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阻模型论文-李嘉禄,高涵,焦亚男

热阻模型论文-李嘉禄,高涵,焦亚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交叁向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瞬态热源法,热阻网格法

热阻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禄,高涵,焦亚男[1](2019)在《基于热阻网格法的正交叁向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测复合材料导势系数,基于热阻网格法的求解思想,建立正交叁向结构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经纱、纬纱、Z向纱方向上的等效热传导系数预测模型;通过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设计并制备了不同工艺参数(纱线细度、经纬纱密度和纤维体积含量)的正交叁向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热常数分析仪以瞬态热源法对复合材料在3个方向上的导热系数进行测试,对本文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实测值相比,经纱、纬纱、Z向纱3个方向上的导热系数预测值平均误差分别为5.59%、7.81%和4.21%,均在10%以下,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符合要求,可用于正交叁向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预报。(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龙恩深,毛宁,梁伟杰,丁佩,邹航[2](2019)在《考虑织物浸湿热阻变化的预测热应激模型修正与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预测热应激模型(Predicted Heat Stain,PHS)未考虑服装织物被汗液浸湿后传热性能的动态变化特性,为提高PHS模型对高温作业人员热安全极限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个PHS织物浸湿热阻修正模型。基于4种服装常见织物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实测浸湿热阻变化,动态修正原PHS模型服装热阻的计算部分,在设计工况下,预测模拟了2种服装厚度下人员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等主要生理热应激参数的变化,并结合已有人体实测数据和原PHS模型预测值,对PHS修正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服装织物含水率越大,其热阻越小;环境参数一定时,修正模型的模拟结果比原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人体的实测数据;针对2种服装厚度,修正模型对着较薄服装人员的热应激参数预测更为准确。该修正模型有效提高了原PHS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可为高温作业的人员热极限评估及生产组织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持。(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博,王晓娟,张琦,刘强[3](2019)在《基于电接触接触热阻的传热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接触元件的传热性能是影响电能传输稳定性、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多点接触电热耦合模型,建立了接触热阻的接触面传热新模型,利用ANSYS接触单元模拟接触电导生热和接触热阻生热现象,并考虑接触点随机性的存在对接触面温升有影响的因素,建立新的传热模型,并对新的模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工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杨晨光,邵宝东,王丽凤,杨洋[4](2019)在《基于热阻模型的低雷诺数顺排圆形微针肋热沉多目标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方法建立了顺排圆形微针肋的离散热阻模型,根据文献结果选取适用于微尺度柱群绕流的压降控制函数,以减小热阻-压降为优化目标构建加权评价函数。通过MultiStart-Fmincon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层流状态下顺排圆形微针肋热沉的微柱间距、半径、宽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不同权重下的尺寸优化结果,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在选取的设计区间及工作环境下,本文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精度。流场分析表明,柱间流速与过流截面积相关,迎水柱前后的流体压差较大且随微柱集度增加而增大,可通过二次设计提升迎水柱强度。(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田松峰,吴昭延,王子光,王傲男,魏言[5](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污垢热阻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凝汽器污垢热阻难以预测的问题,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建立凝汽器污垢热阻预测模型。根据粒子个体与全局的认知能力动态调整惯性权重,改进粒子群算法,提高算法收敛精度和速率,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阀值,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以某电厂300 MW机组凝汽器清洗后的运行状况搭建模型,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精度和适应能力,为凝汽器污垢热阻预测和清洗时间间隔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02期)

杨晨光,邵宝东,王丽凤,杨洋[6](2018)在《基于热阻网络模型的硅基微槽热沉多目标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槽热沉具有传热效率高、可靠性强的优点,可用于对微尺度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进行冷却。为满足其性能需求和控制成本,在对微槽热沉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其传热能力和流动阻力同时进行优化。传统研究采用的热阻网络模型较为简单,不能很好地反映热阻和流动阻力对微槽道截面形状拓扑变化的响应,且其优化对象通常为既定截面的形状尺寸。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化方法的单层硅基微槽热沉热阻网络模型,将热沉鳍片细分为厚度较小的微元,根据微元热阻对微元宽度的响应及微元热阻对整体热阻的贡献来描述微槽道的整体热阻。以微泵输出功率为优化边界条件,压降和热阻为优化目标,通过SQP(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序列二次规划)方法对层流状态下四边形等截面硅基微槽热沉进行尺寸优化,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对优化结果进行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当鳍片高度较低时,鳍片截面形状为矩形,随着鳍高增加,截面形状有向叁角形发展的趋势。在设计区间内,微槽道截面为梯形、鳍片截面为叁角形时传热效率与压降相对占优。用边界点法和理想点法优化模型求得微槽道高度、鳍底宽、槽底宽、槽顶宽的优化结果分别为500,50,64.5,114.5μm和500,50,50,100μm。该方法能根据设计需求调整评价函数,同时计算结果具有重要工程意义,为微槽热沉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董国忠,窦泽春,刘国友,陆金辉[7](2018)在《压接型IGBT的接触热阻模型优化与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接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内部存在多层接触界面,为研究界面间接触热阻对器件整体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接触热阻的压接型IGBT热仿真模型。通过建立压接型IGBT器件结构场模型计算器件内各接触层的接触压力分布,使用Bahrami塑性接触热阻模型计算微接触热导;通过测量不同流速时器件结到环境的瞬态热阻抗曲线,验证了热仿真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压装力对器件热特性的影响。压装力为70 kN时,压接型IGBT器件内接触热阻占器件热阻的24%;器件压装力增大会使界面上接触热阻减小,器件整体热阻降低,且热阻变化量也会降低;器件在其标定压装力范围(60~90kN)内,器件热阻值变化在0.8%以内。(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申海东,张泽,陈科雯,欧永[8](2018)在《基于双热阻模型的典型芯片封装热分析及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于双热阻模型的芯片封装热分析及评估方法,并对比分析芯片封装不同建模方式对热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热阻模型建立某ECU产品的芯片封装模型,并与"集总参数法"建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根据案例中典型的实测环境(试验箱),建立等效环境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双热阻模型建模的器件热仿真结果更精确,且能较好地反映芯片封装的实际热分布,从而便于发现芯片散热措施的热设计缺陷。集总参数法在应用与芯片封装建模分析时,计算误差相对较大,且无法准确表现芯片的实际散热情况。另一方面,是否建立实测环境的等效模型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结论双热阻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芯片封装简化建模,在应用于封装芯片热分析时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且参数获取难度不大,具备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严天,徐新华,高佳佳[9](2018)在《相变平板简化热容热阻动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相变平板一维一阶(2R1C)、二阶(4R2C)与叁阶(6R3C)热容热阻简化动态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简化模型的RC参数进行辨识。通过模拟,对不同简化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4R2C简化模型所需辨识参数较少,适用性更好;与数值模型结果相比,采用4R2C简化模型在不同边界条件下模拟得到相变平板表面温度平均温差均小于0.3℃,通过左、右表面热流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与5%左右,表明4R2C简化模型在不同边界条件下仍具有很好的准确性与适用性。简化模型的计算时间小于数值模型计算时间的0.1%,计算效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文欢,钱晓明,师云龙,范金土,牛丽[10](2018)在《服装局部热阻与总热阻的动静态关系及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人体在静止站立和行走时服装局部热阻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真人测试和假人测试服装总热阻之间的关系,利用热流计法测定人体设定的10个部位的热流密度,计算得到服装局部的热阻,通过面积系数计算得到站立和行走状态的服装总热阻;然后对不同测试条件下各部位服装的动静态热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斜率,并探讨了不同状态对服装热阻的影响。结果显示:动态热阻明显低于静态热阻,10个部位动静态模拟斜率依次为0.72、0.75、0.87、0.74、0.76、0.83、0.82、0.90、0.61、0.64;斜率小于或等于0.76的部位受运动的影响显着。最后得到真人测试的静态热阻和动态热阻,真人和假人测试得到的静态热阻以及动态热阻之间的数字模型。(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热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预测热应激模型(Predicted Heat Stain,PHS)未考虑服装织物被汗液浸湿后传热性能的动态变化特性,为提高PHS模型对高温作业人员热安全极限的预测准确性,提出了一个PHS织物浸湿热阻修正模型。基于4种服装常见织物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实测浸湿热阻变化,动态修正原PHS模型服装热阻的计算部分,在设计工况下,预测模拟了2种服装厚度下人员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等主要生理热应激参数的变化,并结合已有人体实测数据和原PHS模型预测值,对PHS修正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服装织物含水率越大,其热阻越小;环境参数一定时,修正模型的模拟结果比原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人体的实测数据;针对2种服装厚度,修正模型对着较薄服装人员的热应激参数预测更为准确。该修正模型有效提高了原PHS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可为高温作业的人员热极限评估及生产组织调整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阻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嘉禄,高涵,焦亚男.基于热阻网格法的正交叁向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模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龙恩深,毛宁,梁伟杰,丁佩,邹航.考虑织物浸湿热阻变化的预测热应激模型修正与对比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3].周博,王晓娟,张琦,刘强.基于电接触接触热阻的传热新模型研究[J].电工材料.2019

[4].杨晨光,邵宝东,王丽凤,杨洋.基于热阻模型的低雷诺数顺排圆形微针肋热沉多目标优化设计[J].应用力学学报.2019

[5].田松峰,吴昭延,王子光,王傲男,魏言.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污垢热阻预测模型[J].热力发电.2019

[6].杨晨光,邵宝东,王丽凤,杨洋.基于热阻网络模型的硅基微槽热沉多目标优化设计[J].工程设计学报.2018

[7].董国忠,窦泽春,刘国友,陆金辉.压接型IGBT的接触热阻模型优化与热特性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8

[8].申海东,张泽,陈科雯,欧永.基于双热阻模型的典型芯片封装热分析及评估方法[J].装备环境工程.2018

[9].严天,徐新华,高佳佳.相变平板简化热容热阻动态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18

[10].张文欢,钱晓明,师云龙,范金土,牛丽.服装局部热阻与总热阻的动静态关系及其模型[J].纺织学报.2018

标签:;  ;  ;  ;  

热阻模型论文-李嘉禄,高涵,焦亚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