绝对数于UCBT后1M达正常范围,早期CD56brightNK细胞亚群比例增高,而CD56dimNK细胞亚群比例下降,并出现比例明显增高的CD56-CD16+NK细胞亚群。CD56-CD16+细胞高表达CDllb和CD57、几乎不表达CD27,故呈现成熟NK细胞的特征。UCBT后CD56brightNK细胞也呈现为激活状态,表达多种表面受体,具有较强的分泌功能及脱颗粒功能。(4) UCBT后CD3+及CD8+T细胞呈现较快速升高趋势,其绝对值中位数分别于UCBT后3M、2M达正常范围,CD4+T细胞早期重建速度稍延缓,于UCBT后5M达正常范围。Naive CD4+T细胞中位数于UCBT后9M达正常范围,同时UCBT后9M受者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检出率增多。(5)细胞早期重建延缓,UCBT后1-3M中位数为1-7个/μl,3M后开始快速持续升高,中位数于UCBT后5M达正常范围,UCBT后18M超过正常范围。中位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分别于UCBT后3M、4M及9M达正常范围。(6) UCBT后4M内因早期感染死亡患者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重建明显延缓,而UCBT3M后发生GVHD的患者CD19+B细胞数明显低于无GVHD患者。结论(1)采用不含ATG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非血缘脐血受者移植后可获得较快的淋巴细胞及CD3+T、 CD8+T细胞亚群的重建,CD4+T细胞及CD19+B细胞早期重建延缓,早期重建延缓可能与使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有关。(2) UCBT后早期感染死亡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重建延缓密切相关,而UCBT后GVHD的发生与CD19+8细胞重建延缓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4-10-15)

清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荧光标记方法检测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及磁珠与流式相结合技术分选的LSK细胞在清髓性预处理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s、BMSCs、RF细胞,通过最新的磁珠与流式结合分选技术分选出LSK细胞。将LSK细胞分别与ADSCs、BMSCs分共培养,于14d、35d分别计数LSK细胞总数,明确对其增殖情况的影响。使用活体荧光标记物DID及CSFE分别标记LSK细胞、ADSCs和RF细胞,经尾静脉分组注射LSK、ADSCs+LSK、RF+LSK入清髓性预处理的balb/c小鼠体内,喂养24小时后处死,制作蜡块病理切片,共聚焦分析荧光标记的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最新的磁珠与流式结合的分选技术明显可提高LSK细胞的获得率,ADSCs细胞在14d时对LSK细胞增殖作用不亚于BMSCs,而35d时ADSCs对LSK细胞增殖明显高于B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聚焦检测小鼠体内荧光标记细胞,ADSCs组比起单独输注LSK及成纤维共输注组,明显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其分布主要在骨髓、脾脏、肝脏、肺脏中。结论:磁珠与流式相结合分选LSK技术优于传统单纯流式分选技术,ADSCs体外长期支持造血作用优于BMSCs,ADSCs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归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髓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根定.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行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2].张凯乐.荧光标记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和LSK细胞在清髓性预处理小鼠体内归巢情况的初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

[3].胡晓丽.非清髓性GVHD小鼠T细胞变化及叁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4].胡晓丽,李志强.不同照射剂量建立非清髓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外周血T细胞消长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7

[5].刘四喜,文飞球,王晓东,王缨,麦惠容.不含ATG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在脐血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病中的应用[C].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6

[6].何小静,杨欣,王朝华,王宇,陆美秋.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

[7].李桂芳,汪丽钰,孙光宇,汤宝林,朱小玉.清髓性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的非血缘脐血移植后免疫重建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

[8].李桂芳.预测清髓性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风险以及预后的相关生物标记物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

[9].王莉红,任汉云,邱志祥,岑溪南,欧晋平.含氟达拉滨200mg/m~2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治疗髓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C].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2014

[10].刘会兰.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清髓性预处理的脐血移植后免疫重建规律及其对移植结果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4

标签:;  ;  ;  

清髓性论文-陈根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