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近海微食物环的主要类群组成及其功能

极地近海微食物环的主要类群组成及其功能

论文摘要

通过2004/2005年度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度夏考察以及2004年和2005年度的两次北极黄河站夏季考察,分析了南极长城湾、阿德雷湾和北极王湾夏季微食物环主要类群(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的组成和生物量,同步进行温、盐、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测定,并通过稀释实验研究了微、小型浮游生物群落的生长率和摄食率。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2005年南极夏季长城湾、阿德雷湾、北极王湾的总叶绿素a浓度分别在1.3572.24 mg·m-3、1.8573.197 mg·m-3和0.0480.913mg·m-3之间波动,各湾小、微型(含微微型,下同)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分别是26.70%和73.30%、9.87%和90.13%、21.16%和78.84%。总的趋势是南、北极的小型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小于微型浮游植物,南极总叶绿素a浓度高于北极,且南极两湾均表现为湾外低湾内高的分布特征,而北极王湾则刚好相反。(2)2005年南极夏季长城湾各站10m水柱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为130.10170.68 mg C m-2,平均为153.05 mg C m-2;阿德雷湾为236.08358.38 mg C m-2,平均为300.6 3mg C m-2,两湾细菌分别占柱总生物量的76.64%和34.32%。(3)2004年夏季王湾各站位的细菌50m水柱柱总丰度为11.3520.11×1012 cells m-2,平均为15.11×1012 cells m-2;50m水柱柱总生物量为227.09404.14 mg C m-2,平均为302.58 mg C m-2。异养鞭毛虫的丰度在024.267×104cells L-1之间,平均为5.835×104cell L-1,<5μm的异养鞭毛虫占绝对优势,平均占总丰度的91.37%;生物量在03.285μg C L-1之间,平均为0.199μg C L-1,5<20μm的异养鞭毛虫占绝对优势,平均占总异养鞭毛虫的87.55%。(4)2005年夏末王湾各站50m水柱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为1016.381665.58 mg C m-2,平均为1335.42 mg C m-2。细菌占柱总生物量的56.89%。(5)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群落在王湾的湾顶和湾口区的分布不均匀,表现为湾顶区高于(或低于)湾口区,这与整个群落的演替密切相关。其发育演替可分为3个阶段:2004年夏季刚好在第2阶段初期,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异养类群湾内高于湾外,自养类群生物量大于细菌生物量。而2005年夏

论文目录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食物环概述
  • 1.1.1 微型生物食物网(微食物环)概念的提出
  • 1.1.2 微食物环研究的意义
  • 1.1.3 微食物环的类群组成
  • 1.1.4 微食物环的生态作用
  • 1.2 微食物环的研究进展
  • 1.3 两极海域微食物环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近海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2.1 浮游植物叶绿素a 浓度分布特性
  • 2.2.2 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组成及生物量
  • 2.2.3 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组成
  • 2.3 讨论
  • 2.3.1 叶绿素a
  • 2.3.1.1 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 的分布
  • 2.3.1.2 叶绿素a 的空间分布
  • 2.3.1.3 叶绿素a 的年际变化
  • 2.3.1.4 叶绿素a 分布与其生境的关系
  • 2.3.2 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 2.3.2.1 浮游细菌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 2.3.2.2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 2.3.2.3 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北极王湾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浮游植物叶绿素a 浓度分布特性
  • 3.2.2 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组成及生物量
  • 3.2.3 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组成
  • 3.2.4 北极王湾的环境特征
  • 3.2.4.1 温度特征
  • 3.2.4.2 盐度特征
  • 3.2.4.3 营养盐特征
  • 3.3 讨论
  • 3.3.1 叶绿素a 的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3.3.2 微食物环主要类群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3.3.2.1 浮游细菌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3.3.2.2 自养类群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3.3.2.3 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3.4 结论
  • 第四章 南极长城湾微型浮游生物的摄食生态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微型浮游动物(<200μm)对细菌的摄食压力
  • 4.2.2 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 4.3 讨论
  • 4.3.1 不同海域的摄食实验
  • 4.3.2 关于实验方法的选择
  • 4.4 结论
  • 第五章 高纬度地区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3.1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分布及生物量
  • 5.3.2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功能类群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 5.3.3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营养策略
  • 5.3.4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的研究概况
  • 5.3.5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研究的建议
  • 5.4 结论
  • 结语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主要特色与创新: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各站位经纬度
  • 附录 2 部分南极现场及微型浮游生物照片
  • 附录 3 承担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附录 4 发表或已接收相关研究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学 2017(06)
    • [2].“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学 2010(06)
    • [3].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2”教学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4)
    • [4].如何在考试评价中提升初中学生的生命观念——以鲁科版《生物学》“动物的主要类群”一章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 2018(11)
    • [5].“动物的主要类群”一章的教学创新——观看自编自导节目“动物世界”[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02)
    • [6].涡虫的培养与再生探究活动[J]. 生物学通报 2008(06)
    • [7].“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一节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学 2017(12)
    • [8].肠道菌群及其生理功能探析[J]. 致富时代 2014(03)
    • [9].初中科学“植物的主要类群”课堂结构例析[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11)
    • [10].我国玉米自交系茎秆性状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2)
    • [11].家蚕资源生物学研究小组近期部分成果在英国《遗传》等杂志发表[J]. 蚕学通讯 2013(03)
    • [12].太湖西北湖区2003-2012年间氮磷浓度及浮游植物主要类群变化趋势分析[J]. 生态学报 2019(01)
    • [13].西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分布特点初探[J]. 海洋与湖沼 2020(03)
    • [14].《海错图笔记》[J].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18(01)

    标签:;  ;  ;  

    极地近海微食物环的主要类群组成及其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