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矮秆抗倒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矮秆基因或矮源是矮秆育种的物质基础。现已鉴定的小麦矮秆基因有26个,但由于存在已知和未知的不良遗传连锁,使得真正能够用于小麦育种的只有少数几个,因此,研究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分布的规律和矮源的利用情况,为育种提供直接可资利用的材料和方法,创造或筛选新的矮源和矮秆基因,丰富育种家的亲本圃,对未来育种研究和生产都将具有指导性意义。本试验选用254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利用BFMR1、DFMR2和微卫星Xgwm261标记检测了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用中国春和周88114矮组配回交群体中国春/周88114矮//周88114矮,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和株高分离对周88114矮矮秆基因的遗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在254份材料中,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材料分别有84份、171份和178份,分别占总数的33.07%、67.3%和70.1%,它们的平均株高分别为80.7cm、78.5cm和80.7cm。只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5份、36份和31份,分别占总数的5.9%、14.2%和12.2%,它们的平均株高分别为83.8cm、80.1cm和86.2cm。同时含有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占16.1%,而只含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占6.3%,平均株高为73.7cm,Rht-B1b和Rht-D1b基因具有累加效应,两个基因同时存在时株高降低幅度会更大。含Rht-D1b和Rht8基因的占46.9%,含Rht-B1b和Rht8基因的占20.9%,9.8%的品种同时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同时不含这三个矮秆基因的品种只占3.5%。说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绝大部分品种均含有不同种类的矮秆基因,通过分子检测和系谱分析,Rht-B1b基因来自于郑引4号,Rht-D1b基因来源于农林10号、水源86、辉县红,Rht8基因则来自高加索、玛拉和阿夫。检测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相一致,在系谱关系明确的情况下,微卫星WMS261及基于PCR的两个STS标记可以分别用于对品种(系)Rht8、Rht-B1b和Rht-D1b基因型的鉴定以及育种世代该基因型的筛选。2.周88114矮分别与7个株高差异很大的亲本杂交,F1株高与其双亲及中亲值株高相比表现不一致,其中与中国春和新麦9号杂交的F1株高明显高于中亲值,与豫麦2号、温麦6号、西农02和矮变1号杂交的F1株高稍高于中亲值,与豫农202杂交的F1株高稍低于中亲值,周88114矮与株高较矮的西农02和矮变1号的F1株高低于周88114矮的株高,其它的F1株高均高于周88114矮的株高,这表明这些亲本材料中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的矮秆基因,矮秆基因间的作用方式是比较复杂的。周88114矮与中国春杂交的BC1F2群体的株高在水地、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有一定差异,水地的平均株高为70.9cm,旱地的平均株高为69.7cm。群体中的株高呈连续性分布,说明周88114矮的株高受多对矮秆基因控制。BC1F2群体的株高在水地环境条件下不符合正态分布,在旱地环境条件下符合正态分布。3.选用632对引物进行扩增和筛选,其中,210对在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片断,12对在BC1F1群体的高、矮DNA池间显示出多态性。根据作图软件MAPMAKER Version 3.0的要求统计分子标记带型,剔除4对不能连上的SSR标记。共检测到5个QTL,水地检测到2个QTL,旱地检测到3个QTL,单个QTL可以解释的表型变异在3.76%-17.84%之间,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54.36%。在旱地环境中的4B染色体上,在定位区间Xgwm149-Xgwm495的QTL,贡献率最大为17.84%,同时在定位区间Xwmc652-Xgwm6内,LOD值为1.97,贡献率最小为3.76%,表明在4B染色体上有一个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定位在2D上的Xgwm484-Xgdm005贡献率为7.51%。水地环境中,在4B染色体上的QTL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16.86%,而2D染色体上的QTL的贡献率是8.39%,所有QTL的增效基因来均自周88114矮。这些QTL可以被用于矮秆、半矮秆品种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 [2].黄淮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组成的多态性分布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3)
- [3].2011年我国黄淮麦区强筋小麦品质状况研究[J]. 粮食加工 2012(03)
- [4].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布[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2)
- [5].华北、黄淮麦区春季管理需早抓早管[J]. 中国农资 2012(05)
- [6].河北小麦“邯6172”育种取得重大突破[J]. 北京农业 2008(14)
- [7].新麦系列品种在黄淮麦区的表现与新麦26号的应用前景[J]. 中国种业 2011(11)
- [8].生物炭对黄淮麦区土壤温度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4(09)
- [9].2013年大众种业小麦新品种大型观摩会举办[J]. 种业导刊 2013(06)
- [10].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02)
- [11].黄淮麦区小麦冬季黄苗原因探究及对策[J]. 河南农业 2009(06)
- [12].资讯[J]. 种子科技 2013(02)
- [13].山农20小麦有望成为黄淮麦区主推品种[J]. 农业知识 2013(22)
- [14].黄淮麦区四省联合攻关,摸清小麦生产质量现状——2009年黄淮麦区小麦质量调研座谈会[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7)
- [15].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16)
- [16].黄淮麦区21个小麦品种中春化基因VRN1的组成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5)
- [17].黄淮海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及其预防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1)
- [18].黄淮麦区部分小麦新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9].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抗晚霜冻害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20].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6)
- [21].皖麦52号小麦的种性保纯和高效繁殖技术[J]. 种子科技 2012(04)
- [22].锐胜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效果初探[J]. 科学种养 2009(12)
- [23].黄淮麦区部分推广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性状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9(05)
- [24].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秦农578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12)
- [25].科技动态[J]. 农家致富 2009(03)
- [26].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02)
- [27].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Yr26基因的SSR检测[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07)
- [28].2011年冬小麦抗旱促春管技术方案[J]. 农民文摘 2011(03)
- [29].小麦冬前死苗原因及防治措施[J]. 山东农药信息 2008(11)
- [30].黄淮麦区小麦主要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