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域下我国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研究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域下我国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研究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整个世界也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辩证地吸收对我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样有利于博采众家之长以助我更好地发展。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和教育内涵的变革,为我们的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也产生了后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教育者指出现代教育中存在着科学主义至上、中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危害教育的误区,这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分离,使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个性的培养,忽视了人文学科的教育作用,使学校仅仅成为科学的教育场所。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多元化”、“创造性”、“差异性”、“主体间性”、“非理性”“开放性”、“平等对话”等思想,深深地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培养了高校人才的批判精神、合作观念,提高了高校人才的人文素质,学会了对人与自然的关心,促使多方向型、多面型人才的形成;另一方面造成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甚至丧失信仰,还导致一些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随意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前者长期被遮蔽,后者则一直被夸大、被渲染。因此,要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找出一条合理的扬弃路径,给出对策与建议,吸收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合理因素,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从而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打造富有实效的现代教育方式,这些对高校人才价值观的培养都颇具现实与理论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目前研究现状
  • 1.2 研究旨意
  • 1.2.1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章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评析
  • 2.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 2.1.1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背景
  • 2.1.2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对现代性及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
  • 2.2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全面透视
  • 2.2.1 崇尚“多元化”教育目标
  • 2.2.2 倡导“民主式”教育方式
  • 2.2.3 强调“开放式”教育内容
  • 2.2.4 培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思想
  • 第3章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双重作用
  • 3.1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价值观的定位与培养
  • 3.1.1 我国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的特点
  • 3.1.2 我国高校人才价值观的培养定位
  • 3.2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的积极作用
  • 3.2.1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 3.2.2 树立交流与合作观念,参与平等对话
  • 3.2.3 提高人文素质,弘扬非理性
  • 3.2.4 学会对人、对自然的关心
  • 3.2.5 造就通识型、多面型人才
  • 3.3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的消极因素
  • 3.3.1 “多元化”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一元教育相对立
  • 3.3.2 “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想不利于树立崇高的信仰
  • 3.3.3 “民主式”的管理容易导致行为方式的随意化
  • 3.3.4 “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易使消极的价值观渗入
  • 第4章 扬弃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实现新型人才价值观培养目标
  • 4.1 吸收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合理因素,树立新型的人才价值观
  • 4.1.1 承认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4.1.2 提倡多元思维,进行开放的、多视域思维方式的培养
  • 4.1.3 建构平等对话,重构平等对话、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 4.1.4 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 4.2 发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积极功能,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4.2.1 培养德性人格,强化道德自律
  • 4.2.2 落实人文教育,树立崇高理想
  • 4.2.3 人文理学渗透,知识技能并重
  • 4.3 摒弃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消极思想,强调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
  • 4.3.1 健全人格的诸种要素构成
  • 4.3.2 创造适宜的心理教育方法
  • 4.4 改革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方式方法,进行富有实效的教育改革
  • 4.4.1 开展对话交流
  • 4.4.2 革新实践体验
  • 4.4.3 重塑自主学习
  • 4.5 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视角领域,加强德育工作者师资建设
  • 4.5.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路径指导
  • 4.5.2 “超越现状、求新求变、以人为本”的道路方向
  • 4.5.3 “德育辅导老师+实践指导老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5(06)
    • [2].泾渭分明的交汇——复杂性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想比较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19(11)
    • [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述评[J]. 青春岁月 2017(07)
    • [4].后现代主义思想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品牌(下半月) 2014(11)
    • [5].网络微电影的后现代主义思想[J]. 电影文学 2015(21)
    •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融合[J]. 读书文摘 2015(04)
    • [7].论后现代主义对消费文化的影响[J]. 消费导刊 2008(24)
    • [8].后现代主义思想下的建筑创新思想[J]. 职业技术 2008(08)
    • [9].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我国园林的设计方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9)
    • [10].鲍德里亚:不是艺术的消失,而是美学的饱和[J]. 中国艺术 2016(04)
    • [11].后现代主义思想与校园文化[J]. 科技风 2009(17)
    • [12].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论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同一与矛盾[J]. 学周刊 2018(15)
    • [13].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反思[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01)
    • [14].利奥塔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及启示——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视角[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15].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关联与差异[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02)
    • [16].现代空间维度的后现代想象——大卫·哈维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探究[J]. 哲学动态 2009(08)
    • [17].社会心理学后现代理论及其启示——评《现代社会心理学》[J]. 新闻爱好者 2020(06)
    • [18].《夜色温柔》后现代主义解读[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 [19].后现代建设性理念下中小学教师角色探析[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10)
    • [20].教学方法的研究范式[J]. 教育科学论坛 2012(08)
    • [21].论卢梭与后现代主义[J]. 商品与质量 2011(S2)
    • [22].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设[J]. 辽宁警专学报 2008(04)
    • [23].论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J]. 中外企业家 2014(33)
    • [24].后现代视野下的书院教学模式解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08)
    • [25].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J]. 教学与管理 2013(30)
    • [26].论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我国流行音乐在中性化进程中如何发展[J]. 中国文艺家 2020(08)
    • [27].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支持——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和[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 [28].《霍顿与无名氏》中的后现代性[J]. 名作欣赏 2018(26)
    • [29].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广告创意文化特征研究[J]. 东方藏品 2017(04)
    • [30].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体现[J]. 美与时代(上) 2012(12)

    标签:;  ;  ;  ;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域下我国高校人才价值观培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