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张康

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张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尿道下裂,环境因素,CYP1A1,CYP17A1

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文献综述

张康[1](2018)在《环境因素及母亲CYP1A1、CYP17A1基因多态性与子代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单纯性尿道下裂(Hypospadias,HS)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只能通过手术治疗,尽管随着外科手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术后尿瘘、尿道狭窄时有发生,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负担。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尿道下裂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疾病。就环境危险因素而言,父母孕前及母亲孕早期暴露的多种有毒有害理化因素、服用的药物、罹患的疾病、遭遇的意外情况等都被认为与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发病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即使暴露于相同的环境因素下,不同个体之间发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因素的效应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既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大多单独针对环境危险因素,对个体本身的易感性差异并没有赋予高度重视。基于此,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探讨母亲的P450代谢酶基因CYP1A1、CYP17A1多态性与子代尿道下裂易感性的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环境因素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间的交互作用,以确定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是否会导致环境暴露发病危险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降低回忆偏倚,采用相对容易忆起的定性指标组成问卷,调查采样人员于调查研究之前进行正规培训,以期提高研究质量和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同时,本研究采用生物学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环境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及开展单纯性尿道下裂的个性化预防提供依据,甚至为将来的靶向治疗提供线索,对尿道下裂的预防和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样本和资料的收集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9月~2013年6月和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在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就诊的单纯性尿道下裂(不伴有其他器官的畸形)患儿152例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因呼吸系统疾病、外伤等其它疾病住院的儿童(排除先天畸形、恶性肿瘤、肾上腺疾病)151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收集父母孕前及母亲孕早期相关环境因素的暴露情况,同时采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母亲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后,应用Taqmanq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母亲的CYP1A1、CYP17A1基因多态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筛选出的与单纯性尿道下裂有关、并需要经过体内代谢酶进行生物转化的环境危险因素与母亲的CYP1A1、CYP17A1基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二、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病例对照组间暴露因素和单纯性尿道下裂之间的关联强度。并且在义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出基因与环境因素各种不同组合下的OR值,并带入相加模型,定性判断基因—环境之间的相加交互作用。同时通过计算相加模型相关指标(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及其可信区间,对该交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及显着性检验。结果一、环境因素分析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母亲孕前月经不调、孕早期意外情况发生、孕前被动吸烟、身体质量指数(BMI)过低(<18.5 kg/m2)、文化程度较低、胎儿低出生体重是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危险因素;而父亲文化程度高、母亲孕早期被动吸烟、较高的家庭收入水平是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生的保护因素。叁、基因多态性分析对研究对象母亲两种基因单独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1.经x2检验,CYP1A1联合突变基因型(TC+CC)在病例组母亲和对照组母亲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8%和44.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但CC突变基因型在病例组母亲和对照组母亲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和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x2检验,CYP117A1联合突变基因型(AC+CC)在病例组母亲和对照组母亲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1.2%和29.3%,且CC突变基因型在病例组母亲和对照组母亲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1%和2.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叁、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1.母亲CYP1A1缺失基因型与母亲20岁左右月经不调、妊娠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孕前工作场所被动吸烟及母亲文化程度较低4个环境危险因素间具有正交互作用。2.母亲CYP17A1缺失基因型与母亲妊娠期间出现异常情况之间具有正交互作用。3.各基因型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显着性检验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母亲孕前月经不调、孕早期意外情况发生、孕前工作场所被动吸烟、BMI过低<18.5 kg/m2、文化程度较低以及低出生体重可增加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风险。2.父亲文化程度高、母亲孕期工作场所偶尔被动吸烟、较高的家庭收入水平可降低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风险。3.母亲携带CYP1A1、CYP17A1缺失基因型会增加子代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发病风险。4.CYP1A1及CYP17A1基因均与部分环境危险因素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期刊2018-03-01)

许雅丽,陈兴和,李笃妙[2](2017)在《ATF3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的表达情况,探索ATF3与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之间的关系。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在尿道成形术中切除的包皮组织(共35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作为尿道下裂组样品,单纯包皮过长(含包茎)患者在包皮环切术中去除的多余的包皮组织(共20例)作为对照组样品。通过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ATF3 m 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构建数据库。结果通过RT-PCR方法测得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ATF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4±0.06),对照组的包皮组织中ATF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4±0.07),从结果中可以得出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的包皮组织中ATF3的表达情况比正常的尿道组织中明显增加,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0)。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中尿道下裂患者ATF3 m RNA相对表达量,不同严重程度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88)。结论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中ATF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提示ATF3与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将来研究ATF3在尿道下裂中产生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提供相关实验基础,及研究尿道下裂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7年35期)

陈兴和[3](2016)在《ATF3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的表达情况,探索ATF3与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之间的关系。方法:1、标本收集:实验组标本为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在尿道成形术中的多余的包皮组织(共35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对照组标本为单纯包皮过长(包括包茎)患者在包皮环切术中去除的多余的包皮组织(共20例)。2、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ATF3mRNA的表达情况。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ATF3蛋白的表达情况。4、统计学处理:实验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均进行了严格检查,重复测量对偏出均值3个标准差的数据进行删除。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构建数据库。计数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F/t检验。计数资料用阳性例数或阳性率(%)表示,阳性率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取值0.05,检验概率为双侧概率。结果:通过RT-PCR方法测得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ATF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4±0.06,对照组的包皮组织中ATF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4±0.07,从结果中可以得出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的包皮组织中ATF3的表达情况比正常的包皮组织中明显增加,两组结果比较(t=5.89,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中尿道下裂患者ATF3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严重程度相对表达量差异并不显着(F=0.13,P=0.88)。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得ATF3蛋白在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30/35),对照组中阳性率为:15.0%(3/20),两组人群比较,ATF3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显着(χ2=7.9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中尿道下裂患者免疫组化检测ATF3蛋白阳性表达率情况发现,不同严重患者ATF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现递增关系,但是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明显(χ2=0.65,P=0.72)。结论: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的包皮组织中ATF3的表达比单纯包皮过长(包括包茎)患者的包皮组织中明显增多,提示ATF3和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将来研究ATF3在尿道下裂中产生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提供相关实验基础,及研究尿道下裂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12-01)

王智慧,吕杰强,唐少华[4](2016)在《孕母高剂量叶酸摄入与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对子代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发病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剂量叶酸摄入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间交互作用对子代单纯性尿道下裂(Isolated Hypospadias,IH)发病的影响。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温州地区近5年来分娩的80例单纯性尿道下裂患儿和同期分娩的120例正常儿(对照组)的孕母环境及遗传高危因素,根据孕母不良孕产史、家族史以及叶酸摄入情况,将病例组分成A、B两组,将对照组分成C、D两组。进一步应用焦磷酸测序检测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并分析其与叶酸摄入的交互作用。结果病例组孕母大剂量叶酸摄入者17例(占21.3%),对照组78例(占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母大剂量叶酸摄入者子代重型IH患者0例,而叶酸摄入不足者子代重型IH患者10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4组病例进行孕母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A、B、C组TT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D组,且等位基因T差异也有显着性。结论孕母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合并叶酸补充不足可能增加子代IH发病风险。孕前及孕早期孕母大剂量叶酸摄入可能对子代IH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或使子代IH发病的严重程度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马明月,刘舸,杨屹,郭丽,徐军[5](2012)在《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85例先天尿道下裂患儿及同期住院的85例其他疾病患儿父母进行面访调查。结果病例组父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胎儿低出生体重、母亲孕前月经不调、孕前用药、孕早期摄入蛋白质、孕早期服用叶酸、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孕前及孕早期接触化学物及父亲职业接触化学物和家庭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23.5%、28.2%、32.9%、28.2%、32.9%、47.1%、20.0%、50.6%、42.4%、68.2%和49.4%;对照组分别为50.6%、47.1%、5.9%、15.3%、18.2%、63.5%、36.5%、25.9%、16.5%、42.4%和3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儿低出生体重(OR=2.12,95%CI=1.18,4.14)、母亲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和孕前(OR=3.09,95%CI=1.41,6.80)及孕早期接触化学物是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的危险因素;父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2.12,95%CI=1.18,4.14)是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胎儿低出生体重、母亲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和母亲孕前及孕早期接触化学物的儿童更易患单纯性尿道下裂。(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2年06期)

安宇,刘雪辉,唐耘熳,刘竞,李俊[6](2012)在《先天性尿道下裂和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阴茎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先天性尿道下裂和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阴茎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不同程度尿道下裂和阴茎下曲中的表达特征及规律。方法以2005年8月-2007年1月行矫正术的25例先天性尿道下裂和4例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和尿道板组织。尿道下裂患者年龄1岁11个月~19岁,平均3岁7个月;阴茎下曲患者年龄3岁6个月~16岁,平均7岁1个月。以18例行包皮环切术患者的正常背、腹侧包皮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检测标本AR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先天性尿道下裂、单纯性阴茎下曲和正常包皮组织中均有AR表达。正常阴茎背、腹侧包皮AR表达核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2.94%±5.40%、62.87%±5.33%;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分别为59.00%±3.75%、58.46%±4.14%、52.30%±3.53%,AR表达均低于正常背、腹侧包皮(P<0.05);且尿道板组织AR表达显着低于自身背、腹侧包皮皮肤(P<0.05),自身背、腹侧包皮皮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背、腹侧包皮比较:远、中段型尿道下裂阴茎背侧包皮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道板组织AR表达显着降低(P<0.05);近段型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AR表达均降低(P<0.05);下曲<45°者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曲≥45°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道板组织AR表达均降低(P<0.05)。单纯性尿道下曲患者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AR表达核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9.69%±2.73%、55.71%±1.67%、51.92%±1.87%,与正常包皮组织比较,AR表达呈减弱趋势。结论先天性尿道下裂及单纯性阴茎下曲阴茎皮肤组织AR表达低于正常阴茎,尿道板组织AR缺陷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李远伟,赵晓昆,高智勇,吴万瑞,樊皓明[7](2008)在《ATF3在单纯性尿道下裂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在尿道下裂包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ATF3与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蛋白质水平检测ATF3蛋白在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的方法,在RNA水平检测ATF3mRNA在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ATF3蛋白在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27/30),在对照组中为10%(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ATF3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375±0.0591,对照组相对表达量为0.4193±0.06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数据上看,重型组中ATF3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其它两组。结论正常人包皮组织中ATF3表达量很少,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ATF3的表达明显增多,提示ATF3和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关系密切。进一步研究尿道下裂中ATF3产生的分子基础和ATF3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有可能揭示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的病因。(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李远伟,赵晓昆,钟朝晖,张磊,姚干[8](2008)在《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Ⅱ型5α-还原酶的活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Ⅱ型5α-还原酶的活性。方法2005年4~9月在该院就诊患者,其中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22人,对照组为包皮环切患者25人。从包皮组织制备出作为Ⅱ型5α-还原酶载体的粗微粒体悬液,根据分光光度计连续测定NADPH的OD340nm值的时间变化曲线来折算该酶的活性。结果22例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Ⅱ型5α-还原酶活性为(0.3014±0.0054)μmol/(L·min),25例对照组该酶活性为(0.3065±0.0032)μmol/(L·min),前者的酶活性略低于后者,两者的酶活性结果经t检验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和正常人比较,Ⅱ型5α-还原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此外,从包皮组织中提取Ⅱ型5α-还原酶,根据NADPH的OD值的时间变化曲线来检测该酶的活性,具有简便快捷和经济实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李远伟[9](2006)在《ATF3和SRD5A2与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道下裂主要表现为异位的尿道外口,在男性新生儿中其发病率约为1/250~300,它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近30年来尿道下裂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大部分是散发的、无遗传和家族史。既往研究显示尿道下裂存在家族性单基因遗传现象,或伴发于其它的遗传疾病综合症,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环境因素与尿道下裂有关,目前认为尿道下裂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胎儿尿道发育有赖于足量的雄性激素,它包括睾酮和双氢睾酮,睾酮在由SRD5A2基因编码的Ⅱ型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活性更高的双氢睾酮。研究证明Ⅱ型5α-还原酶的功能异常、SRD5A2基因突变和尿道下裂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至今已发现约40种突变类型,大部分表现为误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以往对该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性和伴发于其它遗传疾病综合症的尿道下裂,对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研究较少。 ATF3是碱性亮氨酸拉链区(bZIP)家族中ATF/CREB转录因子亚家族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ATF3通过复杂的机制调节其靶基因的表达,它与内环境稳定、伤口愈合、细胞粘附、肿瘤细胞浸润和信号转导通路有关。2003年,Wang等采用微阵列技术发现ATF3是尿道下裂相关基因之一,提示ATF3基因除了对应激产生保护性反应外,可能与尿道下裂发生过程中的应激应答有关。进一步研究ATF3和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关系,有可能揭示ATF3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家族性尿道下裂约占7%,其余的大部分为散发的单纯性尿道下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6-03-01)

赵晓昆,李远伟,张磊,蒋宏毅,苏阗[10](2005)在《SRD5A2基因突变与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畸形之一,Ⅱ型5α-还原酶(SRD5A2)通过催化睾酮(T)形成双氢睾酮(DHT)而在男性外生殖器正常分化中起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家族性的尿道下裂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的尿道下裂。本研究在于探讨散发的单纯性尿道(本文来源于《中华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10期)

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的表达情况,探索ATF3与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之间的关系。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在尿道成形术中切除的包皮组织(共35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作为尿道下裂组样品,单纯包皮过长(含包茎)患者在包皮环切术中去除的多余的包皮组织(共20例)作为对照组样品。通过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ATF3 m 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构建数据库。结果通过RT-PCR方法测得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ATF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4±0.06),对照组的包皮组织中ATF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44±0.07),从结果中可以得出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的包皮组织中ATF3的表达情况比正常的尿道组织中明显增加,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P=0.00)。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中尿道下裂患者ATF3 m RNA相对表达量,不同严重程度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88)。结论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中ATF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提示ATF3与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将来研究ATF3在尿道下裂中产生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提供相关实验基础,及研究尿道下裂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康.环境因素及母亲CYP1A1、CYP17A1基因多态性与子代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研究[D].沈阳医学院.2018

[2].许雅丽,陈兴和,李笃妙.ATF3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外医疗.2017

[3].陈兴和.ATF3在散发性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包皮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6

[4].王智慧,吕杰强,唐少华.孕母高剂量叶酸摄入与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对子代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发病风险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

[5].马明月,刘舸,杨屹,郭丽,徐军.单纯性尿道下裂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2

[6].安宇,刘雪辉,唐耘熳,刘竞,李俊.先天性尿道下裂和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阴茎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表达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

[7].李远伟,赵晓昆,高智勇,吴万瑞,樊皓明.ATF3在单纯性尿道下裂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

[8].李远伟,赵晓昆,钟朝晖,张磊,姚干.单纯性尿道下裂患者Ⅱ型5α-还原酶的活性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

[9].李远伟.ATF3和SRD5A2与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6

[10].赵晓昆,李远伟,张磊,蒋宏毅,苏阗.SRD5A2基因突变与单纯性尿道下裂的关系[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

标签:;  ;  ;  ;  

单纯性尿道下裂论文-张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