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卉根结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曼[1](2021)在《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防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结线虫属是一种专性寄生线虫,宿主种类繁多,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成本低且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型生物防治途径。植物根际存在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生防资源众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挖掘根结线虫生防菌,本研究从黄瓜根际土壤中获得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并对其进行了菌体及挥发性有机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防活性鉴定和诱导黄瓜抗性基因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Bv-25菌株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s)12h内致死率为100%。该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发酵液处理后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率仅为1.8%。该菌能够定殖于黄瓜根系,3h内黄瓜根系附着的菌体数量为1.69×106CFU/g,且有效降低98.6%的南方根结线虫感染率。该菌上调黄瓜防御反应基因PR1、PR3、LOX1和CTR1的表达,诱导黄瓜对南方根结线虫产生抗性。盆栽和田间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液可使黄瓜根结分别减少73.8%和67.1%。2.Bv-25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对南方根结线虫也具有生防活性。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趋避率为85.2%,且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麻痹作用,并能抑制南方根结线虫Mapk、Flp和Mi-ord基因的表达。菌株挥发性有机物熏蒸处理南方根结线虫48h时,Re-Mapk-1、Re-flp-18和Mi-ord-1基因表达量分别降低98.5%、96.8%和99.2%。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处理后,黄瓜根结减少34.1%。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从菌株鉴定出了39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2-庚酮、3-甲基硫代丁酸S-甲酯、二甲基二硫化物、三氯甲烷和2,6-二甲基吡嗪对根结线虫具有抑制作用。总体来看,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菌株和挥发性有机物质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效,具有开发新型生防菌剂的潜力。
姜秉政[2](2021)在《辣椒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及抗病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已发展为海南地区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新的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绿色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对42份一年生辣椒和53份中国辣椒种质资源进行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评价,筛选出抗性种质,并通过对比抗感种质受到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后根内线虫发育情况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活性变化,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的研究手段,挖掘与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紧密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基因,探索辣椒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机理,为未来抗根结线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2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53份中国辣椒种质中,共计8份种质表现为高抗,其中包含2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6份中国辣椒种质;32份辣椒种质表现为抗病,其中包含6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26份中国辣椒种质;37份辣椒种质表现为感病,其中包含18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19份中国辣椒种质;18份辣椒种质表现为高感,其中包含16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2份中国辣椒种质。2.无论在一年生辣椒还是中国辣椒中,感病种质根系内线虫数量和线虫发育速度都远高于抗病种质,感病种质中象耳豆根结线虫在侵入后第7天就发育成三龄幼虫,在观察期结束前都发生了二次侵染,而抗病种质在接种10天后才发育成三龄幼虫,在观察期结束前并无产卵现象甚至无法发育成为成虫。3.通过测定一年生辣椒与中国辣椒抗感种质接种象耳豆根结线虫后第0、3、6、9、12、15、20、25、30天根系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木质素含量,发现抗感种质PPO活性整体趋势相近,但是抗病种质活性高于感病种质,且峰值出现较早。一年生辣椒中抗病种质与感病种质PAL活性除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他时间点无明显区别,而中国辣椒中PAL活性感病品种普遍高于抗病品种。对于POD活性变化,一年生辣椒在接种后感病品种的POD活性普遍高于抗病品种,而中国辣椒在接种12天内,抗病品种的P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在12天后则是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则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组上升趋势远大于对照组,抗病种质大于感病种质。说明不同生理生化指标均会受到象耳豆根结线虫的侵染而发生改变,这些指标也会影响象耳豆根结线虫的侵染。4.通过对中国辣椒抗感种质接种象耳豆根结线虫第0、3、6、9天根系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计得到高质量序列156.8G,Q20均在97%以上,Q30均在92%以上,将测序结果与中国辣椒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所有样本都有80%以上的序列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成功,将Unigene序列比对到Pfam、GO、KEGG等功能数据库进行注释,共有77352条Unigene被注释,通过基因差异表达筛选每个组合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转录因子活性、水解酶活性、氧化还原酶等基因位点与抗根结线虫病存在关联。通过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在苯丙素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上,并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了部分存在显着差异的基因位点。
王柱华,王文鹏,刘以斌,蒋春和,杨宽,朱有勇,王扬,何霞红[3](2021)在《云南省澜沧县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害调查与侵染来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云南省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基地及育苗基地三七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及来源,为该地区三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基地、育苗基地的三七及其周边相同生境下的杂草进行根结线虫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和病原线虫种类鉴定。【结果】3个基地中大塘子三七育苗基地的根结线虫危害最严重,发病率高达66.82%;其次是林下基地,而哈果马育苗基地危害相对较轻。经收集鉴定,危害林下和育苗基地三七和杂草的病原根结线虫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在思茅松林下分布杂草97种,其中发生根结线虫病的杂草有紫茎泽兰和积雪草2种,根据杂草的分布丰度和根结线虫寄生的程度可以判断紫茎泽兰是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寄主。两育苗基地的杂草类型基本一致,分布杂草124种,其中发生根结线虫病的杂草有溪黄草、紫茎泽兰、鬼针草、六棱菊、豆茶决明、野茼蒿、香薷、一点红、积雪草、草玉梅和豨莶等11种,根据杂草的分布丰度和根结线虫寄生的程度可以判断鬼针草、野茼蒿和紫茎泽兰是三七育苗基地三七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寄主。【结论】云南省澜沧县林下及育苗基地危害三七及杂草的病原线虫均为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种苗带病是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苗圃地土壤中的病原线虫来自易感病杂草的富集作用。因此,三七育苗地的选择、育苗和移栽过程中杂草的清除是病害防控的关键。
赵劲捷[4](2020)在《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结线虫是植物寄生线虫中对各种作物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其寄生性强,寄主范围广,繁育周期短且繁殖频率高,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产量损失。生物防治微生物对环境友好且通常对人畜无害,是控制根结线虫病害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本研究从448株根瘤内生细菌分离株中筛选并鉴定出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效的生防细菌,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验证其防效,并研究了其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通过田间初筛试验和盆栽复筛试验筛选出5株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较好防效的根瘤内生细菌Sneb1994,Sneb1995,Sneb1997,Sneb2000和Sneb2001。这五株内生细菌显示出高杀线虫活性,处理24 h后二龄幼虫(J2)死亡率皆为85%以上,同时对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及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五株内生细菌的发酵液灌根处理均能显着减少根结和卵囊数量,并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温室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neb1997和Sneb2000的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病有较好防效,并可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和提高果实产量。2.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筛选的5株有效内生细菌进行鉴定,鉴定菌株Sneb1994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Sneb1995为油菜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Sneb1997为防御假单胞菌(P.protegens),Sneb2000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Sneb2001为普利茅斯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其中氧化微杆菌(M.oxydans)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尚为首次报道。3.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在番茄植株的定殖研究: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PMP2444以电击法导入到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中,构建可以发出绿色荧光的菌株Sneb1997-gfp和Sneb2001-gfp,标记菌株的生长速率及杀线虫活性与野生菌株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且质粒PMP2444在标记菌株中能稳定遗传。标记菌株发酵液灌根处理后可大量定殖于番茄根部,菌株Sneb1997-gfp于15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每克根为2.41×106 cfu;菌株Sneb2001-gfp的定殖数量低于菌株Sneb1997-gfp,于第10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每克根为8.79×105 cfu。此外,在番茄茎中也可检测到标记菌株。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株Sneb1997-gfp优先定殖于番茄根毛和根表,之后在根部表皮细胞、根尖及根部维管束中大量聚集,并在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根部20 d后,于根部巨细胞中观察到菌株聚集;菌株Sneb2001-gfp只在番茄根毛、根表、根部表皮细胞及维管束中观察到。本试验从448株根瘤内生细菌分离株中筛选并鉴定出5株高效生防细菌,其中氧化微杆菌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尚为首次报道,此外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可定殖于番茄根系,研究结果为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李晴晴[5](2020)在《三种药剂组配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与防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是引起番茄根结线虫病的主要种群。随着保护地番茄的复种指数不断增加,根结线虫的危害日趋严重。目前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多以化学药剂为主,致使大多数杀线虫药剂面临着防治效果下降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为实现根结线虫的高效、安全治理,本研究进行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组配,筛选获得最优配比,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在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单独使用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同浓度的内生菌源环二肽,研究环二肽对其防治根结线虫的间接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室内毒力测定室内分别测定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和环二肽三种药剂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较高,48 h的LC50值分别为2.53 mg/L和1.62 mg/L。而环二肽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较差,其LC50值为240.97 mg/L。根据单剂的测定结果,采用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以有效成分含量比3:1、5:1、1:1、1:3、1:5进行组配药剂的最优配方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在1:1、1:3、1:5比例时具有增效作用,其中1:5比例组配时较其他处理增效作用最为明显。2.盆栽药效试验本试验设置了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以1∶5比例混合(AB1、AB2、AB3),以及氟吡菌酰胺分别与20 ng/mL、100 ng/mL、500 ng/mL的环二肽混合(A1、A2、A3),阿维菌素分别与20 ng/mL、100 ng/mL、500 ng/mL的环二肽混合(B1、B2、B3)几种药剂组配形式进行药效试验。试验中调查了番茄的生长情况、根系活力、土壤中线虫数量以及根系发病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1:5混剂(AB3)、氟吡菌酰胺+环二肽100 ng/mL(A2)两组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效较高而且对植株生长安全。综合发现,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1:5混剂(AB3)在各项指标的测量上较单剂阿维菌素(B)和单剂氟吡菌酰胺(A)均有增效作用,氟吡菌酰胺+阿维菌素1:5混剂(AB2)较单剂阿维菌素(B)有增效作用,另外,当环二肽使用浓度为100 ng/mL时对两单剂(A、B)均有增效作用。3.田间药效试验本田间药效试验的各药剂处理同盆栽试验一致,试验调查了番茄生长期间根际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以及拔秧时根系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在30天和60天时,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1:5混剂(AB3)处理后的线虫数量减少最明显,防效最高,分别为53.04%和58.13%,同时,该处理下的根结指数最低,防效为46.64%。此外,氟吡菌酰胺+环二肽500 ng/mL(A3)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综合发现,100 ng/mL、500 ng/mL的环二肽对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均有增效作用,但增效作用不如1:5混剂(AB2、AB3)两处理组明显。
刘广[6](2020)在《阿维菌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根结线虫病是危害农作物的重要病害,每年给全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保护地蔬菜面积不断增加,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也逐年加重。目前,根结线虫病以化学防治为主,阿维菌素是最常用的登记药剂。前期研究发现,在利用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随水施药时,受土壤吸附和过滤的影响,其在作物根系周围土壤中难以分布均匀,而影响实际使用效果,并且造成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以木质素修饰的环氧树脂聚合物为纳米载体,采用反相乳化界面聚合技术成功制备阿维菌素纳米囊悬浮剂。通过理化性质表征、生物活性、荧光示踪、土壤分布检测等试验研究了纳米囊与线虫、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验证了阿维菌素纳米囊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应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反相乳化界面聚合法,利用木质素修饰的环氧树脂聚合物为纳米载体,成功制备了阿维菌素纳米囊(NC)。SEM和TEM图像显示纳米囊为光滑的球体,平均粒径大小为141.5nm,包封率为93.4%。FTIR分析和Zeta电位分析表明环氧树脂的环氧环在DMP的催化作用下断裂交联形成聚合物,阿维菌素与囊壳不发生反应,而木质素磺酸钠可能物理性嵌入到囊壳上,导致纳米囊带有较高的负电荷。相比常规尺寸的微胶囊(MC,平均粒径4.4μm),纳米囊有更快的释放速率,18h后的累计释放率达到73.3%,而微囊悬浮剂仅为48.4%。2.通过生测试验测定了阿维菌素纳米囊(NC)与其它三种剂型(悬浮剂SC、微乳ME、微囊悬浮剂MC)阿维菌素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毒力及对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囊对线虫的毒力高于其他剂型制剂;其中NC的LC50为0.96mg/L,SC、ME和MC的LC50分别为1.43mg/L、1.27mg/L和4.46mg/L。在0.05-0.2 mg/L处理浓度下,NC处理的卵孵化率低于其他剂型制剂处理。3.利用荧光示踪试验研究了药剂在线虫和植物根系中的渗透性。结果表明了纳米颗粒可渗透进入南方根结线虫和铃薯腐烂茎线虫体内,并且也可以进入到黄瓜根系。同样情况下,MC与ME则被阻挡在根系外。而对黄瓜根系的保护作用试验表明,NC能降低南方根结线虫对黄瓜根系的侵染,根结指数显着低于阿维菌素其它剂型制剂。4.通过土壤吸附、土柱淋溶、土壤薄板层析及扇形土柱分布试验,研究了4种剂型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NC明显降低了阿维菌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在垂直5-20 cm处和水平3-18 cm处,阿维菌素的浓度要显着高于SC、ME和MC。阿维菌素纳米化后,显着降低了土壤对阿维菌素的吸附作用,再加上纳米颗粒尺寸优势,使得NC在土壤中更易随水移动,提高了阿维菌素在土壤的分布范围,扩大对根系的有效保护范围。5.利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了阿维菌素纳米囊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和对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在15 mg a.i./株的施药剂量下,NC的防效最高为83.0%,显着高于SC、ME和MC处理,且NC处理对黄瓜植株安全。田间试验中,NC处理在滴灌和灌根两种施药方式下60d的防效均超过80%,90d的防效超过70%,比其它剂型阿维菌素制剂处理高出20-40%。以上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环氧树脂纳米囊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在防治作物根结线虫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刘彤彤,卢巧芳,王男麒,王天琪,刘环环,左元梅[7](2019)在《根系分泌物抑制连作障碍线虫病的根际调控机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物长期连作极易出现连作障碍(再生病害),本文围绕因传统耕作模式和种植习惯而诱发的新疆棉花、黑龙江大豆、河南花生、山东设施蔬菜、两广香蕉等连作障碍问题,对全国连作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全国连作现象普遍。按照耕地面积将连作障碍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华北三省和东北的黑龙江省连作障碍等级最高,且各省连作现象均以大田经济作物为主。以香蕉、大豆(大田经济作物)、黄瓜(设施园艺作物)和三七(中草药)为代表,比对最低产量和正常产量在连作年份的变化,表明连作障碍发生规律成抛物线式,防控连作障碍需找到问题关键时期。单一根系分泌物介导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原菌富集,植物寄生线虫危害和土壤弱化是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中线虫对植物的侵染危害作为土传病害是防治连作障碍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设施蔬菜上。线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识别、寻找和侵染寄主的生物学功能,而不同植物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发育和对宿主的识别侵染能力有不同的调控作用。针对根系分泌物–线虫互作为诱因的线虫病害,深入探讨易感作物和抗性/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发育和对植物侵染的生物学机制,提出根际调控措施。在J2时期利用抗性/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调控根结线虫Mi-16D10、Mi-flp-18等基因和孢囊线虫的Hg-rbp-2等基因的表达控制线虫的发育、侵染和迁移,通过生物源功能物质定向防控线虫侵染作物。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生物活性物质调控植物寄生线虫机制的认识。未来,以筛选和鉴定抗性或非寄主作物特异根系分泌物对线虫侵染的调控为依据,配置生物功能型肥料,利用植物源活性物质替代传统农药控制线虫病害的根际调控措施,定向调控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将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此文将为未来深入系统地研究根系分泌物–线虫的相互作用及克服连作障碍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促进土壤健康和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对实现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张雅静[8](2020)在《蔬菜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严重危害蔬菜生产,尤其是温室大棚更为严重。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比较好,但由于高毒、高残留、污染环境等诸多弊端,越来越多的化学农药被限制使用,生防制剂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采集我国北方地区(秦淮线以北)的11个省、4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的蔬菜根际土壤,从中分离真菌菌株,再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oxysporum f.sp.lycopersici)进行对峙培养,筛选出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确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菌株发酵液泡根方法评价对寄主的安全性,筛选出对黄瓜幼苗安全的候选菌株,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候选菌株对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效,期望获得具有防治作用的候选生防菌株,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采集的259份蔬菜根际土样中分离获得真菌6980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菌株437株,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分别隶属于30个属,主要的菌属有:镰孢菌属(Fusarium sp.)136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31.12%;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72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16.48%;曲霉属(Aspergillus sp.)65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14.87%;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48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10.98%。通过测试拮抗菌株发酵液对黄瓜(中农18号)幼苗的安全性,筛选出对黄瓜幼苗安全的候选菌株89株,安全菌株的分离比例约为1.27%,分别隶属于19个属,主要的菌属有: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和镰孢菌属(Fusarium sp.)分别为17株,占安全菌株总数的19.10%;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15株,占安全菌株总数的16.85%;曲霉属(Aspergillus sp.)14株,占安全菌株总数的15.73%。选取鉴定为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候选安全菌株,共4株,通过盆栽测试对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发现2018-65号菌株淡紫拟青霉(P.lilacinum)和2018-146号菌株哈茨木霉(T.harzianum)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19%和73.08%,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06%和50.54%。这2株菌株有望成为生产上防治蔬菜根部病害及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珍贵的候选材料。
李明远[9](2017)在《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识别、传播和防治》文中研究说明尽管目前应对根结线虫的方法不少,但防治上都很麻烦。防治根结线虫只有植物检疫是有效的,生产上应避免让该病害进入到田间。近几年根结线虫病发生得比较普遍,已成为蔬菜生产的一大困扰。笔者根据北京地区对这个病害的一些认识,谈谈对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识别、传播和防治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供参考。
项宇[10](2017)在《2种叶线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FAR蛋白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1942)和菊花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Schwartz,1911)Steiner&Buhrer,l932)属于线虫门(Nematoda)、侧尾腺口纲(Secernentea)、滑刃目(Aphelenchida)、滑刃亚目(Aphelenchin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这两种线虫均是寄生危害植物地上部分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又被称为叶线虫,分布广泛,危害许多植物。转录组de novo测序是指在不需要物种基因组序列信息的情况下,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某一物种特定组织或器官在某一状态下的转录本进行测序、组装得到转录本序列信息。维生素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R)是一种线虫特有的蛋白,参与了线虫中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水稻干尖线虫和菊花叶枯线虫的发育繁殖和寄生特性,深入解析这两种线虫与寄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本论文利用转录组技术,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平台,首次对水稻干尖线虫两个致病力不同的混合虫态种群和菊花叶枯线虫的1个混合虫态种群进行测序和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菊花叶枯线虫的FAR,并对该蛋白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以具有不同致病力的2个水稻干尖线虫混合虫态种群为材料,获得了该线虫两个混合虫态种群的基因表达谱。在N10和S24种群中分别获得了24,896和27,690个unigenes,经过混合拼装后,最后得到了25,163个unigenes,N50和平均长度分别为1,192 bp和1,739 bp,经过功能注释后,共有17,087个unigenes注释到5个数据库中;一共注释到了20,011个CDs,其中16,969个unigenes可以直接比对到蛋白数据库;剩余的3,042个unigenes通过ESTScan预测其氨基酸序列方向。水稻干尖线虫的unigenes和7种获得全基因组信息的线虫蛋白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水稻干尖线虫和松材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另外从2个种群的混合样本中得到278个SSR,分别从N10种群和S24种群检测到26,150个SNPs和5,311个SNPs。通过对水稻干尖线虫两个混合虫态种群的差异表达unigenes的分析,一共得到1,696个差异表达显着的unigenes,N10种群和S24种群相比,有681个表达量上调的unigenes,1,015个表达量下调的unigenes,对其中30个unigenes的差异表达的qPCR验证结果和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对水稻干尖线虫中参与细胞壁降解酶和RNAi通路的unigenes进行的分析,将1,198个unigenes注释到CAZymes的6个家族。水稻干尖线虫unigenes比对上秀丽小杆线虫的23个类型RNAi代谢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7个家族中。2.以菊花叶枯线虫的混合虫态种群为材料,获得了该线虫混合虫态种群的基因表达谱。一共得到了平均长度为1,032 bp的26,817个unigenes,16,467个unigenes通过BLASTX注释到6个数据库;一共注释到了20,311个CDs,其中16,293个unigenes可以直接比对到蛋白数据库;剩余的4,018个unigenes通过ESTScan预测其氨基酸序列方向。菊花叶枯线虫的unigenes和4种获得全基因组线虫的蛋白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菊花叶枯线虫和松材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近。菊花叶枯线虫的unigenes作为参考去检测SSR和SNP。SSR的总数为495,SNP的总数为8,353。在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中,总共有1,199 unigenes被注释到碳水化合物酶的六大家族中,其中被鉴定为具有降解植物细胞壁活性酶的unigenes数量小于被鉴定为具有降解真菌细胞壁活性酶的unigenes。根据预测的菊花叶枯线虫假定的GH5、GH16、GH43和GH45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别构建了4种蛋白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这些假定蛋白和线虫中的相应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预测显示菊花叶枯线虫中具有与秀丽小杆线虫同源的参与RNAi通路的16种假定基因。3.利用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的脂肪酸和维生素A结合蛋白基因EST序列,克隆获得了菊花叶枯线虫脂肪酸和维生素A结合蛋白基因Ar-far-1全长cDNA,其ORF序列和DNA序列长度分别为546bp和766bp,DNA编码区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Ar-FAR-1编码18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0.52KD,理论等电点为6.22;Ar-FAR-1的N端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前体,其剪切位点位于第18位的Ala和19位的Ala之间。在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菊花叶枯线虫的Ar-FAR-1与水稻干尖线虫Ab-FAR-1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与配体DAUDA和retinol结合的荧光光谱实验证明Ar-FAR-1对两者均有结合活性,说明此蛋白具有结合脂肪酸和维生素A的功能。菊花叶枯线虫的Ar-far-1基因在雌虫的相对表达量最高,Ar-far-1 mRNA定位在菊花叶枯线虫的食道腺、肠、真皮层、中食道球和卵巢部位。本研究在转录水平上获得了水稻干尖线虫和菊花叶枯线虫的大量基因表达信息,将有利于宏观层面上阐明水稻干尖线虫和菊花叶枯线虫寄生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寻找防治水稻干尖线虫和菊花叶枯线虫的新靶标。
二、花卉根结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根结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防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根结线虫简介 |
1.1.1 根结线虫生物学特性 |
1.1.2 根结线虫危害 |
1.2 根结线虫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
1.3.1 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 |
1.3.2 芽孢杆菌生防机制研究 |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防治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防效果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1.3 Bv-25菌株离体杀线虫活性测定 |
2.1.4 Bv-25 菌株对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测定 |
2.1.5 Bv-25菌株黄瓜根系定殖测定 |
2.1.6 Bv-25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J2s侵染性的影响 |
2.1.7 Bv-25菌株对黄瓜的诱导抗性 |
2.1.8 Bv-25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2.1.9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细菌物种鉴定 |
2.2.2 Bv-25菌株离体杀线虫活性测定 |
2.2.3 Bv-25菌株抑制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 |
2.2.4 Bv-25菌株定殖于黄瓜根系 |
2.2.5 Bv-25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 |
2.2.6 Bv-25菌株对黄瓜抗性的诱导 |
2.2.7 Bv-25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挥发性有机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防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1.3 Bv-25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J2s的驱避作用 |
3.1.4 Bv-25挥发性物质杀线虫活性测定 |
3.1.5 Bv-25 菌株VOCs对南方根结线虫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6 Bv-25 菌株VOCs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3.1.7 Bv-25 菌株VOCs成份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株Bv-25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趋避作用 |
3.2.2 挥发性物质杀线虫活性 |
3.2.3 Bv-25 菌株VOCs对南方根结线虫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4 Bv-25 菌株VOCs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3.2.5 Bv-25 菌株VOCs的鉴定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2)辣椒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及抗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根结线虫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
1.1.1 根结线虫致病机理 |
1.1.2 根结线虫抗性育种 |
1.2 根结线虫抗性生理学机制 |
1.2.1 被动抗性 |
1.2.2 主动抗性 |
1.3 根结线虫抗性分子机制 |
1.3.1 辣椒的根结线虫抗性基因 |
1.3.2 转录组学在根结线虫研究中的运用 |
1.4 象耳豆根结线虫病的国内外发生情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辣椒的根结线虫抗性鉴定 |
2.2.2 根结线虫发育形态观察 |
2.2.3 辣椒接种根结线虫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4 根结线虫侵染不同抗性中国辣椒的转录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种质对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 |
3.1.1 根结线虫的分子鉴定 |
3.1.2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对辣椒种质抗病指标的影响 |
3.1.3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后辣椒相关抗病指标的隶属函数值 |
3.1.4 辣椒抗根结线虫能力的聚类分析 |
3.2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辣椒根系后发育形态观察 |
3.2.1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一年生辣椒根系发育形态观察 |
3.2.2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中国辣椒根系发育形态观察 |
3.3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对辣椒根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3.1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辣椒根系多酚氧化酶(PPO)含量的影响 |
3.3.2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辣椒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的影响 |
3.3.3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辣椒根系过氧化物酶(POD)含量的影响 |
3.3.4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辣椒根系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3.4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不同抗性中国辣椒的转录组分析 |
3.4.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检测 |
3.4.2 参考基因组比对 |
3.4.3 新转录本预测与功能注释 |
3.4.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3.4.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4.6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3.4.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4.8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过程相关基因的筛选 |
4 讨论 |
4.1 辣椒种质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 |
4.2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抗感辣椒种质侵染特征分析 |
4.3 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对辣椒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抗根结线虫基因的挖掘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KEGG 富集散点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
1.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危害 |
1.1.1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1.1.2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1.2 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
1.2.1 化学防治 |
1.2.2 农业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植物内生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3.1 促进植物生长 |
1.3.2 产生杀线虫活性代谢物质 |
1.3.3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
1.3.4 改变寄主根系分泌物 |
1.3.5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1.4 根瘤内生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
1.5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线虫 |
2.1.3 供试番茄品种 |
2.1.4 供试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菌菌株发酵液和发酵滤液的制备 |
2.2.2 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和卵悬液的制备 |
2.2.3 田间初筛试验 |
2.2.4 盆栽复筛试验 |
2.2.5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试验 |
2.2.6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
2.2.7 菌株固氮和解磷活性检测 |
2.2.8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9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
2.2.10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田间防效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的筛选结果 |
2.3.2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
2.3.3 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卵囊孵化的抑制效果 |
2.3.4 菌株的固氮和解磷活性检测结果 |
2.3.5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6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
2.3.7 菌株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的温室田间防效 |
2.4 小结 |
第三章 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细菌菌株的形态特征鉴定 |
3.2.2 细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3.2.3 细菌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株形态学特征鉴定结果 |
3.3.2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3.3.3 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 在番茄根际的定殖分布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质粒 |
4.1.3 供试植物品种 |
4.1.4 供试培养基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生防菌株的GFP标记 |
4.2.2 GFP标记菌株中的质粒稳定性 |
4.2.3 GFP标记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
4.2.4 GFP标记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
4.2.5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植株的定殖动态 |
4.2.6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位点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的GFP标记和筛选 |
4.3.2 GFP标记菌株中质粒PMP2444 的稳定性测试 |
4.3.3 GFP标记菌株生长速率测定 |
4.3.4 GFP标记菌株发酵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杀活性测定 |
4.3.5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植株的定殖数量 |
4.3.6 GFP标记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分布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根瘤内生细菌筛选及防效研究 |
5.2 有效根瘤内生细菌的鉴定 |
5.3 生防菌株Sneb1997和Sneb2001 在番茄植株的定殖研究 |
5.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5)三种药剂组配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与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
1.1.1 根结线虫的概述 |
1.1.2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症状 |
1.2 根结线虫的综合防治现状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2.4 化学防治 |
1.2.5 其他防治方法 |
1.3 农药混配 |
1.3.1 农药混配的定义及意义 |
1.3.2 杀线剂混配的研究现状 |
1.4 供试药剂概况 |
1.4.1 阿维菌素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
1.4.2 氟吡菌酰胺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
1.4.3 环二肽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化学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供试药剂 |
2.1.4 供试蔬菜品种和供试虫源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线虫的收集及繁殖 |
2.2.2 室内毒力测定 |
2.2.3 药效试验 |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3.1.1 三种药剂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 的毒力测定 |
3.1.2 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最优配比筛选 |
3.2 盆栽药效试验 |
3.2.1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生长情况的调查 |
3.2.2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土壤中线虫数量的调查 |
3.2.3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根系发病情况的调查 |
3.2.4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根系活力的调查 |
3.3 田间药效试验 |
3.3.1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土壤中线虫数量的调查 |
3.3.2 对不同药剂处理后番茄根系发病情况的调查 |
4 讨论 |
4.1 三种单剂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 的室内毒力测定 |
4.2 氟吡菌酰胺和阿维菌素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4.3 药效试验 |
5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阿维菌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
1.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 |
1.1.2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现状 |
1.1.2.1 农业防治 |
1.1.2.2 物理防治 |
1.1.2.3 生物防治 |
1.1.2.4 化学防治 |
1.2 阿维菌素防治对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
1.3 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 |
1.4 纳米技术在杀线剂领域的应用 |
1.5 环氧树脂作为农药载体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药剂与试剂 |
2.1.2 仪器 |
2.1.3 供试线虫 |
2.1.4 供试土壤 |
2.2 试验方法 |
2.2.1 阿维菌素纳米囊及其它制剂的制备 |
2.2.2 胶囊囊壳的制备 |
2.3 纳米囊的性能表征 |
2.3.1 纳米囊形貌的观察 |
2.3.2 粒径大小及Zeta电位的测定 |
2.3.3 纳米囊化学结构的分析 |
2.3.4 纳米囊包封率的测定 |
2.3.5 各制剂释放性能的测定 |
2.4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杀线活性的测定 |
2.4.1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J2 的毒力测定 |
2.4.2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2.5 不同剂型中颗粒对根系、线虫的渗透作用 |
2.6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系的保护作用 |
2.7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土壤移动性能测定 |
2.7.1 土壤吸附试验 |
2.7.2 土壤迁移试验 |
2.7.3 土壤淋溶试验 |
2.7.4 室内模拟药剂土壤分布 |
2.8 不同制剂中阿维菌素的土壤降解特性 |
2.8.1 土壤中阿维菌素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2.8.1.1 阿维菌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
2.8.1.2 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提取及净化 |
2.8.1.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2.8.1.4 UPLC-MS/MS分析条件 |
2.9 温室盆栽试验 |
2.9.1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安全性试验 |
2.9.2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试验 |
2.10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纳米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1 纳米囊的制备过程 |
3.1.2 纳米囊的化学结构表征 |
3.1.3 阿维菌素制剂Zeta电位的测定 |
3.1.4 纳米囊的形貌观察 |
3.1.5 粒径大小及分布 |
3.1.6 纳米囊包封率 |
3.1.7 不同阿维菌素制剂的释放特性 |
3.2 阿维菌素制剂的杀线活性 |
3.2.1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J2 的毒力 |
3.2.2 四种阿维菌素制剂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3.2.3 纳米囊对作物根系和线虫的渗透作用 |
3.2.4 阿维菌素制剂防止根结线虫侵入根系的能力 |
3.3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分析方法的建立 |
3.3.1 UPLC-MS/MS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
3.3.2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 |
3.4 纳米囊的土壤特性 |
3.4.1 纳米囊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
3.4.2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的土壤薄层移动性 |
3.4.3 四种剂型中阿维菌素的土壤淋溶特性 |
3.4.4 四种剂型中阿维菌素的土壤分布特性 |
3.4.5 阿维菌素各制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
3.5 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效 |
3.5.1 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 |
3.5.2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制剂对根结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
3.6 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3.6.1 滴灌施用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3.6.2 灌根施用阿维菌素制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4 讨论 |
4.1 纳米载体负载对阿维菌素杀线活性的影响 |
4.2 阿维菌素纳米囊对作物根系的渗透作用 |
4.3 阿维菌素纳米囊在土壤中的分布扩散性能 |
4.4 纳米化对阿维菌素防治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环氧树脂可作为纳米载体负载油溶性原药 |
5.2 阿维菌素纳米囊能够提高对靶标线虫的生物活性 |
5.3 阿维菌素纳米囊能够增强在生物靶标上的渗透能力 |
5.4 木钠修饰的环氧树脂纳米载体提高了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
5.5 阿维菌素纳米化提高了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
6 论文创新之处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6.1 创新之处 |
6.2 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蔬菜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蔬菜根腐病的概况 |
1.1.1 发病症状 |
1.1.2 病原与危害 |
1.1.3 发病规律 |
1.2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概况 |
1.2.1 发病症状 |
1.2.2 病原与危害 |
1.2.3 发病条件 |
1.3 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
1.4 生防真菌的概况 |
1.4.1 生防真菌的分离方法 |
1.4.2 生防真菌的鉴定方法 |
1.4.3 生防真菌的研究状况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土样来源 |
2.1.2 供试菌株和药剂 |
2.1.3 供试幼苗和病土 |
2.1.4 供试培养基 |
2.2 方法 |
2.2.1 生防真菌的分离 |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
2.2.3 拮抗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4 拮抗菌株对黄瓜的安全性评价 |
2.2.5 防治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
2.2.6 防治根结线虫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防真菌的分离 |
3.2 拮抗菌株的筛选 |
3.2.1 平板对峙培养拮抗等级划分 |
3.2.2 拮抗菌株类型及数量 |
3.3 拮抗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1 拮抗菌株通用引物的分子鉴定 |
3.3.2 拮抗菌株菌属种类 |
3.4 拮抗菌株对黄瓜的安全性评价 |
3.4.1 拮抗菌株对黄瓜对黄瓜的安全性评价 |
3.4.2 安全拮抗菌株菌属种类 |
3.4.3 不同地区的安全拮抗菌株分布 |
3.4.4 不同作物的安全拮抗菌株分布 |
3.5 防治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
3.5.1 拮抗菌株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对峙培养图 |
3.5.2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的防效 |
3.5.3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长势的影响 |
3.6 防治根结线虫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
3.6.1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影响 |
3.6.2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长势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识别、传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 |
2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识别 |
3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传播 |
4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
4.1 植物检疫 |
4.2 农业防治 |
4.2.1 培育或利用抗根结线虫的品种 |
4.2.2 轮作倒茬 |
4.2.3 清除田间虫源 |
4.3 物理防治 |
4.4 生物防治 |
4.5 化学防治即使用化学农药或熏蒸剂处理土壤。 |
4.5.1 噻唑磷 |
4.5.2 棉隆 |
4.5.3 丁硫克百威 |
4.5.4 氰氨化钙 |
4.5.5 威百亩 |
4.5.6 二氯丙烯类 |
(10)2种叶线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FAR蛋白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稻干尖线虫 |
1.1.1.1 水稻干尖线虫经济重要性 |
1.1.1.2 水稻干尖线虫的致病性 |
1.1.1.3 水稻干尖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1.1.1.4 水稻干尖线虫的发生规律 |
1.1.1.5 水稻干尖线虫的防治 |
1.1.1.6 水稻干尖线虫的培养 |
1.1.2 菊花叶枯线虫 |
1.1.2.1 菊花叶枯线虫及其经济重要性 |
1.1.2.2 菊花叶枯线虫的致病性 |
1.1.2.3 菊花叶枯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1.1.2.4 菊花叶枯线虫的防治 |
1.1.3 水稻干尖线虫和菊花叶枯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
1.1.4 转录组研究的意义及主要技术 |
1.1.5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的特点和优势 |
1.1.6 转录组测序在生物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
1.1.7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寄生线虫中的应用 |
1.1.8 细胞壁降解酶基因在植物线虫中的研究 |
1.1.9 线虫脂肪酸和维生素A结合(FAR)蛋白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稻干尖线虫2个混合虫态种群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1.1 供试线虫和植物材料 |
2.2.1.2 供试试剂 |
2.2.1.3 常用仪器设备 |
2.2.2 方法 |
2.2.2.1 水稻干尖线虫的培养 |
2.2.2.2 水稻干尖线虫RNA提取 |
2.2.2.3 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
2.2.2.4 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数据注释和分析 |
2.2.2.5 水稻干尖线虫unigenes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2.6 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数据的同源性分析 |
2.2.2.7 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数据的细胞壁降解酶和参与RNAi通路的基因预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水稻干尖线虫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2.3.1.1 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统计 |
2.3.1.2 高通量测序数据功能注释 |
2.3.2 水稻干尖线虫高通量测序数据和其他线虫的同源性比对 |
2.3.3 水稻干尖线虫2个混合虫态种群的差异表达分析 |
2.3.3.1 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统计 |
2.3.3.2 水稻干尖线虫2个种群的差异表达unigenes验证 |
2.3.3.3 水稻干尖线虫2个种群的差异表达unigenes的GO和KEGG分析 |
2.3.4 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的SSR和SNP分析 |
2.3.5 水稻干尖线虫中参与细胞壁降解酶和RNAi通路的unigenes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菊花叶枯线虫混合虫态种群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2.1 菊花叶枯线虫的培养及RNA提取 |
3.2.2.2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
3.2.2.3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数据注释和分析 |
3.2.2.4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数据的同源性分析 |
3.2.2.5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数据的细胞壁降解酶和参与RNAi通路的基因预测 |
3.2.2.6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中假定效应子预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菊花叶枯线虫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3.3.1.1 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统计 |
3.3.1.2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功能注释 |
3.3.2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数据同源比对 |
3.3.3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中参与细胞壁降解酶的unigenes分析 |
3.3.4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中假定的效应子分析 |
3.3.5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中参与RNAi通路的unigenes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菊花叶枯线虫脂肪酸和维生素A结合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菊花叶枯线虫的培养繁殖 |
4.2.1.2 供试植物材料、菌种和质粒载体 |
4.2.1.3 供试试剂 |
4.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4.2.1.5 常用仪器设备 |
4.2.2 方法 |
4.2.2.1 菊花叶枯线虫的培养繁殖 |
4.2.2.2 菊花叶枯线虫RNA提取 |
4.2.2.3 菊花叶枯线虫cDNA的合成 |
4.2.2.4 菊花叶枯线虫DNA的提取 |
4.2.2.5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全长的克隆 |
4.2.2.6 电泳方法 |
4.2.2.7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4.2.2.8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4.2.2.9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快速提取 |
4.2.2.10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2.11 Ar-far-1的原核表达 |
4.2.2.12 Ar-FAR-1蛋白的活性检测 |
4.2.2.13 Ar-far-1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量分析 |
4.2.2.14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的原位杂交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编码cDNA基因的克隆 |
4.3.2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4.3.2.1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4.3.2.2 Ar-FAR-1的同源性分析 |
4.3.2.3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4.3.2.4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蛋白的跨膜区预测 |
4.3.2.5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蛋白的疏水/亲水性分析 |
4.3.2.6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 |
4.3.2.7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蛋白的糖基化位点预测 |
4.3.2.8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蛋白的信号肽预测 |
4.3.3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基因组DNA全长扩增 |
4.3.4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
4.3.4.1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的原核表达结果 |
4.3.4.2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的纯化结果 |
4.3.4.3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的配合基结合实验 |
4.3.4.4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的配体结合实验 |
4.3.5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基因的表达量 |
4.3.6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基因的原位杂交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5.1 水稻干尖线虫混合虫态种群的转录组分析 |
5.2 菊花叶枯线虫混合虫态种群的转录组分析 |
5.3 两种叶线虫的假定效应蛋白分析 |
5.4 菊花叶枯线虫Ar-far-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5.5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6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稻干尖线虫转录组的KEGG注释结果 |
附录B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的KEGG注释结果 |
附录C 菊花叶枯线虫转录组中假定的效应子鉴定 |
附录D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花卉根结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贝莱斯芽孢杆菌Bv-25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防作用分析[D]. 赵晓曼.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辣椒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评价及抗病机理研究[D]. 姜秉政. 海南大学, 2021(11)
- [3]云南省澜沧县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害调查与侵染来源分析[J]. 王柱华,王文鹏,刘以斌,蒋春和,杨宽,朱有勇,王扬,何霞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1)
- [4]根瘤内生细菌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研究[D]. 赵劲捷.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三种药剂组配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与防效[D]. 李晴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阿维菌素纳米囊的制备及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作用[D]. 刘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7]根系分泌物抑制连作障碍线虫病的根际调控机制及其应用[J]. 刘彤彤,卢巧芳,王男麒,王天琪,刘环环,左元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6)
- [8]蔬菜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D]. 张雅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 [9]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识别、传播和防治[J]. 李明远. 中国蔬菜, 2017(11)
- [10]2种叶线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其FAR蛋白的鉴定[D]. 项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